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提速,更重視發揮學科育人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既是基礎內容之一,也事關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故此,教師應升級自身授課理念、加強對創新教學模式的運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從而讓他們運用普通話富有感情、流暢的進行文本朗讀,顯著提升小學生的語言及文字運用能力,加強學生的漢語言理解。為此,本文展開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應使學生更加熱愛母語文化,指導他們能夠正確的理解與運用漢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促進學習積累[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通過有聲閱讀的方式,將逐漸提升學生的識字水平、閱讀能力與交際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語文學科的特點,積極進行學習實踐。1 展開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必要性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開端,良好的教學方式、正確的引導措施有助于學生建立對課程學習的好感,為他們的未來發展與高段學習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語文學科具有集綜合性、奠基性與人文性等為一身的特點[2]。其中,朗讀教學作為十分基礎的內容,其不僅將給予學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大量的接觸文本素材,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更將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愫,讓他們結合自我理解與感受,在朗讀中通過語調、聲音、氣息等調整,讀出真情實感、讀出童真童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為節省課堂時間,部分教師習慣以老師范讀代替學生的自主朗讀,其更重視梳理文本中的知識結構、促進難重點講授。因對朗讀教學有所忽視,造成了師生間教學角色固定,教師對學情了解有限,學生對朗讀不感興趣等問題。為此,展開對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不僅符合新課標要求,更將突出小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中心位置,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學生掌握多樣性的閱讀方法,使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協調發展。
2 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2.1創造實踐機會,培養朗讀能力
首先,為增強學生的朗讀意識,教師需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創造朗讀機會。這樣以來,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其感受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部編《大青樹下的小學》授課中,教師可以微課激趣的方式,使學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發展、親如一家的國家。以“西南邊陲不僅風景如畫,更有著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小學,那里有不同民族的小學生,他們團結友愛、一同學習、共享成長。接下來,讓我們富有感情的進行大聲朗讀,去一覽‘民族小學的真容吧!”給學生提供朗讀實踐機會,促進學生具有自主朗讀的意識。
2.2融入創新方式,增強朗讀興趣
其次,為了增強朗讀教學的生動性,教師還可在朗讀引導中融入多元創新方式。譬如:可以分角色朗讀、表演性朗讀及小組朗讀等不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好勝心與求知欲。例如:在《蟋蟀的住宅》教學中,教師可以“接龍朗讀”的小游戲,使課堂氛圍更活躍。學生在聆聽同伴朗讀時,變得更加聚精會神,當輪到自己時,又會跟隨情節發展,調整朗讀的語調與狀態,時不時融入肢體動作,使蟋蟀構建“豪宅”的過程生動的呈現在師生面前。通過朗讀教學,促進語文教學能夠逐層深入。
2.3促進教學互動,提升朗讀趣味
最后,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在朗讀中更具語文學習收獲感,教師應重視促進師生、生生朗讀互動,讓語文學習變得妙趣橫生。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可創新朗讀方式,以教師組織為主導,讓學生們結組、選取自己更感興趣的小故事,在微劇場演繹中、進行朗讀。并進行組間的比拼,教師與各小組一同為表演組打分,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朗讀中與同伴存在怎樣的差距、表現的不足之處。并且,可將朗讀學習的經驗、感受匯總為一篇小練筆,使教師走近學生,實現朗讀與寫作的教學整合。通過在不同文本朗讀中,選取最適宜的引導方式,使朗讀學習變得有激情,讓學生在課下自主練習朗讀,爭取更好地展現自我。
3 結語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3]。教師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應加強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增進師生情誼,準確的掌握學情。進而,提升朗讀教學的創新性,豐富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感受,使其具備多種朗讀能力,能夠在有聲閱讀中是學習變得更投入、提高他們的表達水平。從而,促進教學的循序漸進,降低識字、文本分析及寫作難度,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懷輝.論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J].中華少年,2020(4):1.
[2]柳天明.小學語文課堂表演性朗讀的運用策略剖析[J].學周刊,2020(6):10.
[3]張小雪.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讀寫算,20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