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時期,國有企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主導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脈絡。當前,國有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和國家經濟方針的指導,將供給側結構改革落到實處,降低企業發展的能耗,減輕企業的負債,提升企業的內核實力,從而輕裝上陣,為我國的經濟發展開辟出另一番天地。
關鍵詞:國企;負債;負債過度;改革
前言:企業負債是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流轉的一種基本形式,適度負債對于促進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國有企業受傳統發展模式的局限,對負債調控沒有足夠的重視,造成國企的負債率居高不下。近年來,在國有企業去杠桿化改革的過程中,去負債也成為企業減負的一項重要舉措,鑒于此,本文將就國企負債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并積極尋求國有企業降負債、去杠桿的有效對策。
一、企業負債的相關理論概述
1.企業負債
負債是一項企業的現時經濟義務,它是為企業承擔過去的經濟行為或事物債務,預期會以企業現時利益(主要指經濟利益)的流出而為最終的結果。根據負債相關的準則,雖然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是企業履行負債義務的最終結果,但是具體的金額是可以被預估的,這樣就可以保證負債是可以為企業所掌控并且可以調整的。對于企業來說,適度的負債更有利于企業對自身的經濟利益進行調配、優化,從而促進企業資源的合理分配,保證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2.負債過度
負債過度是當債務超過了企業的償還能力,即企業無法償還債務的本金和產生的利息時,就形成了企業負債過度。負債過度不僅會影響企業現時的資金鏈和正常經營,造成企業融資風險、收支風險、財務風險和資金流通風險,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同時,過重的債務風險加劇了企業的發展成本,讓企業在經營、融資乃至利益分配中都受到限制,不利于企業生態的發展,加重了企業的負債,讓企業進入到一個舉債、還債的惡性循環中,導致企業長期虧損,缺乏對自身經營調整、提高的基礎,最終被市場、被經濟形勢所淘汰。
二、國企負債過度的成因
1.企業負債高,超過償還能力
為進一步降低國企負債風險,從國家到企業內部,層層進行企業減負改革。從總體的國企負債情況來看,國企的負債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負債總額相對去年也有所降低。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國企的總體負債金額仍然非常巨大,企業每年虧損的數額也相當大,這也是國企高杠桿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就相當于血液,當血液虧損非常嚴重時,首要的目標是要想辦法去止住血液外流,因此,當前必須要把國企去負債當作企業結構性去杠桿,降低企業發展能耗的首要目標,同時這也是保護好企業的既得收益,提高企業經營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
2.國企資金來源方式較為單一
經過一系列改革,大部分國有企業原有的依賴于財政性撥款的方式已經宣告終結,而當前國有企業的舉債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銀行貸款,這是目前較為通用的借債方式之一。但是,這種單一的資金來源存在著極大的風險,一是國有企業在改革后,缺乏與市場融合的經驗,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極易產生發展風險,實力較小的國企容易因為債務壓力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導致企業內的生產經營被迫中斷,更嚴重的甚至會引發企業破產的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向銀行貸款,雙方之間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而國企依靠這種單一的融資方式,一旦一方出現問題,極易造成國企承擔更嚴重的資金風險。
3.國企承受的稅務負擔較重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不僅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需要承擔的稅務也較重,此外,國有企業還承擔著部分公共事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的支出,如醫院、食堂以及學校等,而這些支出卻沒有得到國家的政策性優惠和稅收方面的減免,因此,由于過重的稅務負擔和種類紛雜的額外支出,讓企業的盈利空間和收益支配權力大大壓縮,導致許多國企造成了財源緊張、入不敷出的局面,只能向外借債,造成了國企的負債也越來越多。
4.國企經濟體制及內控存在的弊端
