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摘 要】在各國金融業發展歷程中,出現過多家商業銀行因經營危機而最終被接管或破產的案例,各國的風險處置措施主要包括充當最后貸款人、促成不良資產收購、政府擔保救助以及清算托管等?,F代商業銀行管理研究認為,經營單一、風控失靈、市場監管有效性不足、行政干預過度以及輿情管控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導致風險集中爆發。借鑒已有案例,建議從建立健全危機處理機制、加強金融市場監管與風險管控以及做好應急管理等方面完善風險處置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危機;擠兌;接管;處置經驗
一、國內外商業銀行危機處置簡述
(一)英格蘭諾森羅克銀行因擠兌事件。2007年8月中旬,諾森羅克銀行由于融資途徑收緊開始出現經營問題,流動性危機逐漸爆發。9月14日,出現擠兌潮,危機徹底爆發。幾天之內,儲戶提取超過30億英鎊存款,占該行總資產的25%,公司股價大跌。9月17日,英國財政部門和金融監管當局先后就諾森羅克銀行儲戶存款安全作出保證,并在此后向諾森羅克銀行提供30億和110億英鎊流動性支持,該行流動性危機緩和,但仍于翌年2月被國有化。
(二)摩根大通銀行托管貝爾斯登事件。2008年次債危機中,彼時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遭遇嚴重流動性危機。3月14日,摩根大通銀行在獲得美聯儲130億美元貸款的前提下,向貝爾斯登提供了短期擔保融資。隨后,美聯儲聯合摩根大通銀行進一步收購了貝爾斯登持有的房貸類不良資產,實現了后者對不良資產的剝離。最終,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銀行全部收購。
(三)海南發展銀行關閉清算事件。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鑒于海南發展銀行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決定將其關閉并停止其一切業務活動。根據人民銀行清算安排,工商銀行被指定托管海南發展銀行的全部債權債務。
(四)汕頭市商業銀行整頓重組事件。2001年,廣東省開業僅4年的汕頭市商業銀行因管理混亂、經營不善出現兌付危機。隨后,人民銀行勒令該行于2001年8月起實施停業整頓,并轉入重組進程。2011年9月8日,廣東華興銀行(由汕頭市商業銀行重組成立)正式開業。
(五)建設銀行托管包商銀行事件。2019年5月2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即日起成立接管組依法對其實施接管,為期一年。為保護包商銀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監管部門指定建設銀行托管包商銀行全部業務,相關業務照常辦理。
二、風險出現的原因分析
(一)經營單一、風控失靈。一是資金來源單一、資產久期錯配,形成流動性風險隱患。例如,諾森羅克銀行負債端嚴重依賴同業資金,資產端過度集中于住房抵押貸款,且期限錯配嚴重,形成流動性風險并逐步浮出水面,該行的現金流也隨之逐步枯竭。二是高度依賴短期回購市場的融資,借短補長致資金鏈斷裂。例如,貝爾斯登在資產負債管理上過度依賴回購市場,并存在明顯的“短融長投”。2007年底貝爾斯登的存量短期回購超過1000億美元,在經濟的上行周期中沒有爆發出問題,而在美國房地產市場下行周期,“次貸”相關的金融衍生品摧毀了投資者信心,短短7天內貝爾斯登的現金儲備就迅速從180億萎縮到2億。三是風控失靈埋下風險隱患。如,海南發展銀行存貸款管理中的不合規和對風控的忽視,如高息攬儲、違規放貸,形成大量不良貸款無法收回,最終破產倒閉。
(二)金融市場監管有效性不足。一是宏觀審慎管理缺失。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市場回歸混業經營,各類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但金融監管并未及時匹配,監管重點仍聚焦于金融機構微觀市場行為,對宏觀風險防范不足。二是金融監管的獨立性、權威性不足。海南發展銀行兼并多家信用,但未能及時有效制止其高息攬儲行為,這也是該行關閉的重要誘因,同時暴露處此前相關部門對信用社監督管理的不足。
(三)過度行政干預進一步導致風險累積。一是過度的政府營救預期客觀上鼓勵市場進行更高風險行為。美聯儲和財政部在危機發生后第一時間救助大型金融機構,在遏制了局部風險的同時,向金融市場傳達了強烈的“政府兜底”政策信號,形成道德風險。二是銀行經營過程中因行政干預導致資產質量惡化。例如,在行政干預因素影響下,海南發展銀行先是合并了部分信托公司,給自身資產債務和內部治理方面的問題,隨后又合并多家信用社,因而吸入大量不良資產,最終導致該行面對支付危機并破產。
(四)輿情管控措施不力致消費者信心喪失引發擠兌。海南發展銀行的負面傳聞爆發時,正值中國傳統的春節假期,惡劣影響而未及時處置。此后,該行盲目采取“限息政策”,助推了儲蓄客戶和投資者的抽離,這兩方面原因直接引發了擠兌危機。最后,該行的“限額取款”操作進一步加劇了客戶的恐慌,加速公眾信任的喪失,即使該行后來將利率提升到18%,但為時已晚。
三、商業銀行危機主要處置措施
