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穎

[摘要] 目的 研究與分析尿常規檢驗的質量管理方法與實施效果。方法 選取來該院進行尿常規檢驗的尿液樣本400例,其中200例尿液樣本選取時間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實施質量管理后),該200例尿液樣本作為研究組,有200例尿液樣本選取時間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實施質量管理前),該200例尿液樣本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尿液樣本的檢查不合格率。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尿液樣本的檢查不合格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等指標均較佳,但是研究組尿液樣本的該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尿常規檢驗的常見不合格因素包括儀器操作不當、標本存放時間較長、樣本污染以及患者準備不當等,在進行檢驗質量管理過程中加強這些因素的管理與控制,可以有效地將不合格率降低,值得重視。
[關鍵詞] 尿常規檢驗;質量管理;方法;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4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b)-0115-02
尿常規檢驗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檢驗方法之一,該項檢驗不僅可以對患者的各項機體指標進行有效的了解,為相關疾病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1]。同時還能對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進行有效監測與評價。除此之外,該項檢查還可以對相應病征進行有效的判斷。臨床應用范圍廣,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文研究與分析尿常規檢驗的質量管理方法與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尿常規檢驗的尿液樣本400例,其中200例尿液樣本選取時間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實施質量管理后),該200例尿液樣本作為研究組,有200例尿液樣本選取時間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實施質量管理前),該200例尿液樣本作為對照組。在研究組的200例樣本中,男性106例,女性94例,患者的年齡為25~79歲,平均年齡為(50.56±3.92)歲;在對照組的200例樣本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患者年齡為23~79歲,平均年齡為(51.21±3.87)歲;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均由該院醫務人員詳細告知。兩組患者及其尿液樣本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尿液樣本僅實施常規質量管理,在檢驗的過程中不重視尿液樣本不合格原因。
研究組:研究組尿液樣本實施針對性質量管理方法,在檢驗過程中高度重視尿液樣本不合格的研究,對不合格的原因進行仔細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來制定質量管理措施。具體的質量管理措施如下:①科室中高級人員對臨檢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與考核,禁止培訓不合格就上崗等情況的出現。②患者在檢驗前,由醫務人員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認知尿常規檢驗對其自身疾病診斷的重要意義,嚴格遵循醫囑進行尿液樣本準備,降低檢驗不合格率。需要特別注意在尿液樣本收集過程中的飲食控制,停用對尿常規檢驗產生影響的藥物或者必須在收集前需要服用的藥物,但是在服用藥物之前需要由患者主治醫師確認且簽署同意書,在進行尿液檢驗之前,將相關文件送至檢驗醫師處進行查閱。③在收集樣本之前要防止樣本被污染,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樣本收集,不可以在尿液樣本中收集到經血、精液以及陰道分泌物等。在收集樣本之前,對患者的尿道口使用0.02%的呋布西林溶液進行徹底清潔,可以有效地降低樣本污染,減少樣本檢驗過程中的干擾與誤差。收集時盡量選取中段尿。④患者在完成尿液收集過程后,應及時送檢,最大程度地減少尿液存放時間,以此來有效地降低誤差率,在夏季溫度較高時,要求尿液收集完畢后1 h內送檢。在冬季時,可以延長至2 h。如果因為某種因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將尿液樣本送檢,需要將收集到的尿液樣本存放至2~8℃的環境下進行保存,冷凍時間不可以超過6 h,否則需要重新進行尿液收集[2]。⑤在日常中,要加強儀器的維護與保養,例如尿試紙僅可以存放在試紙生產廠家的配套容器中。配套溶液打開后,則需要在最短時間內盡快封閉,醫務人員需要嚴格按照廠家的要求保存試紙,禁止觸摸試紙上的化學反應模塊,避免出現試紙污染,造成檢驗結果不準確。
1.3? 評判標準
由臨檢組人員對兩組樣本的不合格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等數據進行詳細記錄,并且存檔。其中患者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判,主要問卷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樣本收集指導、檢驗人員態度以及檢驗結果合格等多個方面,調查問卷主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3個選項。
1.4? 統計方法
將兩組尿液樣本的不合格率等指標數據記錄于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其中使用(%)來表示樣本中的計數資料,隨后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尿液樣本的檢查不合格情況
研究組與對照組尿液樣本的檢查不合格率等指標均較佳,但是研究組尿液樣本的該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等指標均較佳,但是研究組尿液樣本的該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和習慣的改變,泌尿系統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尿常規檢查則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泌尿系統疾病檢驗方法之一。通過檢測尿液成分的變化來反映泌尿系統及其他組織的病變,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等各個方面。很多不良因素均會對樣本的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導致樣本檢驗不合格率升高。根據大量數據顯示,尿常規檢驗的常見不合格因素包括儀器操作不當、標本存放時間較長、樣本污染以及患者準備不當等。除此之外,一些患者在收集尿液樣本之前進行吸煙飲酒,也會干擾尿液樣本的檢驗結果。患者在收集尿液樣本之前服用大量的頭孢霉素類藥物或者大慶霉素等藥物,會使患者的白細胞出現假陰性等現象[3]。患者的尿液樣本收集過程前,患者的情緒波動較大,則可能導致蛋白結果呈現弱陽性,患者運動強度過大,也可能導致蛋白結果呈現弱陽性。在進行樣本收集過程前,患者攝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則可能導致尿糖呈現陽性。總之,尿常規檢驗結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必須采取多方面積極措施來進行處理,必須保證全面質量管理來提高檢查合格率。
該文研究與分析尿常規檢驗的質量管理方法與實施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尿液樣本的檢查不合格率等指標均較佳,但是研究組尿液樣本的該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同趙杰[4]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在其研究中,研究組尿液樣本的檢驗不合格率僅為1.00%,而對照組尿液樣本的檢驗不合格率為13.25%。而且趙杰等[4]人的研究中對于質量管理方法等方面敘述較為相近,值得該研究進行學習與借鑒。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在進行尿液樣本檢驗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檢驗的質量管理,不僅要從患者以及樣本自身原因出發,還需要加強對檢驗實驗室以及檢驗人員的管理。加強醫患溝通,在進行尿液檢驗之前,需要最大程度地取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及時與檢驗人員溝通交流,讓其充分了解標本的留取方法,提升質量管理效果。同時,全面加強檢驗與臨床和護理的交流,深入溝通以達成共識,提高管理質量。另外,要高度重視檢驗人員的培訓,確保在檢驗過程中操作規范,避免差錯事故[5]。而且要建立嚴格規范的規章制度,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將送檢、驗收程序以及制度進行完善,及時檢出不合格標本,嚴格執行退回以及拒收程序,必要時可以要求患者重新進行尿液樣本的收集。
綜上所述,尿常規檢驗的常見不合格因素包括儀器操作不當、標本存放時間較長、樣本污染以及患者準備不當等,在進行檢驗質量管理過程中加強這些因素的管理與控制,可以有效地將不合格率降低,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 邴欣,劉靜靜,張震,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紙芯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6,37(14):178-181.
[2]? 馬威鋒.尿常規檢驗質量控制方法及施行意義探究[J].母嬰世界,2016(16):66.
[3]? 李正凱,趙麗影.分析臨床尿液常規檢驗中質量控制的對策與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4):157-158.
[4]? 趙杰.尿常規檢驗的質量管理方法研究與討論[J].醫藥前沿,2016,6(26):369-370.
[5]? 胡曉波.尿液檢驗質量的風險管理[J].檢驗醫學,2017,32(11):947-948.
(收稿日期: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