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波 王健 陸艷鳳
摘要:為了解番鴨羽色與產肉性狀的內在關聯,以高繁型番鴨(純黑羽色番鴨)、快長型番鴨(頭部白羽、身體全黑羽色番鴨)為研究素材,在進行正反交試驗的基礎上,重點主要開展了體質量與體尺發育、屠宰及肉品質等方面的對比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高繁型番鴨體質量與體尺發育明顯低于快長型番鴨,屠宰性能指標卻部分高于快長型番鴨,肉品質指標尚未發現與羽色相關。通過開展羽色與產肉性狀的關聯分析,揭示了番鴨羽色對番鴨產肉具有明顯影響,白羽更有利于番鴨產肉,但其內在深層次的關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黑羽番鴨;羽色;產肉性狀;相關性;對比
中圖分類號: S83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2-0173-04
羽色是家禽及鳥類一個重要的質量性狀,也是其區分和鑒別的重要特征之一。為加快優質家禽的改良育種,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的選擇都是其主要研究領域,尤其是羽色性狀選擇已成為雞、鴨等家禽育種的研究重點。黑羽番鴨作為本單位培育的優良肉鴨產品,具有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肉質鮮美等特點,符合養殖增效和產品提質要求,產業化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黑羽番鴨羽色遺傳的不穩定性,且通過常規育種方法不能解決其羽色穩定遺傳,黑羽番鴨后代主要會出現白羽、黑羽和花羽3種羽色番鴨,這嚴重影響了外觀品質的均一性和產品推廣的同質性,并且羽色性狀是品種(配套系)培育的重要指標內容,因此對黑羽番鴨羽色遺傳研究刻不容緩。目前,國內學者認識到了番鴨羽色遺傳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早在1999年孫亮先等就開展了相關研究[1],隨后陳巖峰等也相繼開展了該項研究[2-6],但主要集中在番鴨羽色類型分析、番鴨羽色遺傳關聯基因介紹等方面的研究性綜述文獻,也有一些集中在半番鴨羽色遺傳研究領域,還有零星關于番鴨羽色關聯基因多態性分析。本研究主要是開展番鴨羽色變化對產肉性狀影響的觀測研究,為后期開展羽色選育和分子輔助選擇奠定基礎性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本試驗在江蘇豐達水禽育種場(江蘇省泰州市農業開發區內)進行了不同羽色番鴨與產肉性能的比較研究。
1.1 試驗動物
分別選取健康、符合特征的出雛番鴨200羽(其中高繁型番鴨100羽,快長型番鴨100羽),公母各半。高繁型番鴨為純黑羽色番鴨,快長型番鴨為頭部白羽、身體全黑羽色番鴨(圖1),對所有試驗鴨佩戴翅號,分群飼養。
1.2 主要儀器
托盤電子天平(型號為BL-320S、JA30K-1),購自上海精密儀器儀表有限公司;肌肉嫩度儀(型號為C-LM2),購自北京天翔飛域儀器設備有限公司;膨脹儀,購自北京天翔飛域儀器設備有限公司;pH計(型號為PH-STAR),購自北京天翔飛域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1.3 飼養管理
0~4周齡封閉式舍飼,5~13周齡半封閉式地面飼養,14~27 周育成舍籠養,28周齡及以后產蛋籠飼養,具體相關飼養管理要求、營養水平及飼料配方等均參見泰州市農業地方標準《黑羽番鴨繁育技術規程》(DB 3212/T 137—2016)執行。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1.4.1 體質量發育 測定4周齡、13周齡、51周齡的不同羽色試驗鴨體質量。
