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琴
【關鍵詞】 幼兒園; 課程游戲化; 滲透;實踐;
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13.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90—01
一、發揮游戲精神, 在教學課程中充分融入游戲活動
幼兒園是幼兒邁向小學教育的進階階段, 此時的教學成果將直接影響幼兒往后的學習態度。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 大部分學前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所設置的游戲也偏向系統化, 不僅限制了幼兒的發展空間, 還嚴重地扼殺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探索欲, 減弱了幼兒的好奇心。 長此以往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也不利于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為此, 改變教育教學觀念是順利推進課程游戲化的前提。作為教師應當以幼兒的立場展開活動, 放手讓幼兒自由地成長, 給幼兒創造自由的空間, 培養幼兒養成自主樂觀、敢于表達的精神。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主要活動, 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游戲精神,將游戲更好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例如,可設定明確的游戲主題——神奇的小鳥, 在這項活動里,以觀察小鳥活動為主,幼兒既能學會分辨小鳥的特征, 還能掌握小鳥的飲食規律, 從中鍛煉了幼兒的模仿能力并培養其照顧人的能力;也可以根據幼兒成長發育的不同時期, 以鍛煉反應能力的“丟手絹”游戲激發幼兒的大腦活動, 在“起、蹲、跑、丟”過程中有利于促進幼兒身體的綜合協調發展;另外, 還可以設置情景游戲進一步充實課程, 如“紅綠燈”游戲規則是喊“紅燈停”口號時要求幼兒站立不動并加以說明紅燈停的原因, 而喊“綠燈行”口號時則告訴幼兒要快速通行, 一方面既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 另一方面還能提升幼兒自我約束的能力, 促使幼兒學會遵守交通秩序。課程游戲化能夠使幼兒通過不斷的參與游戲過程在課程內容中充分感受游戲精神, 繼而全面提高自身行為能力和學習能力, 從中學會領會和接收別人的意思, 逐步掌握基礎知識。
二、開辟游戲專區, 增強課程游戲化的實踐性
幼兒對事物的新鮮感保持度較低, 再加上注意力不夠集中、意志力不夠堅定等特性, 往往很快就喪失對一件事情的興趣。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現象,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認知能力與個性特性設置專門的游戲專區, 開辟一定規模的游戲場所, 并按游戲大小劃分區域。 如大型游戲區內可包含有滑梯、秋千架、木馬、搖椅等;小型游戲區可以按游戲種類設置分類, 如積木區、手工區、畫畫區、益智區、拼圖區、游戲區、童話區等。為了全面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還可以開辟專門的閱讀區,方便幼兒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
以課程游戲化為指導, 在游戲專區里每個區域可按照游戲的特色放置五花八門的輔助道具和小玩具, 帶領幼兒掌握每個區域的獨特之處, 增強幼兒區域活動的能力,同時提升其認知能力。例如在手工區,可以讓好動的幼兒進行手工活動, 盡情發揮想象力, 提升動手能力;在童話區,可以設置大量的童話游戲, 按照相對應的教學課程布置周圍環境, 為幼兒營造美好生動的童話世界,有助于培養幼兒產生親近幼兒園的情感, 消除抵觸心理;也可以帶領幼兒在畫畫區進行顏色填充, 幫助幼兒認識物品、人物和顏色等基本知識;還可以利用積木區、益智區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分組游戲, 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房子的搭建、回答益智區內的問題等, 培養幼兒從小養成團結合作的意識。總之,利用豐富多彩的游戲可以調動幼兒參與的愿望, 為幼兒的成長發育提供健康平臺, 并不斷提升幼兒對環境的認知意識, 進一步強化課程游戲化的實踐功能。
三、結合游戲因素, 強化非游戲活動的游戲化體驗
強化幼兒游戲體驗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讓幼兒參與整個游戲過程, 包括游戲中的角色扮演、任務分配以及游戲的設計、道具的制作、材料的準備等, 同時可以利用充滿游戲性的語言激發幼兒對游戲活動的感受, 使得非游戲的活動也能游戲化。如教師可利用日常的進餐玩一些有趣的小活動, 在吃餅干時, 比賽誰咬得形狀最多。又如,在手工課程中, 游戲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類玩具、道具和輔助材料可以在課程中實現, 因此可以利用紙盒、布條、泥巴、塑料板等自制成所需的道具和工藝品, 而自制的玩具更能得到幼兒的喜愛。并且在引導幼兒制作的過程中還可以分享環保理念, 幼兒有了直觀的游戲情緒體驗, 才能更好地融入課程教學中, 通過實在的滿足感體會游戲的快樂。
這樣一來, 不僅全面貫徹了課程游戲化的教學目的, 而且還能賦予非游戲活動擁有游戲特性, 使幼兒更易于接受和喜愛。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