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林
摘 要:對數學教材作業的再設計,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童趣性、探索性、生活性、層次性、開放性,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索者、實踐者、成功者、創新者。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本化”為行為取向,以師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行為變化為教學目標,以“五性”、“五者”為基本要求,以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為考核標準。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思考;實踐
作業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是學生成長、教師成才的必然之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是:
行為取向→教學目標→基本要求→考核標準
↓? ? ? ? ?↓? ? ? ? ↓? ? ? ? ↓
生本化 → 自主化 → 主體化 → 數學化
1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以“生本化”為取向
“生本化”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發展為核心的教學價值追求過程。具體體現為: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強調課堂教學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努力賦予學習以生命的意義[1]。
2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行為變化為目標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1)自主學習: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和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造性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礎方式和途徑;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
(2)合作學習:小組活動是合作教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一種行為體系。
(3)探究學習:學生的探究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班級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而教師的主要角色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即是讓學生通過“進行觀察比較,發現、提出問題,做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嘗試解答并進行驗證”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律,求得問題的解決。
3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以“五性”、“五者”為基本要求
(1)設計童趣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動參與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2],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為設計作業的背景,可以使學生成為一個數學學習主動參與者。
(2)設計探索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數學問題的積極探索者。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數學問題的探索者。
(3)設計生活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數學知識的自主實踐者。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成為一個數學知識的自主實踐者。
(4)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數學實踐的成功體驗者。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作業設計時,應該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個性化”的作業環境,使每個學生均成為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者。
(5)設計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數學應用的開拓創新者。樹立大教育觀,走出封閉狹隘的課堂,拓展學生作業的空間,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作業成為學生生活的“向導”,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數學應用的開拓創新者。
4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以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為評價標準
善于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是學生具有良好數學素養的具體體現。
(1)生活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3]。想要知道數學書的寬有多長,按一定的長度做一條褲子,上公園買門票應付多少錢等等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實際需要。
(2)生活中提煉數學,構建數學意義。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價值,不由教師全盤托出,而是由學生親身體驗,發現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構建數學知識,更能使學生體驗到自己所獲得的是真正“有價值的數學”、“必需的數學”和“生活中的數學”。
(3)生活中應用數學,發展學生個性。生活永遠是數學問題不枯竭的源泉,關注現實世界中數學的應用,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把“實際”與“知識”聯系起來,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才能最終達成學習數學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振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淺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8):49.
[2]劉妍妍.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6(9):118.
[3]劉曉春.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難題與應對策略探究[J].求知導刊,2016(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