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巖
[摘 要]高校創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可有效創新高校教育方式,提高高校教育產能輸出,有助于教育行業快速發展,具有較好的實踐價值。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基于“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教學平臺資源共享平臺,探討了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設計,論述了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創建,以期促進高校信息化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創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2.069
[中圖分類號]G434;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9)12-0-02
0? ? ?引 言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并被廣泛運用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其中,在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中應用互聯網技術,可為高校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但目前高校在創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時,存在信息設備不健全、學習資源整理力度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該平臺的性能。基于此,高校應重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創建工作,科學整理教學資源,合理設計平臺功能,以促進高校快速發展。
1? ? ?基于“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教學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相關概述
基于“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教學平臺資源共享設計為大學生提供了最新學習資源、有效整合與共享大學優秀教學資源、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為高校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運用信息化教學、數字化教學、多媒體教學方式已成為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互聯技術為基礎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主要有幾下幾個特點:第一,可為用戶提供共享、開發式的學習環境;第二,向用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學習空間,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學習需求;第三,擁有融合、跨界式的學習網絡,在此平臺中,用戶可進行在線學習交流與問題探討,并分享個人研究成果;第四,具有多種功能,該平臺可根據不同用戶,給予他們不同的使用權限。
2? ?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設計
2.1? ?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管理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管理,需依賴大數據技術才能有效實現。基于此,高校可借助大數據技術數據庫、應用服務器及Web服務器對該平臺進行科學管理。在進行信息存儲時,可通過服務平臺進行NAS存儲,該平臺通過運用資源,無須再購買其他軟件,可有效節約該平臺的構建成本,提升系統的容和性。
2.2? ?基于面向對象軟件工程方法學的資源共享平臺
高校在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時,可借助面對對象軟件工程方法學來分析與描述該系統,并構建相應的系統模型。基于面向對象軟件工程方法學的構建方式,具備以下3個核心要素:第一,問題,主要解釋了設計存在問題的原因及設計問題,并描述了系統使用模式;第二,解決方法,描述了設計構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與功能,解決方法不僅指單獨的一個設計,而是具體描述設計問題,并講解了如何組合系統元素來解決此類問題;第三,效果,主要對解決方法運用后所達到的效果進行描述。在此過程中的檢索流程指在發出檢索任務后,先表達出問題屬性,之后對數據庫中相識問題與信息進行檢索,若是與檢索信息相匹配,則輸出該信息。
2.3? ?運用Web 2.0
在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中運用Web 2.0,可提高該平臺學習的協作性,擴大學習范圍,給用戶帶來更有深度的知識。此外,還應有效豐富該平臺的信息傳播通道,可在微信、微博、QQ中進行知識共享。在提升該平臺協作性的同時,可創建在線解答系統、名師講堂及個性化學習空間。
3? ?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創建
3.1? ?多功能平臺設計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擁有多重功能,可有效提高網絡平臺的快捷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對平臺進行管理與維護。在設計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時,可將用戶劃分為3種類型,即管理用戶、學生用戶及教師用戶,并根據不同用戶對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需求給予其不同的使用權限,以充分發揮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多重功能。對于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而言,應實現以下幾種功能。第一,教師用戶可借助平臺,規劃教學內容及學習計劃,隨時進行備課與思考。比如,教師在外聽課期間,發現較好的教學方法或學習素材,可利用網絡平臺將這些教學方法及素材上傳到該學習平臺,以提高教學質量。第二,學生用戶可借助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查找所需的知識點及題型,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問題交流與探討。同時,教師也可與學生通過該平臺進行問題交流,以幫助學生快速解決教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三,管理用戶可管理與監督網絡平臺運行及其內容,從而保障網絡平臺的可靠性。此外,管理員還可根據不同用戶的特性,設置相應使用權限,以確保平臺有序運行。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平臺設計,應達到以上3種要求,以保證平臺的使用性能。
3.2? ?創建運行結構
3.2.1? ?平臺檢索的結構層次
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可通過不同數據模塊細化任務,并借助服務器分別完成各個任務。數據庫模塊之間的信息交流主要呈現為一個循環結構,其中,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結構層次組成如下。第一,信息收集檢索模塊。信息收集檢索模塊作為該平臺結構體系中重要內容,具有將全部內容與對應用戶匹配的功能,并及時向用戶推送信息。在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中,信息收集檢索具有以下幾種功能:第一種,轉換查詢檢索方式功能;第二種,收集用戶感興趣、所需的信息功能;第三種,反饋信息,為用戶提供評價功能。第二,信息匹配。在信息匹配環節中,主要分為3個子系統,即信息處理與檢索系統、用戶接口系統及總控部分。其中,信息處理與檢索系統可集中控制信息流,之后,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用戶接口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分析用戶信息,明確用戶信息需求,并將用戶所需信息組成一個頁面,并向用戶傳回這些信息;總控部分主要是協調各系統之間的工作,保障各系統有序運行。第三,基于用戶的檢索范式。在對有關信息進行檢索之后,系統會對用戶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及分析,并建立用戶模型。在此期間,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通過檢索關鍵詞明確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用戶查詢記錄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通過用戶訪問次數及時間推算明確用戶興趣。借助用戶檢索范式,可有效明確用戶信息需求及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實現個性化內容推送功能。第四,用戶與系統交互程序。在該環節中,主要通過收集用戶信息、觀察與記錄用戶行為來構建用戶檔案。
3.2.2? ?平臺檢索創建原理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主要指通過數據庫之間的相互合作組成的系統,工作原理整理與安排不同功能數據庫的內在資源,協調、幫助各檢索實現信息查詢功能。
3.2.3? ?平臺結構體系
各高校可參照檢索結構層次與檢索結構原理,創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結構體系。該平臺結構體系以檢索引擎技術為基礎,同時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及Web2.0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應用這些技術,可有效提高檢索的準確性、深度及廣度,彌補傳統檢索的不足,提高用戶檢索質量。在該結構體系中,各數據庫可作為中間件,為用戶屏蔽掉較為煩瑣的代碼,用戶只需提出問題,系統便會返回到結果,不再考慮檢索語法及查詢地方,如此一來,可有效簡化檢索功能,提高信息查詢效率。
3.3? ?完善平臺內容
教學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教學數據庫,主要內容包括學習活動安全與設計、教學課件、學習評價安排和設計、學習內容、拓展學習資源,為高校開展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第二,微課程教學數據庫,內部包括學習方法、學習目標、微視頻、重難點知識提示、知識結構圖等,可為高校開展數字教學提供支持。教學資源信息共享平臺素材庫的主要類型有視頻類、電子課件類、動畫類、圖像類、文本類、仿真類和音頻類等,資源類型有電子教材、教學案例、教學課件、文獻資料、教學錄像、學生作品、名詞術語、實訓指導、教學系統、習題作業、模擬實訓和試題試卷等。此外,用戶還可對該平臺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類,以便于下次查找。
4? ? ?結 語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創建,可有效提升高校教學水平,革新高校教學模式,促進我國教育行業快速發展。基于此,高校應加快建設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科學設計該平臺的功能及內容,不斷完善該平臺的檢索功能及結構,以實現高校現代化、信息化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平.“互聯網+”視閾下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22).
[2]齊海晶,劉翔.“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信息檢索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7(8).
[3]冀燕麗,段海濤.“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策略研究[J].中國信息化,2018(1).
[4]孫薇,于翔.“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閱江學刊,2017(6).
[5]鄧明亮.“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基于智慧校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7(11).
[6]朱鵬威,曹燁帆,董天舒.“互聯網+”視閾下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