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林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開學經(jīng)濟屬于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個每到開學季都無法繞開的現(xiàn)象。新學年啟航,學生走入新的校園,確實需要更換和購買一些文具等學習和生活用品,由此催生出了“開學經(jīng)濟”,這也是市場需求之間達成的一種默契,是一個正常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無可厚非。然而,由于商家的推波助瀾和相互攀比之風的蔓延,學生購買的物品并不屬于剛需用品,甚至有些學生不考慮自己的家庭境遇,一味要求父母為自己裝備高大上的“開學行囊”,完全偏離了理性消費的底色,為自己的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經(jīng)濟壓力和負擔。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無論家庭富裕的,還是家境拮據(jù)的,父母都會特愛自己的子女,也會在消費層面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愿望,“可憐天下父母心”莫不如此吧。然而,面對孩子開學之季各樣的“花式需求”,父母也不能為他們“買買買”,否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等非理性消費會讓孩子養(yǎng)成享樂思維,丟棄節(jié)儉本色,對他們價值觀和消費觀的塑造極為不利。
面對越來越火熱的“開學經(jīng)濟”,家長絕對不能擺出“不差錢”的姿態(tài)。即便是富裕的家庭,也應該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將實用性作為消費的基本準則,同時讓他們懂得量力而行的道理。不要和旁人進行攀比,在開學前就將節(jié)儉意識灌輸?shù)剿麄兊男闹小?/p>
不可否認,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許多家庭已經(jīng)從溫飽開始步入了小康,學生開學裝備也早已從“五分錢的鉛筆”和“牛皮紙書皮”升級為各類的電子產(chǎn)品,這也是時代變化的觀瞻平臺。雖如此,但節(jié)儉的美德還需要進一步弘揚,還需要植根于廣大公眾心中,還需要在社會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每一種行為的背后都隱藏著一種社會形態(tài),其實,開學經(jīng)濟火爆,學生追求品牌消費、追求奢侈消費也是社會不良消費的縮影。之前媒體報道的消費變浪費現(xiàn)象以及幼兒園畢業(yè)在親子餐廳搞“告別party”,包場花費在三萬元左右,包括游戲活動、西式自助餐及氣球彩帶等場地布置,人均消費500元等就是鮮明的例子。客觀而言,目前在社會上推崇的“用消費來構(gòu)建身份和地位”的思維就應該引起社會管理者的深思。
“開學消費”需“精打細算”“量力而行”,不能化身為“開學浪費”。“開學經(jīng)濟”需要“經(jīng)濟開學”,媒體的呼吁屢屢見諸報端之際,希望更多的學生能夠秉承理性消費的原則,對自己的消費清單進行“精打細算”,擠出水分。而勤儉教育未過時,只有家長、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發(fā)力、進行積極引導,學生才能真正懂得勤儉的真正意義,從而走出盲目、沖動等非理性消費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