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濤 周思舉 何麗坤 王文秀

【摘 要】目的:觀察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潰瘍愈合及癥狀緩解的影響,從而為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潰瘍愈合變化及癥狀的改善提供臨床依據。方法:100例確診的消化性潰瘍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50例;兩組均給予規律生活、穩定情緒,PPI抑酸護胃,保護胃黏膜,抗HP,中醫辨證服用中藥湯劑等基礎治療;治療組用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治療,1天一次,1周為一個療程,連續觀察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不給予穴位貼敷治療。結果:治療組癥狀改善與潰瘍愈合較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輔助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潰瘍愈合及癥狀的改善有明顯療效。
【關鍵詞】:中脘、穴位貼敷、良附丸、消化性潰瘍、胃痛。
【中圖分類號】R24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是指胃腸道粘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潰瘍,可發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為常見。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本病是全球性的常見病,估計約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任何年齡段均可好發本病。臨床上不論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均好發于男性。可見于各種原因、年齡均好發消化性潰瘍,是21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嚴重問題之一。而四川獨特的氣候及飲食習慣又是該病高發地區之一,部分病人甚至反復出現消化性潰瘍、難治性潰瘍等;中醫中藥對本病癥狀改善及潰瘍愈合亦有獨特且驚喜的療效。其中胃鏡是胃、食道疾病的最準確及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內鏡檢查不僅能直視粘膜病變,還能取活檢,隨著內鏡設備的不斷改進,對病變的觀察逐漸增加了色素對照、放大觀察等技術,不但有效提高了早期腫瘤的檢出率,而且還可以在胃鏡直視下對各種出血病灶進行鏡下止血、內鏡下粘膜切除或者剝離術、異物取出術等等[2];通常患者可在無痛胃鏡檢查結束、蘇醒后,沒有不適感。由此可見胃鏡是一項簡單安全可客觀評價消化性潰瘍愈合情況的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科采用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輔助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潰瘍愈合及癥狀改善(中醫診斷屬氣滯證、虛寒證患者),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診斷標準
1.1 西醫診斷
采用參照消化性潰瘍疾病診斷與治療規范建議(2008年,黃山)。
疾病分期
(1)A1 期:胃鏡下可見潰瘍呈橢圓形或者圓形,中心覆蓋厚白苔,周圍潮紅,充血水腫明顯,常伴有血痂或滲出。
(2)A2 期:胃鏡下可見潰瘍覆蓋白色或者黃色苔,無出血,周圍充血水腫減輕。
(3)H1 期:胃鏡下可見潰瘍處于愈合中期,周圍充血、水腫消失,潰瘍苔變薄甚至消退,并伴有新生毛細血管。
(4)H2 期:胃鏡下可見潰瘍較H1繼續變淺、變小,周圍黏膜皺襞向潰瘍集中。
(5)S1 期:胃鏡下可見潰瘍呈現紅色新生黏膜,白苔消失,稱紅色瘢痕期。
(6)S2 期:胃鏡下見潰瘍的新生黏膜由紅色轉為白色,有時不易與周圍黏膜區別,稱白色瘢痕期。
1.2中醫診斷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 年)。
證候診斷參照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胃瘍(消化性潰瘍)診療方案”。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2.1 納入標準(1)西醫經胃鏡檢查明確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疾病分期為 A1期、A2期的患者;符合中醫診斷為胃瘍,辨證為氣滯證、虛寒證患者;(2)男女不限年齡均在20-70歲之間的患者;
2.2 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西醫診斷、疾病分期診斷、中醫診斷及辨證分型的證型標準者;(2)局部皮膚有皮疹、破潰者 (3)對本藥物過敏及本操作本能反感,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4)有特殊情況的消化性潰瘍,如胃泌素瘤及有潰瘍并發癥者,如已經出血、穿孔、梗阻、癌變等情況的患者 (5)同時合并其他疾病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艾滋病、重度血小板減少癥等等。
3 一般資料
100例均為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都江堰市中醫醫院就診的消化性潰瘍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試驗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20-70歲,平均(42.35±10.55)歲;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1-69歲,平均(41.99±9.83)歲。入選前1個月未參加其他臨床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囑規律生活、穩定情緒,給予PPI(奧美拉唑)抑酸護胃,保護胃黏膜,抗HP,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服用中藥湯劑等基礎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良附丸0.5g/次,中脘穴穴位貼敷治療。
