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前
【關鍵詞】 數學教學;“過程與方法”;目
標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17—0143—01
一、小學數學“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的有效策略
1.把握與落實好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是教學的首要依據,也是教師編定“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最直接理論依據。在設計“過程與方法”目標時,教師首先要把握小學數學課程目標,了解《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數學“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整體要求。還要研究課程標準對該單元的學習要求,將宏觀目標與具體目標整合起來,挖掘其中的真正涵義。
2.認真研讀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研讀教材可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對教材進行橫向和縱向分析。橫向分析要求進行教材分析時要多參考不同的版本,從不同版本的教材理解教材內容,分析教材思路,設計多種教學手段。縱向分析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放到小學數學整體系統中去考察。一是通過對教學內容與之前學過的知識和以后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對比,分析教學內容在完整的小學數學學科體系中的位置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充分挖掘出教學內容中所潛藏的過程與方法。二是分析文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進行目標設計時將目標與現實充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熟悉情境化的學習過程中愉快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3.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身心特點都影響著目標的設計。在教師進行實際教學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過高或過低,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進行小學數學“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計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正確的教學起點。
4.小學數學“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陳述。
一是表現性目標陳述法,是指在具體的學習任務中,只描述出學習者在學習任務中應該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但不規定在學習任務中應取得具體的學習結果。二是行為目標陳述法,指通過規定的教學活動后學習者發生的行為變化,以具體的可測量的形式加以陳述。三是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相結合的陳述。
二、小學數學“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案例及分析——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加減法”一課為例
1.分析課程標準。
(1)分析學科目標。對“過程與方法”目標進行設計首先應該分析小學數學整體性目標。《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學科課程總目標是宏觀的、抽象的,不但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刻畫知識技能的結果目標行為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以便更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單元目標。《數學課程標準》對“小數的加法與減法”部分的學習要求為:“會進行簡單的小數加、減運算及混合運算、會解決有關小數的簡單實際問題”。“會”這個目標在學生認知性目標中是第三層級的要求,即達到掌握的水平。“會解決”在小學生認知性目標中是第四層級也就是最高層級的要求,即讓學生不僅理解而且還應該掌握,還能夠靈活應用。
2.分析教材內容。
(1)分析“小數加法與減法”在學科中的地位。此單元是小學數學第二學段(4~6年級)中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學生在學習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性質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已經為本次的學習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2)分析“小數加法與減法”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數的加法與減法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熟悉但是并沒有完全掌握的,這符合奧蘇貝爾的“最近發展區”理念,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例如超市結算),再引導學生對“小數加法和減法”課題進一步探究,經歷探索小數的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從而獲取數學知識,習得數學方法等。
3.分析學生。
(1)學生應該知道什么。
通過分析教材將此部分“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
a.聯系具體情境,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學會小數加、減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計算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b.在總結小數加減法的一般方法中,明白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2)學生已經知道什么。
“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小數的性質和意義,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3)明確學生在此部分學習中應該掌握什么。
根據以上兩條的闡述,從“知識與技能”目標出發,確定學生應該知道什么;又從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分析確定學生已經知道什么,兩者的差距就是學習者在此部分應該掌握什么:了解小數與整數在加減法方面的聯系,運用遷移、類推、歸納、轉化等方法習得新知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