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芹 劉正俊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就是將數學學科與德育本身所固有的因素結合起來,使德育內容在“潤物細無聲”中滲透到學生內心,使學生心理品質能夠健康地發展。然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一直是困擾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大問題。從抓住契機,因勢利導;立足實際,以小見大兩方面進行探究分析,以期為相關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可參考價值,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滲透;課堂教學
所謂德育,是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教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品德及行為的人。然而,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成效并沒有想象中好。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將教學與德育有效結合,就是廣大一線教師應積極探索與研究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就自身教學實踐,在闡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現狀基礎上,提出了兩方面德育滲透途徑,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現狀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人心的今天,課堂教學不再只限于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而是在傳授相關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德育培養。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將德育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優良品德。然而,經實踐得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個別教師因缺乏相關經驗致使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效果并不如意,不僅影響著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還影響了學生的德育培養效果。由此可知,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究有著極大的必要性。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兩點展開分析,意在將課堂教學與德育有效整合,給予學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途徑
1.抓住契機,因勢利導
初中數學課本中蘊藏著大量的德育素材,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并加以利用,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及責任感為例,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國競爭日益激烈,要想不被“落后就要挨打”,我們就要不斷增強青少年的愛國意識及情懷,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例如,在初中數學“三角形”教學中,在我為學生講完基礎知識后,我會下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多種應用,如凳子上的三角形、自行車架上的三角形及房架上的三角形等。并詢問學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其最終目的是什么?”(學生議論紛紛,交頭接耳)這時,有學生這樣說:“以房架上的三角形來說,可能是為了讓降落在房頂上的雨水及時留下來,也可能是為了讓房子更加牢固。”還有的學生這樣說:“以三腳凳為例來說,三角形的設計一是美觀,二是牢固。”緊接我再問:“大家都提到了牢固,那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學生紛紛表示不解)隨后我便向學生解釋:“在1976年,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房屋損壞嚴重。但經相關專業人員調查表明,在這場地震中只有具備三角形房頂的屋子是破壞最輕的。”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懂得了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激發了學生愛國情懷,即通過自身努力學習給人們帶來更美好的明天,進而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提升課堂德育教學效果。
2.立足實際,以小見大
正所謂“課本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這就說明課堂教學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存在緊密關系。為此,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當下,數學教師應善于用數學思維、德育眼光觀察生活,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讓學生學到理論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熏陶,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具體而言,初中數學教師應善于結合學生生活,恰當地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解我國當前水資源及環保情況等。
例如,在初中數學“數據的搜集和整理”教學中,為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環保意識,我就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統計自己家與某位親戚家一天使用的垃圾袋,并通過一天的使用量計算一周的使用量、一年的使用量。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親自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得知一年產生的垃圾袋有多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多么大的影響。這時,我再引導學生保護環境,并倡導學生平時少用一些垃圾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會越來越好。由此可知,立足學生生活實際,選擇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題,對加深學生學習知識的記憶及養成學生良好品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斷地深入和發展,德育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矚目,而如何把德育落到實處,如何把德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日益受到關注。為此,本文主要從以上幾點進行探究分析,旨在讓素質教育從課堂開始,傳授學生新知識的同時加強德育,實現素質教育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志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09-110.
[2]李朋.例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4):47-49.
[3]張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學的實踐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9):98-9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