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康
【摘 要】本文將通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和闡述,進而提出合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商業銀行投行業務發展策略,以期為商業銀行提供可靠的發展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商業銀行;投行業務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便是對社會經濟整體架構進行有效調整,以便使各類經濟要素得到最佳的配置,從而使經濟增長整體幅度和質量得到全面提升,進而實現我國整體社會經濟效益的全方位發展。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1)大規模的結構改革:
①降成本:對創收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將必須降低和趨勢性費用進行全面降低,從而提升口碑,吸引更多客戶;
②去產能:對各類國企進行兼并和重組,引導各大企業主動在市場中探尋更多的機會;
③去杠桿:對政府部門投資、融資相關體系的對接進行全面強化;
④補短板:對扶貧方針中存在的市場機遇進行精準定位,使政府和自身的對接能夠深化,從而優化“銀行授信、政府供信以及企業增信”的模式;
⑤去庫存:重點對接不同區域市民化農民工的住房需求,對其住房信貸的投放進行針對性發展,確保相關業務得以全面優化[1]。
(2)在金融市場中,商業銀行是最為重要的供給側,在改革大背景下,需要做好調整結構的長期準備,這主要是經濟的增速已經切必將長期地放緩,為了使金融的供給質量以及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商業銀行有關人員也在逐漸轉變自身的發展理念。
(3)市場化的經濟發展:在改革背景中,商業銀行面對的市場競爭激勵程度與日俱增,這要求其需要對自身的競爭效率進行全面提升,以迎合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發展趨勢。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商業銀行投行業務發展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主要任務便是“三去”、“一降”以及“一補”,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在發展自身投行業務時應以上述主要任務為中心展開,從而使實體經濟和金融供給間適配度進行全面提升,并對有效的金融供給做實做強。在此大背景下,商業銀行為了使各企業各階段合理的融資需要,應當根據市場實際發展規律,對資產證券化、債券以及并購等投行業務進行改革創新,打破傳統模式的桎梏。因此,商業銀行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2.1構建專業人才團隊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其自身具有眾多網點、多樣的資金來源途徑以及大量客戶資源等優勢,這幫助商業銀行逐漸形成顧問、投資、融資相融合的發展新模式。由于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工作的專業性極強,因此需要的相應人才也應當是專業性強、知識扎實、整體素養高的綜合型先進人才,這也是確保商業銀行投行業務能夠全面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商業銀行應當對自身獎懲機制、薪酬福利體系等進行完善,以便使職員的歸屬感以及忠誠度得到有效加強和提升。在實際的完善過程中,銀行方可以按照每一名職員的職級水平設定合理的薪酬浮動方案,以便使職員充分調動起工作熱情。與此同時,銀行方還應當優化內部職員晉升方案,以便使其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領導的認同,樹立其工作信心[2]。
2.2加強薄弱環節金融服務能力
(1)對金融服務的模式進行創新,努力開發出能夠使實體經濟得到發展,且適用于大眾進行創新的新產品。與此同時,對管理信貸的制度加以完善,使抵押范圍被科學放寬。
(2)為包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一帶一路”等國家重要的方針政策提供具有高附加值、強針對性的金融綜合服務。除此之外,為國家各類重點企業、行業以及工程項目等提供金融層面的大力支持。
(3)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升級,商業銀行應當對消費金融展開全面發展。
(4)為了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重要號召,推動綠色經濟的全面發展,商業銀行需要對綠色金融進行全方位發展。
(5)幫助小微企業全面提升其金融服務的總體水平,對相關信息數據平臺進行完善。同時對農業供給側的整體結構性改革進行全面支持,確保涉農信貸的整體投放能夠得到有效增長,最終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2.3完善投行業務的風控體系
為了確保各企業的杠桿率不會超出標準范圍,商業銀行應當針對性地完善聯合授信制度以及債權人委員會體制等,同時對授信的合作以及信息數據的共享等工作進行全面強化。“去杠桿”是對金融風險加以有效防范的核心之一,其主要的目的便是使資金生產率、流動性等得到加強。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剛性兌付屬于其風控體系的重要基礎,風險化解能力、風險識別能力以及承受風險等能力都較差。商業銀行的投行業務對涉及業務本質的各類風險及其注重,一旦能夠確保業務能夠創造出超額的收益,且存在化解風險的手段,便可以實施投行業務。
與此同時,新興的各類創業公司存在風險高、輕資產且需要成長等特征,相比于傳統抵押擔保差異極大,因此商業銀行在面對此類公司、企業時,應當針對性地完善風控體系,并以之為契機,早日占據相關市場的重要位置。
3、結論
總體而言,商業銀行在發展自身投行業務的時候,需要對傳統金融業務加以有效創新,從而提升自身相應服務的能力以便適應新時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還需要致力于培養相應人才,完善風控體系,以便在確保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1]陳喆.淺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政府類資產業務的思考[J].金融經濟,2018(22):59-61.
[2]童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研究[D].湖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