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寓欽

【關鍵詞】 《皮黃》;由來;曲式結構;作曲手法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48—01
一、《皮黃》盛行的由來
“皮黃”是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腔調,它是二黃和西皮兩種腔調的總稱,也叫“羅羅腔”。關于二黃,歐陽予倩先生在《談二黃戲》中講述說:它是受吹腔和秦腔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演變成的一種藝術形式。據此,可以認為其發源于陜西和安徽等地。關于西皮腔的來源,張九曾在《關于西皮腔的走向和發展》一文中說“最先在湖北的荊州、襄陽和湖南的常德、澧州這一帶唱起來的?!鼻∧觊g“徽漢合流”之后,二黃腔和西皮相互間有較大的借鑒,特別是在腔調中形成了剛柔并進的藝術特點,得到群眾青睞,因而得以盛行。
《皮黃》是由張朝創作的一首集西方作曲藝術和中國傳統元素特色為一體的具有很強情感內涵的鋼琴作品。鋼琴曲《皮黃》,應是使用了戲曲“皮黃”的名目,借鑒了京劇藝術特色,融入了京劇的音樂元素,大膽創新而成就的一個著名鋼琴樂曲。表現的內容是作者童年時在云南滇池邊的生活印象,描述了滇池闊遠浩渺的壯麗景色,既飽含對寧靜和諧的大自然的贊美,也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謳歌了堅忍不拔的民族意志。
二、《皮黃》的曲式結構
鋼琴曲《皮黃》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復雜的戲曲板式結構,但起承轉合卻又渾然天成,給人一種“有界”實又“無界”的藝術美感。
《皮黃》的曲式結構分為三大部分,共由“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垛板”“尾聲”十段音樂組成。“導板”也就是引子,給人的感受是安詳寧靜,水闊天明;“原板”引出韻律,放飛少年天真無邪的遐想;“二六”進入“小快板”,點染活潑快樂的童趣;“流水”開始升華,描繪大自然的和諧美好;“快三眼”漸進高潮,情緒飽滿,抒發少年壯志;“慢板”轉為靜謐,思緒如夢如幻;“快板”節奏強弱相繼,果斷激越;“搖板”怨怒交織,為古賢扼腕;“垛板”緊張激烈,孔武有志;“尾聲”從容不迫,收煞有力。
三、《皮黃》作曲解析
當我們聆聽音樂的第一部分時,能感悟到作者把西方傳統的作曲手法、京劇的味道連同生活意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作曲家創作的基調。一板一眼的節奏表現出對答格局,在3拍子中以降E調的宮調式遞進,彰顯了西皮的重要特點,這分明是中國戲曲風格的表現。
第二部分主要以節奏與調性的變化把作曲家的少年時代反映得淋漓盡致,以鋼琴的特殊音色表現不同音樂風格,特別是顯示了打擊樂器跳動織體變化。這種不同音色的沖突和對照是這一部分的音樂構思,也反映出整個樂曲矛盾對立的統一。
“流水”部分以速度的快慢交替陳述了流水動與靜的變化,調性在二六的 F 商轉變成了 A商中。這時,云南滇池的如畫美景宛在目前。作曲家以爆發式的戲劇氣氛、節拍的交替使用,渲染了內心的不穩定和游移動蕩的激越情緒。顯然這部分的展開為未來音樂構思埋下了伏筆。這時出現了一板三眼的快速節奏,模仿不同樂器的音色來刻畫作曲家少年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將平靜的心緒急劇轉向充滿戲劇性力量的表達。
在頻繁的調性動蕩中進入樂曲的第二高潮,也是主題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慢板”的過渡,進入具有喜劇色彩的三段樂曲,加入了能反映出喜劇色彩的胡琴快速演奏和慢節奏的拖腔,進而在自由拍子中接續下一板式。“垛板”,洶涌澎湃的巨浪般的音樂再次出現,不過,與主題的第一次顯現有所不同,它大大地壓縮了原有的曲調,將戲曲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顯然是作曲家為了表現情緒的再次出現所運用的重要寫作手法,使得和聲效果更加緊湊和集中,另一方面它會為結尾部分以更強大的氣勢出現創造必要的條件。
在樂曲即將結束時,又一次把音樂推向高潮。作曲家把全部的激情都傾注到這里,三小節的密集柱式和弦連續出現,改變了原有曲式特點,使得戲劇色彩的元素更加彰顯。這種不同風格的音樂體裁曲式結構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現象在現代音樂作品中很少涉及,開創了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作曲技術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作曲家在既繼承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又超越傳統的、不拘一格的大膽藝術創新。
在整首作品中,作曲家把自己對一個環境的感悟深深地融入樂曲里, 有著豐富的音樂寓意。作曲家對民族家國深沉的愛,和一個炎黃子孫的拳拳之心,令觀眾隨著律動由衷產生深切的共鳴。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