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女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要以語文教學為依托,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教師要糾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課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輔助活動,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人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為中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確定了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史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和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有益處。”語文學科在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責無旁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自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怎樣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接受優秀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要從思想上糾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偏見
現代教育體制下,中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中學生對經典文化的學習缺乏熱情,缺少興趣,畏難心理嚴重。迫于升學的壓力,大部分學生只是把它們看作是應試必學的材料,難以從中得到思想上的啟迪、情感上的熏陶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老師要對癥下藥分析原因,糾正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偏差;了解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困惑所在,引導學生正確深入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優點,發現并欣賞民族文化優點,了解它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融入與自強、發展與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端正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上的偏差,使他們真正明白幾千年中華文化對自己的孕育,明白自己作為炎黃子孫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二、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拓寬拓廣學生的文化視野
(一)在解釋詞義時,要充分體現漢字表意的特點,從漢字創造的源頭剖析詞義。許慎《說文解字》提出“六書”之說,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四種造字法,轉注、假借是兩種用字法。以“水”為例,甲骨文中的“水”是象形字,有很鮮明的圖畫特征,表意很明確。后來凡以“水”為偏旁的字其含義都與水有關,所以學習《涉江采芙蓉》《迢迢牽牛星》《蒹葭》等篇目時,可以將這些知識引入。如“涉”是會意字,左邊是河流,右邊是兩只腳一前一后,表示過河之意。河、江、湄、溢、涕、泣等都是形聲字,可以讓學生掌握形聲字形旁表意的特點。漢字中有大量的多義詞,其中本義是形成其它詞義的基礎,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首先了解詞的本義,從而了解其它義項。如“比”字,甲骨文是兩個人面朝右緊緊挨在一起站著,本義是“挨著”“靠著”。挨得近才有比較的可能,所以引申出了“比較”之意。由“靠近”引申出“勾結”之意。由“比較”引申出“比喻”之意。這樣,“比”字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之間的發展及關聯就很清楚了,既梳理了知識發展的脈絡,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領悟了漢語言文字豐富的內涵,也通過優秀的文化傳統對他們進行了精神哺育。
(二)在學習課文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拓寬拓深文本及作家的相關信息。如學習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鼓勵學生了解南宋愛國詞人群體還我河山、收復失地的共同心聲,以及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學習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可向學生推薦閱讀《儒林外史》,感受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人物的真實生活……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中的知識,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視野,達到了夯實語文基礎、增強文化底蘊的目的。
(三)在學習教材中每篇文章時要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講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不僅要講孟子散文“長于譬喻”的特點,更要倡導學生發揚“舍生取義”這種讓人性熠熠生輝的美德;講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不僅要講怎樣認識樹木的天性,從而適應樹木的生長規律,更要講做人要順應自然,治國理政要順應民之天性的道理……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就深入挖掘出了文本的文化內涵,把優秀傳統知識有機地滲透在每節課中,拓深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課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輔助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校可充分利用所在地區的山水人文環境,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可以學習“中華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文化的感染熏陶,促成學生優秀品德和文明行為的形成。在學習《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之類的文章時,教師要求學生可借助網絡平臺,欣賞中國古代的名勝古跡,從中體會中華民族博大深厚、莊重典雅、樸實無華的品格,了解中國古代先民的偉大智慧和審美追求。學校也可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走出去,或組織學生實地考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文化的燦爛輝煌,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自信心,從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世事維艱,有文則興。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文化興盛是國家民族強盛的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條件。傳統文化已深入中華民族的基因,優秀傳統文化正在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滋養。語文教學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應有的橋梁作用,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認真學習傳統的經典,深入品味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逐步達到中學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禮仁.傳統文化教育,語文何為.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時夢薔.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06):24.
[4]許書躍.傳統文化與“語文味兒”——從核心素養角度看初中語文教學中文化“氣息”的培養[J].名師在線,2019(06):24-2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