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逸苓
摘 要:我國現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學,采用理論任務型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語言社交能力,這一模式不只是指語法標準的寫和說的能力,還有語域能力、社會語言能力以及策略能力等。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初中英語;社交能力
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語言社交能力“任務型”教學,成為一種引導思想教學方式,當前被廣大英語教師所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主要作為具體學習任務的動力,以及輔助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從而以呈現任務成績的方法來顯示教學的成果。
一、任務型教學的特征
通過任務型教學方式所實行在英語課堂中具體有以下幾個特征:
1.任務型教學是在英語課堂教學開始前制訂任務,可以使學生在任務的推動下使用英語語言做事,加快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轉換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形式,因此呈現了任務的真實度。
2.學生在使用英語語言來完成任務的環節中,一直持有自主、積極的學習態度,實行任務的所有學生之間的社交環節也是交流的過程。想要完成學習任務,學生應以意愿為前提,使英語語言以及非語言的資源有效地融合,能夠高效處理解決英語語言社交問題。實行任務的環節中,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語言運用。
二、初中英語課堂中任務型教學的應用
1.結合生活式教學
創設性教學的計劃依靠現實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有效合理地轉換教學方式,調整教學的模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有效運用教師、學生自身以及環境中任何可運用的資源,補充教學知識內容,創造使用英語的機會。在課堂中,將學生轉為主體,任務作為主線,提高學生參與度,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增加語言使用,將學生引入教學活動中。因而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對單詞記背、語法以及知識點進行重復訓練,以及緊密圍繞課本內容,缺少課外擴展知識,教學效果不好。如果課堂一成不變,教師即使講得再好,學生在題海戰術中也會感到疲倦。將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作為任務型教學活動的前提,方式以及內容要加強真實感,依靠生活,只要教師盡心創設相對實際的情景,學生才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完成任務。舉個例子來說,某校張老師在教學英語從one到nine數字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數字,比如電話號碼、生日或者車牌號等等。在課堂上,學完one到nine數字之后,要求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數字告訴其他同學,最后記錄同學之間傳達的數字,比較哪個學生記住的最多。這樣的形式下,學生對任務產生更大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結合層次式教學
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不僅要研討學生的興趣以及情景的真實感,還需要研討每個學生的差異性以及不同的認知能力,從而有效地設計層次性的任務,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層層加深,使教學以階梯式層層遞進。素質教育與精英教育是兩個概念,我們要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完成任務。學生唯有打敗困難獲得成功時,才能夠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從而產生更長久的學習熱情。所以說,教師雖然給所有學生一樣的資料,但是會設計不相同的層次任務,并且給予合理的輔助;也可以將難易程度不同的資料給予適合的學生,共同實行這項任務。實行環節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促使小組成員展現自身的想法與優勢,共同協作完成任務[1]。
3.結合實際應用教學
任務型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培育學生運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進行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做任務活動時使用英語語言來完成,因此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要供應學生真實以及明確的語言內容。社交的語言形式要適合于它的規律以及功能,促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真實以及自然的形式中領會語言,把握語言的運用。舉個例子來說,某校劉老師以“服裝生意”開展一堂英語課,從而使學生掌握使用英語語言咨詢價格的表達方式,劉老師將教室改造成“服裝交易會”,建立五個廠家展示臺柜,把各個組員供應的服裝當作商品,選出三名學生作為消費者使用英語語言咨詢價格,將其過程記錄下來。這一教學方式充分調節了學生學習狀態,促使學生勇于開口說英語,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有助于語感的形成。學生可以在任務配置的環境中,有效實行語言綜合能力的培訓,實際地運用他們所掌握的語言知識進行交流。
三、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的目標
在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的推動下,主要將學生的學習提升作為目標,正視每個學生的差異性,加增獎勵與鼓勵環節。教育是一個動態的環節,教師要以長遠發展的目標看待學生,確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所提升,使任務型教學更好地實現目標[2]。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初中英語有效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使用語言進行社交的實際能力;有助于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信與興趣,這也體現了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要求。
參考文獻:
[1]朱金花,周明芳.從建構主義視角探析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應用[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5(3):157-160.
[2]毛旭惠.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學英語園地(教學指導),2012(36):18-19.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