(一)金融監管部門積極采取援助措施。一是整頓金融市場秩序。海南發展銀行事件發生后,針對在該行和相關信用社整頓處置期間趁機高息攬存、亂拉客戶、對風險處置形成干擾的機構和個人,相關部門予以嚴肅查處。二是補充市場流動性。在貝爾斯登發生流動性危機后,美國貨幣當局及時發放了130億美元貸款,有力支持了市場流動性,維護了金融市場穩定。海南發展銀行出現擠兌潮后,人民銀行也及時予以40億元的再貸款資金的支持。三是推動不良資產的處置。拯救貝爾斯登期間,美聯儲貸款出資290億美元設立專門機構,通過收購的方式剝離了貝爾斯登的房貸類資產,為最終收購奠定良好基礎。
(二)政府部門及時介入、出手救助。一是以國家信用進行擔保。2007年9月17日,英國財政部擔保了諾森羅克銀行所有存量存款的安全。10月9日,英國財政部宣布將9月19日后的新增儲戶存款也納入擔保范圍。經過英國政府連續出手,市場對諾森羅克銀行信心逐步恢復,危機趨于緩和。二是運用行政力量維護銀行債權。海南發展銀行出現擠兌潮后,海南省政府積極協調財政、稅務、政法等部門,向該行提供7億元資金支持,退回該行2877萬元稅金,并由司法力量進駐海南發展銀行協助開展貸款清收工作。三是積極促成并購交易。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在關鍵時刻促成幾家大型商業銀行對問題投行的收購或合并,防止金融危機的擴散和惡化。
(三)組織清算或委托經營狀況良好的大型商業銀行進行托管。例如,包商銀行被接管后,建設銀行受托托管包商銀行全部業務,有力維護了包商銀行的穩定經營,保護了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
四、商業銀行危機處置啟示及建議
(一)建立健全危機處理機制。一是提高政府及監管職能部門介入速度。從上述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危機和包商銀行被接管等商業銀行風險事件可以發現,在金融監管當局和國家主權信用介入迅速的前提下,市場信心能夠迅速穩定,各金融子市場可以避免劇烈波動。二是建立完善低效率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制度。低效率金融機構的存在扭曲了金融市場機制,損害了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正當利益。要進一步完善制度頂層設計,建立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征信體系建設、金融機構市場處置與退出機制,為金融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充分競爭提供一個完整的制度環境。三是避免過度行政干預。政府應當把握好在拯救金融機構和防范道德風險之間的平衡,明確選擇施救對象的標準,既要防止形成國家信用為失敗金融機構背書的錯誤預期,又要防止系統性重要金額機構出現重大風險。
(二)全方位加強完善金融監管。一是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從貝爾斯登案例可以看出,金融同業市場是脆弱的,一旦出現大型金融機構的市場違約,后果將不堪設想。二是完善監管導向。政府部門和貨幣當局要承擔好最后貸款人角色,合理選擇救助對象,既要及時向市場注入信心,又要合理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道德風險。三是提升銀行風險管控水平。上述問題銀行對風險,特別是對信貸風險的漠視是其走向倒閉的重要原因,銀行既是金融業務經營成果的享受者,也就理應作為風險責任的承擔者和管控者,管理層應該從培養風險意識、完善風險內控、合理激勵處罰、提高合規標準等方面入手,有效識別和防范風險。
(三)做好突發風險應急準備。金融風險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等特點,各類風險往往突然發生并迅速蔓延,且風險相互交織加劇了危害影響和處置難度。因此,銀行應針對自身業務機構和客戶特點,提前研判風險并做好應對預案,確保在危機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風險狀況惡化,平息公眾的恐慌情緒。
【參考文獻】
[1]李新安,商業銀行破產風險處置機制研究,華北金融,2018年2期, 48-55.
[2]李亞培,英國銀行擠兌事件的再思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1期,83-86.
[3]張銳,重振金融信心:全球集體大行動,決策與信息(上半月),2007年11期,47-50.
[4]葉青,林一鳴,中國銀行業危機處理范例,現代商業, 2012年20期,94-95.
[5]成十,美國投行巨頭的崩潰與政府危機對策分析,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8年6期,6-12.
[6]熊釜,劉祖樹,地方信用擔保體系運行效率研究,消費導刊, 2016年6期,148-150.
[7]何光輝,中國存款保險制度發展展望,存款保險制度研究,2003年9月1日.
[8]鄭鈜 ,劉乃梁,金融消費者語境下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思辨,現代經濟探討, 2016年10期,63-67.
[9]劉蘭設,商業銀行風險管控能力與業務發展狀況的匹配性研究, 金融監管研究, 2015年1期,8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