4.1 取穴
中脘穴(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是治療各種胃腸病證的主穴之一;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處。)
4.2 操作方法
患者在適宜的體位下、協助患者充分暴露取穴處,必要時屏風遮擋患者,選取中脘穴,根據敷藥面積,取與穴位合適的薄膠紙,用壓舌板將良附丸均勻地涂抹于薄膠紙上;將藥物敷貼于中脘穴位上,做好固定。以膠布或繃帶固定,松緊適宜;自定按壓數次,6小時后去掉藥物敷貼,清洗皮膚。下次操作時更換敷料,以0.9%生理鹽水或溫水擦洗皮膚上的藥漬,觀察創面情況及敷藥效果。1天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間隔兩日,連續觀察治療2個療程。根據患者體質情況,對治療時間及次數進行適當調整。
5 觀察指標及方法
5.1 中醫證候積分
依據脾胃病癥狀量化標準專家共識意見(2017),并參照《中醫量化診斷》[3]、《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等相關專家共識、指南、教材對癥狀所列條目進行量化分級。第0、2周時各記錄一次。
5.2 胃鏡指標
對照組及實驗室經治療2周后復查胃鏡。
療效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后復查胃鏡檢查結果進行評價,顯效:治療后胃鏡復查潰瘍在S1期以上,潰瘍直徑縮小較治療前在80%及以上;好轉:治療后復查胃鏡發現潰瘍直徑縮小在50%及以上但是不足80%;無效:治療后復查胃鏡發現潰瘍直徑縮小不足50%。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協方差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樣本均數±標準差”()表示。
結果
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對臨床證候的影響:治療2個星期后臨床癥候積分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療效好轉有效率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表2。
討論
消化性潰瘍已經是全球性的常見病之一,其發病率及復發率越來越高,多發的并發癥為我們的生活、工作、醫療費用帶來極大的負擔。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其發病與遺傳因素、藥物影響、精神情緒、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等息息相關。
2017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根據消化性潰瘍具有的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及反酸等的臨床表現特點,中醫病名為“胃痛”“胃瘍”范疇;其病因病機以本虛標實為主、間雜氣滯。穴位貼敷療法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指導原則的一種中藥外治法,使用中藥粉末等貼敷于穴位上,讓藥物經體表穴位滲透、吸收進入身體的經絡臟腑,達到協調臟腑、陰陽而治療疾病的目的[6]。中脘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奇經八脈之任脈;具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功效,是治療各種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對現代醫學之焦慮、神經衰弱等也很有效[7-8]。其中良附丸,具有行氣舒肝、祛寒止痛之功效;用于肝郁寒凝氣滯,脘痛吐酸,胸腹脹滿等。 近年來的多項臨床研究亦表明,良附丸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有顯著的療效[9-11]。
本試驗研究中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貼敷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證侯積分及潰瘍愈合方面療效優于對照組;而結合三者相關特點而進行的本實驗,使穴位功效和藥物作用相配合,能充分發揮疏肝理氣、溫胃祛寒之功效,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第八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69.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第八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52-353.
徐迪華,徐劍秋.中醫量化診斷.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CFDA.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51.
張艷宏.穴位貼敷療法的理論基礎及目前應用現狀[J].甘肅中醫,2007, (2):1-3.
(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學苑出版社,2007年7月.
梁繁榮.《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
魏蘭福,田耀洲,夏軍權等.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與飲片湯劑治療胃脘痛臨床對比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09.
王婧,陳信義.良附丸古今研究縱橫.《北京中醫藥》,2009.
李剛,崔桂娟.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100例療效觀察.《 河北中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