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馨菲
【摘 要】在間接融資為主要融資方式的現實背景下,微觀企業的融資需求發生變化時,會導致宏觀層面的社會融資規模波動,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由此實現央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控意圖。本文總結梳理分析了有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論研究發展歷程。
【關鍵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文獻綜述
一、引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國央行采取了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等傳統貨幣政策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并取消信貸硬約束來增加商業銀行信貸供給的靈活性。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面對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經濟下行壓力,央行開始實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以保持宏觀經濟的有序發展。
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中的主要環節為企業和銀行,央行貨幣政策能否有效傳導并影響宏觀經濟運行主要取決于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效應,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否暢通將直接決定貨幣政策調控的實施效果,因而研究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二、關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綜述
(一)銀行貸款機制有效性
銀行貸款傳導機制指的是貨幣政策通過調節銀行的信貸供給量來影響債務人的貸款規模,并最終影響實體經濟運行。自Bernanke和Blinder (1988)提出銀行貸款機制以來,學術界對銀行貸款機制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Romer等(1990)認為貨幣管理當局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時,由于貨幣管理當局對銀行的信貸行為實施了過多的指導和干預導致企業外部融資中銀行貸款的比重有所降低。Morris和Sellon(1995)認為有部分借款人依賴于銀行信貸,而銀行貸款又受到央行貨幣政策的約束,進而貨幣政策可能會通過銀行貸款機制影響實體經濟發展。
在國內研究方面,陳飛、趙聽東(2002)研究發現貨幣傳導機制比信貸傳導機制對產出的作用更大。孫明華(2004)認為貨幣供應量決定了信貸總量,而信貸總量卻不能決定GDP。蔣瑛混、劉艷武和趙振全(2005)提出90年代后銀行貸款機制在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松成和吳培新(2008)認為我國貨幣政策最主要的傳導機制是銀行貸款,其中介目標是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
(二)資產負債表機制有效性
Bernanke和Gertler(1995)兩位學者首次提出資產負債表機制,認為貨幣政策會通過影響企業資產負債表中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指標,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外部融資能力,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投融資行為,并最終導致社會總產出發生變化。
Gilchrist和Zakrajsek(1998)研究發現貨幣政策的傳導與金融市場的缺陷有關。Kandrac(2012)研究發現當貨幣政策收緊時,銀行會降低向高成本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比例,且這一結果實際上是由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效應驅動的。Aysun和Hepp(2013) 研究資產負債表與銀行貸款決策的關系時發現,資產負債表機制是貨幣政策沖擊傳遞至實體經濟的主要機制。
在國內研究方面,胡奕明和謝詩蕾(2003)研究發現長、短期銀行貸款利率都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治理狀況有一定的敏感性。趙振全、于震和劉森(2007)研究發現我國存在顯著的金融加速器效應。朱新蓉和李虹含(2013)對我國資產負債表機制進行研究后發現不同行業間資產負債表機制存在非對稱性。
(三)風險承擔機制有效性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Borio和Zhu兩位學者(2012)首次提出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風險承擔機制的概念,該理論認為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控意圖是通過先影響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水平,再影響銀行風險定價和貸款審批等行為來達到的。
Altunbas等(2012)將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用銀行期望違約概率來作為代理變量后研究發現貨幣政策變化會顯著影響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Angeloni等(2015)發現風險承擔機制使得銀行風險承擔水平不僅受貨幣政策變動的影響,還改變了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金融加速器的作用。
在國內研究方面,張雪蘭等(2012)研究發現央行貨幣政策立場會顯著影響銀行風險承擔水平。金鵬輝和張翔等(2014)研究發現我國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銀行的資產選擇行為上。胡利琴等(2016)研究發現與短期影響相比,長期的緊縮性數量型調控政策和擴張性低利率政策更易引起影子銀行的擴張行為。
三、總結
國內外學者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主要為宏觀經濟和銀行兩個視角。從宏觀經濟視角來看,學者大多運用宏觀經濟數據,分析貨幣政策沖擊對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對比不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從銀行層面視角來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運用銀行的財務報表數據,著重分析貨幣政策的貸款機制和風險承擔機制的有效性。
隨著當代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貨幣政策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效應進行深入研究,探索不同貨幣政策在不同時期的傳導效果差異,對宏觀經濟的有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Filippo Ippolito,Ali K. Ozdagli,Ander Perez-Orive.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through bank lending: The floating rate channel[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8,95.
[2]Claudia M. Buch,Matthieu Bussiere,Linda Goldberg,Robert Hill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8.
[3]Fructuoso Borrallo Egea,Luis ángel Hierro.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S and EU in times of expansion and crisi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9,41(4).
[4]陳飛,趙昕東,高鐵梅.我國貨幣政策工具變量效應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25-30.
[5]胡利琴,陳銳,班若愚.貨幣政策、影子銀行發展與風險承擔渠道的非對稱效應分析[J].金融研究,2016(02):154-162.
[6]胡奕明,謝詩蕾.銀行監督效應與貸款定價——來自上市公司的一項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05(05):27-36.
[7]蔣瑛琨 ,劉艷武 ,趙振全.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兼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5(05):70-79.
[8]金鵬輝,張翔,高峰.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基于銀行業整體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4(02):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