國企負債壓力過大,固然有外部的原因,但追根究底還是企業內部的經濟體制存在著弊病,造成企業在開源、節流等方面都不順利,加重了企業的負債風險。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經濟的壓力空前增大,而國企內部經營管理依然沿用傳統的供給制模式,企業運營、生產的速度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從而引發了供、需上的沖突,抑制了企業的發展和盈利,也就加劇了企業的債務風險;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存在一個弊端,就是在企業設立之初,招聘了大批量的職工,而隨著技術的發達,人力成本的降低,企業原有職工就超過了企業的負荷,造成了企業內部冗工冗員的問題,為了解決員工問題,企業也只能將資金用于人員工資、福利等事項,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三、防止國企負債過度的主要對策
1.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
國有企業負債率過高就意味著企業必須要將經營利潤的一部分用于償還債務,這樣一來企業的既得收入就會被壓縮,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投入減少,也就抑制了企業自身優化和提高的途徑,這也是要求企業去負債的原因之一。從企業內部來看,國有企業需要從經營模式上進行改變,與市場接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現代企業和財務思維模式來運營企業,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提升企業資金分配的有效率,減少企業負債,增加對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2.完善社會福利保障
社會福利保障的提供免除了職工的后顧之憂,當前,大部分的福利保障都是由國企進行出資建設、運維,而大批量的費用投入讓國企在成本投入上感到舉步維艱。國企要擺脫當前困局,應該從多種渠道開發社會福利保障投入,以此來降低國企的負擔。首先,國企可嘗試從民間力量中尋找教育、醫療等專業資源進行聯合共建,既可以分擔企業的成本壓力,又可以促進企業內部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其次,對企業所有附加產業進行分類梳理,將企業運營有負擔的產業進行重組、合并,并與社會資源共享,由社會資源進行代管,這樣就可以節省企業的運營成本,促進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
3.加強對國企負債的監管與約束
當前,對于國企的負債,相關部門并未形成嚴格、多面的預警和約束,導致國企內部負債沒有節制,因此,應有針對性、有區別地對國企的負債行為進行管控和約束,并建立長效的約束機制。例如,可根據現行的國企負債約束機制進行細分,針對不同企業的行業規范、期限制定企業負債預警機制,為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制定適應的負債管控紅線,讓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進行適度借債,讓國企的杠桿在適度發展中逐步下降。對于一些經營好、資金回籠快的企業,應適度提高它們的負債率,以便于它們在經營過程中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資金周轉,而對于經濟效益不好或生產周期長的企業,則應該嚴格管控它們的負債紅線,不能讓這些企業的負債率過高。通過這樣分化管理,可以靈活解決企業負債管控的問題,從而促進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率。
4.優化國企專業融資和投資平臺
鑒于國企融資模式過于單一的問題,應從多方面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將企業的債務壓力分化到不同的投、融資平臺,促進企業資金流轉的多元化和靈活性,從而降低企業的資金風險,提升企業的經濟發展能力,進而降低企業的債務風險。首先,在企業進行融資時,需要綜合考量銀行、證券、基金、股票等多種融資模式的可行性,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盡快完成公司上市,從而通過發行股票實現企業融資的目的。其次,應支持專業的國企金融中介服務平臺的搭建,與金融中介服務平臺建立融資、投資的良性互動機制,既可拓寬投、融資途徑,又可分化國企的經濟收益,幫助國企建立綜合性、多元的資金流轉模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企負債過高已經成為多年的積弊,需要多部門、多企業綜合考量,共同出擊,制定出一系列綜合性較強的防控措施,并順應市場環境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與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聯合起來,同步共舉,治標更要治本,才能真正意義上“撬動”國有企業負債過高的高杠桿,優化企業產能結構,降低企業發展的各種風險,推動企業高質、高效、高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婧怡.產權制度對國企資產負債率的影響研究——基于鋼鐵行業的經驗數據[D].湖南:湖南大學,2018.
[2]李錦.國企高負債率的形成與破解[J].現代國企研究,2018(11):18-23.
[3]梁志兵.控制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背景、原因、措施[J].財政科學,2018(4):71-77.
作者簡介:薛燕(1988- ),女,陜西韓城人,本科,畢業于:西安石油大學,單位:陜西龍門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