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文
【關鍵詞】 語文教材;閱讀;習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91—01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如何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呢?筆者認為不妨從三個方面做起。
一、讀前設想,進行“例子”的探究性閱讀
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所接觸的作文題材及布局也較為單一,如果你給他們一篇寫人的、寫事的或寫景的文章來寫,或許他們會有較為完美的上乘之作。但是,假如出題再靈活一點,再寬泛一點,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而這時,借助課文來開闊他們習作的眼界,開拓他們選材的廣度,啟迪他們布局的思路,便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只有主動充滿探究欲的閱讀才會起到如上作用。為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筆者通常都是在學生接觸課文前就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個題目如果讓你寫,你會怎么寫?”
[案例一]:《夢圓飛天》
上課伊始,我和學生就“神舟”號飛船展開談話:“把你知道的說給我們聽聽。”學生海闊天空地說了很多,但多數是零散的、片面的、沒有連貫性的,而且以說“神七”的居多。此時,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假如讓你完整地記錄‘神七號飛船發射的全過程,你會怎么寫?”學生們面面相覷。我耐心地等了幾分鐘之后再問,學生們仍然感覺毫無頭緒。學課文的最佳時機到了,于是,我說:“那好,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夢圓飛天》一文是如何描寫‘神五的,希望讀過之后,大家能有所收獲。”順勢展開對課文的品讀與賞析。學完之后,我繼續老題重問:“現在,假如讓你完整地記錄‘神七號飛船發射的全過程,你會怎么寫?”于是,茫然不再,學生皆能侃侃而談。課文中“送行——發射——問候——夢圓”的材料安排與寫作順序為學生指明了寫作的道路,場面與氣氛的描寫則使學生明確了寫作的中心所在。
二、讀中比較,進行“例子”的學習性閱讀
不對比就沒有進步,不對比就沒有提高。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大師們匠心獨具的典范之作,我們在引領學生欣賞的同時,如果拿文中的遣詞造句與學生的語言做個對比的話,相形見絀之下,會激起學生有意識地去學習的興趣。
[案例二]:《麋鹿》
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從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三方面入手,詳細介紹了麋鹿。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課文內容已不是難事,從課文中學習習作的手法才是最重要的目的。于是,在通讀課文,對麋鹿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便讓學生反復誦讀第一段,引導學生揣摩何謂“良好的開端”,與學生現場即興的開頭——“我國生活著一種世界珍稀動物,它們的名字叫麋鹿。”相對比,使學生明白,一種場景式的開頭會更生動有趣,更能激起讀者閱讀興趣。
還可以如何開頭呢?《變色龍》教給我們故設懸念式開頭;《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給我們開門見山式開頭;《月光啟蒙》教給我們渲染氣氛式開頭;《灰椋鳥》教給我們欲揚先抑式開頭……除此之處,豐富詞語的修飾、精彩語句的描述、傳神片段的刻畫等也都是我們在閱讀教學時要指導學生揣摩、學習的重點。凡此種種技巧,學生都可以盡情地從課文這些“例子”中學習得來,何必非要拘泥于兩周一次的作文課呢?
三、讀后仿寫,進行“例子”的創造性閱讀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也是學生初學寫作時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但畢竟是從讀到寫的一座橋梁,是學習寫作的一條捷徑。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一篇篇絕佳范例,選材、布局、描述、遣詞造句等種種寫作技巧都淋漓盡致地在一篇篇課文中展現了出來,所以,在研讀這些藍本的基礎上,只有展開創造性的模仿實踐,才是對課文這個“例子”最好的回饋。
[案例三]:《大江保衛戰》
98年,洪水咆哮;08年,地震肆虐。抗洪,軍民團結一心,保大堤,戰洪水,救災民;抗震,軍民齊心協力,扒廢墟,搶生命,建家園。一樣力挽狂瀾,一樣愛心無限,一樣英勇無畏,而今面對《大江保衛戰》這樣一篇濃墨重彩、圖文并茂的文章,我們為什么不再創造作一篇同樣氣壯山河的《汶川保衛戰》呢?
“仿寫課文,再現抗震救災的壯烈場面,把能用的詞語全用上,能模仿的句式全部模仿,開篇結尾,行文結構,課文中的精華所在,可以盡情地為你所用,只要合理,只要巧妙。”這是學完課文之后我布置的唯一作業。
仿寫,內容不一而足。可以針對個別的精彩詞句展開,可以針對文中的一個段落展開,也可以針對整篇文章展開;可以針對內容展開,也可以針對形式展開。當然,模仿只是一種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創新。因而,仿寫時要引導學生不能生搬硬套,要力求用新的材料、新的形式表現由閱讀而產生的創意,或取其形式和藝術技巧,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練得多了,便會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寫作的真諦,形成一種屬于自己的寫作風格。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