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曹穎 王佳琪 黃程
【摘 要】本文參照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模式變遷史,分析中國與發達國家在金融監管制度發展趨勢;然后借助發達國家金融監管從“分業”到“混業”的啟示,對完善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做進一步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混業經營;監管模式;目標監管
1.引言
1.1 發達國家金融混業經營的基本模式
金融混業經營是指具有統一協調的組織結構,從事兩種或兩種以上銀行、證券、保險金融業務。從發達國家經營歷程來看,混業經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以美英代表金融控股組織形式,以德國為代表的全能銀行組織形式。其中,英美混業經營模式又可以具體分為事業控股公司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
1.2 發達國家金融監管基本模式
1.2.1 德國雙支柱金融監管模式
德國經歷了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了如今的雙支柱監管模式。2002年以前,德國實行混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分別由聯邦銀行監管局、聯邦保險監督局和有價證券交易監管局負責對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監管。2002年5月1日,德國成立金融監督管理局,統一金融監管。至此,形成了以德國中央銀行-聯邦銀行和金融監管局為雙支柱的監管模式。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能夠減少重復勞動,加強信息共享,提高監管效率。德國依靠其雙支柱監管模式以及嚴監管原則使德國金融得以平穩度過2008年金融危機.
1.2.2 英國準“雙峰”金融監管模式
1997年以前,英國金融業實行的是分業監管體制,主要有9家監管機構。《1998年英格蘭銀行法》和《2000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相繼出臺,成立了超級監管機構金融服務局( FSA),確立了混業監管模式。2012年12月,新《金融服務法案》規定自2013年4月起正式施行準“雙峰”金融監管體制?!?016年英格蘭銀行與金融服務法案》明確了英格蘭銀行在英國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由貨幣政策委員會( MPC)、金融政策委員會(FPC)和審慎監管委員會(PRC)三大平行機構組成的央行新架構。至此英國形成了完善的準雙峰監管模式。
1.2.3 美國雙邊多頭金融監管模式
1864年,《國民銀行法》獲得通過,同時貨幣監理署成立,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構成的“雙線”監管格局顯現出雛形。1913年《聯邦儲備法》宣告了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成立。各自此,美聯儲成為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核心機構。1999 年,克林頓總統簽署了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志著《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結束和美國正式走上金融綜合經營的道路,確立了“功能”導向型的“雙線多頭”的“傘”式監管模式。2008年次貸危機暴露了美國綜合經營、分業監管體制的監管缺失和效率低下。美國相繼頒布了《金融監管改革方案》和《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賦予美聯儲更大的監管職能,識別和防范系統性風險。
2、中國金融監管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
在1995年以前,《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還未出臺,中國實際上實行的是混業經營。1995年出臺的銀行法和證券法,將中國的分業經營模式用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下來。2003年以及2016年,分別對銀行法和證券法進行了修訂,以“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的方式取消了混業禁令,肯定了金融混業經營的合法性。2018年12月2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銀行子公司可以通過共募資金直接投資股票,推動銀行混業經營邁向新階段。
2.2 中國金融監管模式發展史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1948-1978),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執行著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政策銀行的職能,形成了高度統一和單一的金融體制,在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體制中,不需要也不存在金融監管;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時期(1978-1992),這時期中國金融體系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金融監管探索;分業監管時期(1992-2003),這時期先后成立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分別對證券市場、保險市場和銀行金融機構行使監管權,至此形成了證券、保險和銀行分業監管的格局;2018年3月21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一行三會將成為歷史,一行兩會成為金融監管的新格局。2019年2月2日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宏觀審慎管理局的職能是,牽頭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以及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評估、識別和處置機制。至此,中國混業監管機構形態基本形成。
3、啟示
3.1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的趨勢
德國的全能銀行以及英美的金融控股集團,我們可以看出來混業經營已成為大勢所趨?;鞓I經營是金融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科技促進金融體系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時代產物。
3.2金融監管思想日漸趨同,目標型監管成主流
1995年英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泰勒呼吁成立兩類監管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和金融產品泰勒認為監管有兩類核心目標,即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從美英德金融監管變遷史總結出,金融監管模式經歷了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最終轉型成目標監管。
4、建議
4.1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確立人民銀行作為總體監管者
從我國情況看,無論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三個統籌”理念,還是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于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決定,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的雙支柱調控框架,都集中體現了監管改革的方向是加強央行統籌、完善協調機制。
4.2微觀審慎監管和宏觀審慎監管相互配合
微觀審慎監管無法識別和預防系統性風險。沒有全局控制的市場是無法有效避免無序性與盲目性的;單個市場主體信息不完備,不能指望市場自主完成全局風險的識別。宏觀審慎監管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大腦,對全局起協調作用。應有全局監管者承擔宏觀審慎監管的職能,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累積和跨部門蔓延。
【參考文獻】
[1]黃磊.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措施初探[J].河北企業,2018(12):24-25.
[2]吳曉求.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金融的變革與發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11):5-30.
[3]林森基. 金融業綜合經營監管體制的完善[D].北京交通大學,2018.
[4]于佳琪.美國商業銀行監管變革對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啟示[J].中國商論,2018(13):35-37.
[5]賈曉雯.雙峰監管:理論起源、演進及英國監管改革實踐[J].海南金融,2018(05):69-74.
[6]張陸.英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及其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9):55-57.
[7]孫思航,李寧.淺析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對我國的啟示[J].法制博覽,2017(14):116-117.
[8]包宏. 次貸危機后中美金融監管改革比較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7.
[9]趙曉男,李洪梅.美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商業,2016(14):80-81.
[10]宋軍. 英國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措施與啟示[N]. 金融時報,2016-05-1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