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靜
素質教育根據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教育問題設計了課程體系,且以德育為首,提出了“全課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改革了常規的學科教育目標。小學音樂以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為根本,同樣也需要兼顧基礎知識與技能、德育雙重任務,全面發揮音樂課程的教育功效。本文將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在小學音樂中構建德智共生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
由于我國各個教育機構都是以學生成績作為選拔各級人才的基本方式,所以各個學科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應試教育問題,小學音樂教學也不例外。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通常會以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音樂技巧作為組織課堂的中心,學生必須反復識記音樂筆記,且要通過大量重復的技巧練習掌握某個歌唱、演奏技巧。然而,雖然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特定的旋律、節奏與歌詞,但是乏味的機械練習終將消磨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音樂教學的有效發展。另外,優美的音樂作品本身可以促使小學生產生某種情感、思緒,如果一味強調應試要求,那么必將弱化小學生的音樂感受,違背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本質要求。對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回歸音樂課程本真,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情感熏陶作用、心靈凈化作用,使小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德智共生。
一、滲透理論知識,補充育人資源
雖然人們一直在批判與抨擊“理論灌輸”法的各種弊端,倡導改善這種功利性教學行為。但是,充足的音樂理論知識是培養小學生音樂能力的基本前提,所以教師要轉變的是機械、被動、單向的教學行為,而非放棄理論知識教學。在德智共生教學改革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嘗試在理論教學中創設音樂欣賞情境,鼓勵學生代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允許學生自主解讀音樂作品,挖掘音樂作品的育人資源,引導學生反思、警醒與自我糾正,切實將理論教學與德育結合起來。
如在“小小演奏會”一課教學中,小學生要認真聆聽各類打擊樂器的音色與音質,能夠模仿各類打擊樂器的聲音,演唱《你聽,什么敲響了》這首歌曲。在識別打擊樂器種類與音色的過程中,有幾個小學生的表現過于自滿,不給其他同學猜測打擊樂器種類的機會,總是搶答,成功之后便沾沾自喜,且會無情嘲笑其他同學。針對這個問題,我批評了這幾個小學生的自滿態度,告訴他們人無完人,學生之間要相互尊重、互幫互助,不可因為個人優勢而嘲笑、輕視其他同學。在本節音樂課上,小學生還要自己制作沙球這一打擊樂器。于是,借助這個手工活動,我滲透了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等德育思想。本班小學生從小便在家長的寵愛與維護下成長,沒有親手制作過樂器模型,所以他們在制作沙球的時候出現了情緒不耐、焦躁、多動等問題。對此,我耐心安撫了小學生的不良情緒,引導小學生按照沙球結構靈活選用合適的道具,直到小學生完成了沙球制作任務。
二、組織音樂欣賞,優化情感發育
音樂欣賞活動自新課改以后便成為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而這一教學任務也關系著小學生的情感發育情況。受到年齡限制,小學生難以理解與自身生活經驗完全無關的高深哲理,但是善于模仿、勤于發現,能夠從生活經歷與科學指導中把握善惡對錯。對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利用音樂欣賞活動喚起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小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識別音樂作品中的隱性德育資源,促使學生從文化、思想、情感等深層角度分析每一部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本質。
如在“爺爺故事多”一課教學中,小學生需通過歌曲學習感受革命歌曲的特色,把握作者對革命軍人的崇敬之情,接受積極的紅色教育。但是,本班小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難以理解戰爭時期革命軍人所做出的犧牲與奉獻。對此,我收集了消防官兵救普通民眾于危難之中、武警部隊將個人生命安全置于腦后而與犯罪分子周旋搏斗、警察叔叔致力于保障普通民眾幸福生活等實例,讓學生們知道現在這些人民英雄依然在默默為我們付出。然后,我還播放了近期網絡中十分流行的一個小視頻,即一個三四歲的幼兒向軍人敬禮的畫面,促使本班學生產生了激昂之情。然后,我再以《東方紅》這個藝術紀錄片補充了革命事跡,使小學生產生了革命情感。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入《爺爺的故事》歌曲教學,便可讓小學生們充滿感情地歌唱本歌曲,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向革命烈士致敬。
三、設計音樂創作,強化音樂體驗
音樂創作是指小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展開全新創作,利用這種聽覺藝術記錄自己人生,表達個人情感的創新行為。通過音樂創作,小學生可以靈活遷移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音樂能力,切身感受節拍、旋律、歌詞等音樂因素的表達效果。通常情況下,音樂創作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可以積極組織音樂創作,通過創作活動進一步深化德育,強化情感表達。
如在《我又長大一歲了》歌曲教學中,小學生要通過《三年級的小男生》《長吧,小孩》《小小少年》《我怎樣長大》等多種歌曲學習關于成長的音樂表達方式,感受成長的美好與幸福。學生完成基本的歌曲演唱與音樂欣賞活動之后,我要求小學生自主創編以個人成長為中心的歌曲。學生可以綜合利用本課多首歌曲的音樂表達技巧重新編曲,也可以將歌詞改編成自己的人生成長經歷,表達自己對成長的感受。由于小學生的成長經歷是獨特的、難以復制的,所以我希望小學生可以獨立完成本輪音樂創作,如果遇到創作瓶頸則可向我尋求幫助。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小學生用歡快的旋律制作了曲譜,還將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編成了歌詞。但是,這個小學生所編寫的旋律比較單一,沒有明顯的起伏與重點,于是我便與學生交流,在副歌部分加入了重音、高音等音樂技巧,且將學生所編寫的旋律分成兩個段落,使用了不同的旋律節奏,突出了小學生對個人成長的歌頌與贊美,使學生把握了音樂段落與高低音對個人情緒的表達效果。
總而言之,構建德智共生實則是綜合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具體體現,能夠綜合挖掘小學生的音樂發展潛能。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全面挖掘音樂課程資源,豐富音樂欣賞與實踐創新活動,促使小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全面構建德智共生音樂課堂。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