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琳
【摘 要】當今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公共服務的管理水平也與日俱增,伴隨著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國政府的負擔壓力也越來越大,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多。在一方面,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地方經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但與此同時,許多隱藏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并在地方政府債務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在當今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作為政府經濟融資的主要來源,地方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地方債的發展現狀及存在風險,從而進一步研究其解決對策。
【關鍵詞】地方債;失控風險;解決方案
一、中國地方債發展狀況
地方政府債務,簡稱“地方債”,是地方政府用來籌集資金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股票的概念。作為地方政府預算的一種,地方債的發行由地方政府直接安排整頓,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機構在財政方面有收入時以承擔還本付息責任為前提,根據信用原則來發行籌集資金的債券,以此來促進我國經濟事業的不斷發展。
盡管在我國地方債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但我國法律沒有批準地方政府進行地方債的發行,早在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就明確要求地方政府不能獨立舉債,財政收支上不能出現赤字。同時,不合理的稅收分享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加劇了地方財政收支之間的矛盾。因此,當地政府已經建立了各種城市投資公司作為融資平臺,從而彌補了政府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缺乏。從而,地方政府“舉債換發展”已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
地方債也分為兩種概念:顯性債務和隱性債務。顯性債務是政府因未履行法律或合同而積欠下來的債務;隱性債務的范圍要大得多,包括缺乏社會保障基金,國有企業的經營虧損,公共投資項目的支出缺口,農村社會的基本安全差距以及對金融機構的財政援助。根據市場預期,政府責任基于政治壓力。然而,這種“開前門、堵后門”的做法也引起了極大的不滿:首先,下放的獨立舉債是給省級政府的,而對融資需求更高的地方政府在本質上仍很難擁有靈活的融資效率與集資渠道,地方政府在這種形式下被迫通過企業融資來促進發展的問題仍然存在,這種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在上報審計結果時,為了營造一種表面繁華的賬本,將絕大部分的債務排除在政府性債務的范疇之外,因此更多的不受中央監管的隱性債務不斷出現。
通過上面的分析,發現存在很多問題,如地方債在中國的地方債務的快速增長,規模的過快增長,并從中央監管逐漸分離。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正變得越來越激烈,有必要逐步規范地方債務體系和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這樣才能盡快解決外的控制在中國地方債務的風險。
二、中國的地方債務發行風險
2.1中國的地方債債務的總體規模過大
由于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仍然是靠投資刺激增長為主,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體系具有GDP為核心的,所以地方政府為了彌補部分資金缺口,并開展了大量的債權性投資,根地方債在近期快速上漲的原因是流動性過剩和地方政府盲目擴張融資規模。中國的地方債務還有一個特點是規模大,增長迅速。此外,由于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尚未納入地方預算,但地方債務規模的快速增長,項目資金管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其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2.2我國地方債缺乏有效監管
最近幾年,中央政府又允許一些地方政府設置所謂的“融資平臺”,把管轄的土地,道路等國有資產交給這個機構,然后讓其轉讓以上資產,為當地社會事務籌資:可是,有的地方不能歸還債務或分配利息時,中央政府仍然幫助他們填補缺乏的資金,維持信用。但是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種類繁多,中央政府無法明確辨析地方政府債務的正常性,而在全國范圍內沒有嚴格的監管體系,這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和資源浪費。
2.3中國的地方債務有嚴重的擠出效應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債務,以地方融資平臺為主要借款人,銀行信貸為主要資金來源,地方政府主要還款或擔保負債。在GDP思維模式的控制下,許多地方政府通過債務發展了經濟。在中國中,由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發起人,地方公共債務發行最終將被當地銀行吸收。例如,根據IMF的報告(2018),地方政府債券超過四分之三是由區域性商業銀行流動性低舉辦。同時,由于外資公司可以連接其母公司和本國的資本市場,因此受到的影響也較小。所以,最終銀行將減少對私人借款者的貸款,從而擠出后者的投資。
三、中國地方債務防范措施
3.1進一步完善《預算法》等規章制度
完善地方債券發行,監督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健全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地方債券制度,使地方政府成為合法的借貸實體,提高地方政府對信用主體的認識。由于地方政府通過借貸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那么地方政府應該獲得合法和合法的債務人身份和資格,使債務更加透明,“開前門”“堵后門”,在此基礎上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債務機制“陽光化”成立。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地方債務明確,以便地方債務“借、用、還”的整個過程始終在法律軌道上運行并受到全面監督。
3.2轉變政府職能
改革與創新地方政府評估方法改變了政府職能,使地方政府不再發揮企業的作用。同時,我們將精簡機構和人員,減輕政府支出的壓力,建立一個不關注GDP的干部考核制度。地方債務負債率和地方債務規模等指標是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的中央和地方關系不順暢,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財政資源不匹配,地方政府缺乏主要的稅收來源。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不透明,中央和地方關系與系統設計無關。及時調整。為了防止“他借我也借、總有繼任者”和“前任借貸繼任不管”等債務的惡性循環,應當改善官員下崗時的地方債務審查制度。從而減少了政府發行地方債務的愿望。
3.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將是交叉感染的金融風險,導致不良金融機構的資產迅速崛起,甚至可能會導致當地商業銀行的崩潰,或者影子銀行危機,威脅中國金融的整體安全性。這就要求我們創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走內生增長和可持續增長的經濟發展。雖說當前信托成為房企籌錢途徑之一有一定的優勢,不過同樣受到監管的信托公司也不能恣意妄為,對不合規的房企一樣要拒之門外。此外,ABS,海外債券發行和股權融資也成為上市公司融資的渠道,但對于住房企業的需求,它仍然是一個下降的趨勢。我們將改變我國的快速成功和廣泛的發展模式,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債務依賴模式和路徑,轉變經濟發展,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人素質。同時,理順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關系,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四、結論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要大力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和振興,積極擴大內需,加快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綜合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實現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應對危機。一方面,財政部應繼續穩步推進特殊債券管理改革,同時進一步推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應避免隱性債務增加,解決隱性債務存量問題,以有效控制地方債務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陳詩一,汪莉.中國地方債務與區域經濟增長[J].學術月刊,2016,48(06):37-52.
[2]陳瑞. 地方政府債務與房價的聯動效應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
[3]劉飛揚,付志宇.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發展的歷史變遷與現實啟示[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2):74-81.
[4]洪小東.“財”“政”“法”:地方政府債務治理的三維架構——基于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地方債務史的考察[J].當代經濟管理,2019(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