王蕾
記得上學時,在和好友聊天時,另一同學想過來搭話,問我們聊什么,我們總是異口同聲地說:“你不懂——哲學”,想搭話的同學只好知趣地離開。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看了兩本書就認為自己懂哲學了?就與同學拉開距離了?否定當年自己的孤傲、自己的無知已經好多年了。
今天突然覺得我當年的那份孤傲,那種因為確實比同學多讀了點書的傲氣是否就應該全盤否定呢?要求一個不成熟的自己在不成熟的年紀就成熟起來,這要求是不是有點高了呢?
現在當我看到有點傲氣的學生時,我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喜愛之情。當然我會引導他們去讀更多的書,因為讀的書越多就會越覺得自己無知。讓他們明白不管怎樣都要待人謙和,做一個謙謙君子,把讀過的書變成自己的底氣而不是傲氣!
我要不要給我的學生談談哲學呢?(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哲學的皮毛,因為我知道的也只是皮毛而已。)有的老師認為講深的東西沒有用!思來想去,要!
我們的孩子需要思考,需要思考天地萬物、人間百態、生老病死等等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就是哲學問題。我要引導孩子們去思考這些問題,并且告訴他們,這些就是哲學問題。哲學是一門智慧的學科,我們閱讀哲學作品,跟哲學大師一起思考哲學問題,就會讓我們變得睿智而不盲從,變得深刻而不膚淺!
當前我身邊有很多人不讀哲學作品,不談哲學,不去思考,不懂文化,為人和做事只求眼前的利益,只求物質的享受,這樣的人怎么好意思說自己是來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這樣的人雖然富有,但是處處表現出的是膚淺無知和低俗。
我們設想,有一天耶魯、劍橋、哈佛的知名教授看到我們中國人,他們最想跟我們談什么?我想一定是老子、莊子、孔子等中國特有的人還有中國特有的事物。(你看藤野先生作為日本的醫學教授他不是對中國女人裹腳的事情很感興趣嗎?)那時我們跟他們說說杞人憂天的故事,說說鼓盆而歌的故事,他們一定會對我們充滿敬意。我們現在應該知道我們有多富有!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探尋杞人憂天的本來意思!
《杞人憂天》出自《列子》,《列子》體現的是道家思想。那么《杞人憂天》是否體現了道家思想呢?要不要憂?《莊子》里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所以有人認為道家追求的是做遨游在天地之間的飽食者,當然主張不憂。道家還主張無為,不憂是無為的體現。但是道家先哲們真的就沒有憂嗎?
我在讀《杞人憂天》的時候感覺這個杞人就是作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作者的影子,這一點我想是大家的共識。我且大膽想象杞人就是列子,或者是另外一位道家先哲。我們的這位先哲每天都在想:天會不會掉下來?天會不會掉下來?要弄明白天會不會掉下來?首先得弄明白:天是什么?天是什么呢?天會不會掉下來?他日日想,月月想,年年想。想到寢食難安,想到面容憔悴,或許想了一輩子,或許想明白了,或許去和另外的道家先哲討論,或許去查道家的書籍之后才想明白,或許一輩子也沒想明白,又有后繼者繼續想。總之道家是把問題弄明白了:天是由氣聚集而成,是不會掉下來的!我們可以想象他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后會有多么高興!他可能手舞足蹈大聲歡呼,他可能四處奔走去與他人分享這一思想成果!這時我也為他高興,了不起!了不起的先哲!你的這一成果意義重大!你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我要贊美我們的祖先!了不起!這樣的觀點比西方早近兩千年!他又接著想:地是什么?日月星辰是什么?天地萬物是什么?生老病死是什么?怎樣對待生老病死?道家最后都一一給出了答案。天地萬物都是由聚集的氣構成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要順應自然的規律。(杞人憂天與其說是庸人自擾,倒不如說是智者在思天地萬物、生老病死。)這時先哲用《杞人憂天》這個寓言故事大聲告訴人們:你們都不要擔憂,天是由氣聚集成的,不會掉下來的!我們不要為不必要的事情擔憂,那是庸人自擾!他告訴人們不要憂,說憂是庸人自擾,那他自己憂了嗎?他是庸人嗎?不!憂是思的動力!因為他憂,所以他思,因為他思,所以他思出了結果!這就是我們的祖先,自己憂卻不讓他人憂的先哲!他不是庸人而是智者。是莊子所說的“智者憂”的智者!
所以我在上《杞人憂天》這則寓言的時候,就沒有僅僅停留在不要為不必要的事情擔憂這個層面上,我們說不要為不必要的事情擔憂,這是杞人憂天今天被賦予的寓意,但這是否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我們要不要去探尋作者的本意?是不是我去探尋作者的本意了就是錯的?就像相濡以沫這個成語今天用來形容夫妻感情之深,但是它本來的意思就是在陸地上的兩條魚互相吐唾沫來互相濕潤,讓對方能多活一會。這樣的兩條魚感情確實深,行為確實令人感動,但是請問它們能活多久呢?還不如互相都忘了對方,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這就是相濡以沫的本來意思。我們能因為這個意思跟今天的意思不一樣,就說探尋相濡以沫的本來意思的做法是錯誤的?是誤導學生?
當然天地萬物由氣所構成的這樣的哲學觀點用今天的科學知識來看確實是不對的。因為它只是猜測,缺乏科學依據,但是它否定了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方向。這是了不起的!我們要學習的是我們的祖先善于思考、不斷探尋宇宙奧秘的勇氣和精神,還有寧可自己憂而不讓他人憂的高尚情懷。我們不能以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今人標準去苛求古人。就像《兩小兒辯日》中“孔子不能決也”,其實作者也不能決也。難道我們去責怪孔子不多智?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兩小兒善于思考,善于質疑的思維習慣,還有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大智慧!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