1.4.2 體尺測量 測定試驗鴨群13周齡、51周齡的體斜長、胸深、胸寬、龍骨長、脛長、脛圍、半潛水長等指標。
1.4.3 屠宰測定 分別隨機抽取13周齡、51周齡不同羽色試驗鴨60羽(公母各半),測定其屠宰質量、半凈膛質量、全凈膛質量、胸肌質量、腿肌質量,并計算相應百分率。采集胸腿肌組織樣,以供肉品測定。
1.4.4 肉品質測定 測定13周齡、51周齡肉品質,具體指標包括pH值、剪切力、失水率等。
1.5 數據的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分析用SPSS 19.0軟件進行比較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番鴨羽色的正反交結果
為初步了解番鴨羽色遺傳的基本情況,本研究以產蛋期高繁型番鴨120羽(公番鴨20羽)、快長型番鴨120羽(公番鴨20羽)為研究對象,利用正反交試驗,收集種蛋,觀察雜交后代番鴨的羽色分布情況,具體統計結果如表1。由表1可知,正交試驗、反交試驗后代番鴨的羽色幾乎均有分布(除正交后代純白母番鴨),且無明顯規律可循(羽色主要集中于純黑、白頭等類型),說明番鴨羽色遺傳不是簡單的正反交遺傳。因此,本研究開展了羽色對產肉性狀的常規選育研究。
2.2 不同羽色番鴨體質量觀測結果
為了加快番鴨羽色選育,必須了解不同羽色對番鴨產肉性狀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開展了不同羽色番鴨的體質量發育監測試驗,獲得了4周齡、13周齡、51周齡的公母番鴨數據。由表2可知,3個階段黑羽類型的番鴨體質量均小于白頭類型的番鴨,除第4周齡體質量數據在相同性別間差異不顯著以外,其余2個階段體質量指標差異顯著(P<0.05),且所有組別間,公母差異均顯著(P<0.05)。
2.3 不同羽色番鴨體尺測量結果
本研究開展13周齡、51周齡體尺測量,指標包括體斜長、胸深、胸寬、龍骨長、脛長、脛圍、半潛水長等指標。由表3可知,13周齡體尺測量所有指標相同羽色公母差異顯著(P<0.05),其中半潛水長指標公母差異極顯著(P<0.01)。在不同羽色類型番鴨間,僅體斜長、半潛水長指標快長型公番鴨顯著性高于高繁型公番鴨(P<0.05),其余指標差異不顯著。
由表4可知,51周齡體尺結果與13周齡體尺結果基本類似,所有指標相同羽色公鴨顯著性高于母鴨(P<0.05),且體斜長、半潛水長指標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在不同羽色類型間,快長型公母番鴨體斜長、半潛水長指標 均顯著性高于高繁型公母番鴨(P<0.05),快長型母番鴨龍骨長、脛圍指標顯著性高于高繁型母番鴨(P<0.05)。
2.4 不同羽色番鴨屠宰測定結果
本試驗主要測定了高繁型番鴨、快長型番鴨13 周齡的主要屠宰指標,包括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胸肌率、腿肌率,由表5可知,相同羽色番鴨間,僅有快長型番鴨屠宰率指標、高繁型番鴨全凈膛率與半凈膛率指標公母番鴨差異顯著(P<0.05)。在相同性別間,屠宰率、全凈膛率、半凈膛率指標高繁型公番鴨顯著性高于快長型公番鴨,其他差異不顯著。
由表6可知,相同羽色番鴨全凈膛率指標公母差異顯著(P<0.05),快長型番鴨胸肌率、腿肌率指標差異顯著(P<0.05),高繁型番鴨半凈膛率指標差異顯著(P<0.05)。不同羽色類型間,屠宰率指標高繁型公番鴨顯著高于快長型公番鴨(P<0.05)、快長型母番鴨顯著高于高繁型母番鴨(P<0.05),半凈膛率、全凈膛率指標快長型母番鴨顯著高于高繁型母番鴨(P<0.05),胸肌率指標高繁型母番鴨顯著高于快長型母番鴨(P<0.05)。
2.5 不同羽色番鴨肉品質測定結果
本研究測定了13周齡不同羽色番鴨胸肌、腿肌的常規肉品質,由表7可知,pH值指標在所有組織、不同性別、不同羽色間均差異不顯著,剪切力、失水率指標均呈現組織間顯著差異(P<0.05),且前者指標是公番鴨顯著高于母番鴨(P<0.05),后者指標則是母番鴨顯著高于公番鴨(P<0.05),不存在不同羽色間的顯著差異。
由表8可知,與表7相比較,除剪切力指標與13 周齡的規律保持一致,其余2個指標均有所不同。失水率指標僅見快長型番鴨胸肌指標顯著性高于腿肌(P<0.05),pH值指標僅有高繁型母番鴨、快長型母番鴨胸肌顯著高于腿肌(P<0.05)。
3 討論與結論
羽毛是鳥類皮膚組織的衍生物之一,也是鳥類特有的特征之一,在求偶、社交、擬態、保溫、防濕、防護日光灼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羽毛的顏色是重要的遺傳標記,鳥類羽色主要是黑色素和類胡蘿卜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在家禽方面,禽類羽色僅分為有色和無色(白色)2種,其顏色主要由2種黑色素的相對生成量決定,分別是黑色至棕色的真黑色素(或稱優黑素)和黃色至紅色的偽黑色素(或稱褐黑素、脫黑素)。由于黑色素受許多遺傳基因控制,并容易受季節變化、性別及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羽色變化是十分復雜的過程,它是受遺傳效益和環境效益疊加影響的產物。番鴨的羽色遺傳也是如此,為了基本了解羽色與產肉性能的影響,本研究開展了高繁型番鴨(羽色純黑)、快長型番鴨(白頭黑身)正反交研究,發現正交試驗、反交試驗后代番鴨的羽色出現了性狀分離,且無明顯的羽色顯隱性關系,但羽色主要集中于純黑、白頭等類型,該研究與孫亮先等的研究結果[1]一致。為了進一步了解番鴨羽色對性狀的影響,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開展了羽色對產肉性狀的常規選育試驗。
在不同羽色番鴨生長體質量觀測方面,本研究獲得了4、13、51周齡的公母番鴨數據,發現除公母性別差異造成體質量差異顯著外(P<0.05),3個階段的黑羽類型番鴨體質量均小于白頭類型的番鴨,除第4周齡體質量數據在相同性別間差異不顯著以外,其余2個階段體質量指標差異顯著(P<0.05),其中公番鴨13周齡體質量快長型番鴨(白頭黑身)較高繁型番鴨高出0.6 kg、51周齡體質量高出0.95 kg;母番鴨13周齡體質量快長型番鴨(白頭黑身)較高繁型番鴨高出0.70 kg、51周齡體質量高出0.66 kg。由此得出,白頭黑身類型番鴨較全黑羽番鴨更具有產肉優勢,這些結果與吉文林等的結論[7]相一致。
在體尺測量研究方面,與體質量差異一致,13、51周齡公番鴨均顯著高于母番鴨(P<0.05),其中13周齡半潛水長指標公母差異極顯著(P<0.01),差值為11.0~11.2 cm,51 周齡體斜長、半潛水長指標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差值分別為6.7~7.3 cm、11.8~14.2 cm。在不同羽色類型番鴨間,快長型番鴨(白頭黑身)體尺指標整體上較高繁型番鴨大,其中13周齡體斜長、半潛水長指標快長型公番鴨顯著高于高繁型公番鴨(P<0.05),51周齡體斜長、半潛水長指標快長型公母番鴨均顯著高于高繁型公母番鴨(P<0.05), 51周齡龍骨長、脛圍指標快長型母番鴨顯著高于高繁型母番鴨(P<0.05)。由于體尺與體質量存在正相關,也充分說明了體質量大的個體其體尺指標也較大,這些結果也與吉文林等[7]的研究相吻合。
在屠宰性能測定方面,本試驗主要測定了高繁型番鴨、快長型番鴨13周齡、51周齡的主要屠宰指標(百分率值)。結果發現,公母番鴨存在一定差異,但無明顯規律可循,即13周齡快長型番鴨屠宰率、51周齡快長型番鴨全凈膛率、胸肌率、腿肌率指標以及高繁型番鴨全凈膛率與半凈膛率指標公母番鴨差異顯著(P<0.05)。在不同羽色類型番鴨間,13周齡的屠宰率、全凈膛率、半凈膛率指標高繁型公番鴨顯著高于快長型公番鴨,51周齡的屠宰率指標高繁型公番鴨顯著高于快長型公番鴨(P<0.05)、快長型母番鴨顯著高于高繁型母番鴨(P<0.05),51周齡的半凈膛率、全凈膛率指標快長型母番鴨顯著高于高繁型母番鴨(P<0.05),51周齡的胸肌率指標高繁型母番鴨顯著高于快長型母番鴨(P<0.05)。總體而言,依據屠宰性能的指標百分值,高繁型番鴨(羽色純黑)更有利于屠宰,依據屠宰性能的指標絕對值(通過與對應周齡體質量換算),快長型番鴨(白頭黑身)產肉較多。林謙等的研究也涉及到“屠宰性能番鴨雄性個體均優于雌性個體、產肉性能白羽類型番鴨具有較好的種質優勢”等相關闡述[8]。
在肉品質測定方面,本研究測定了不同羽色番鴨胸肌、腿肌的常規肉品質,發現pH值指標基本差異不顯著(除51周齡高繁型母番鴨、快長型母番鴨),剪切力、失水率指標多呈現組織間顯著差異(P<0.05),13周齡、51周齡相同肌肉組織剪切力指標腿肌顯著高于胸肌(P<0.05),13周齡失水率指標相同性別胸肌顯著高于腿肌(P<0.05),51周齡失水率指標僅見快長型番鴨胸肌指標顯著性高于腿肌(P<0.05),且51周齡pH值指標高繁型母番鴨、快長型母番鴨胸肌指標顯著性高于腿肌(P<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進行高繁型番鴨、快長型番鴨正反交的基礎上,初步了解羽色遺傳的復雜性,為了揭示羽色對產肉性狀的影響,進而開展了生長發育、屠宰測定、肉品測定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快長型番鴨(白頭黑身)體質量、體尺指標都高于或顯著高于高繁型番鴨(純黑番鴨),說明白羽(花羽)番鴨產肉性能總體上優于黑羽番鴨,這為后期開展番鴨產業推廣、黑羽番鴨育種等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孫亮先,謝進金. 番鴨羽型分布及快慢羽性狀遺傳的研究[J]. 山東畜牧獸醫,1999(6):1-2.
[2]陳巖鋒,陳 暉,鄭嫩珠,等. 半番鴨羽色性狀RAPD分子標記初探[J]. 福建畜牧獸醫,2004,26(6):1-2.
[3]鄭嫩珠,辛清武,繆中緯,等. 黑色素基因在半番鴨及番鴨不同羽色中的差異表達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3,28(5):427-431.
[4]鄭嫩珠,陳曉燕,盧立志,等. 半番鴨羽色相關基因均一化差減文庫的構建和鑒定[J]. 中國農業科學,2012,45(22):4688-4696.
[5]高鑫鳳,許繼國,葉 峭,等. 影響番鴨羽色性狀的候選基因研究現狀[J]. 中國家禽,2015,37(10):43-47.
[6]徐 琪. 番鴨的羽色突變及變異[J]. 中國畜牧獸醫,2004,31(8):36-38.
[7]吉文林,段修軍,孫國波,等. 黑羽番鴨2個品系生長發育規律及體尺比較[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2):205-207.
[8]林 謙,吳買生,蔣桂韜,等. 不同羽色和性別番鴨屠宰性能及肌肉成分比較研究[J]. 家畜生態學報,2014,35(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