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萍
【摘 要】金融領域與互聯網的線上線下不斷融合,催生了大量的金融創新產品,互聯網保險也順勢發展,態勢迅猛。隨著越來越多的第三方網絡平臺的介入及傳統保險機構的互聯網運營,保險產品更加多樣化、靈活化。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的不對稱和信用系統的不完善等因素,導致非法或違規的保險業務及騙保套保事件頻出,需要對此加強監管,彌補該領域的政策模糊或空白,保障消費者和保險機構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金融;互聯網保險;監管
一、引言
2018年10月,信美人壽聯合螞蟻保險在支付寶推出了一款創新型保險——相互保,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和參與,隨后不到一個月內,橫空出世的相互保便吸引了上千萬會員的參與。但11月底,相互保因信美人壽涉嫌誤導宣傳和違規操作等問題突然被叫停,支付寶也發布聲明,將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兩者雖一字之差,卻將原來的保險產品直接調整成網絡互助計劃,得以保證該產品繼續銷售。最終,信美人壽于2019年4月受到銀保監會處罰,轟動一時的相互保事件落下帷幕。故互聯網保險潛力無限,但也面臨著各種風險,需要監管政策的完善和支持,以此保證其長遠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保險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迅速,根據銀保監會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國從事互聯網保險的財險公司有 74 家,人壽險公司有 78 家,合計 152 家,占傳統保險機構總數的60%以上。2018 年,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保費為 1905 億元,其中,保險公司自營占 30%,通過保險中介機構和第三方網絡平臺實現經營的占70%,保險業已基本步入互聯網階段。相對傳統保險機構,以相互保為代表的互聯網保險機構有著特色優勢。
(一)服務便捷化
隨著我國網購業務的不斷發展,各大平臺紛紛開始進軍保險行業,如支付寶的螞蟻保險、微信的微保、京東金融的京東保險等。互相保在上線之初之所以吸引了上千萬人加入,不僅得益于它的新型運營模式,也因為其投保、退保方便,準入門檻和管理費用低、管理透明度高等優勢。因此,互聯網保險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需求,還能節約中間費用,提高了保險效率。
(二)產品多樣化
在傳統保險中,由于受到專業限制,每家保險機構往往會專注于某一種或某幾種特定的險種,導致客戶的選擇受限。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大型保險機構不斷整合資源,尤其支付寶、微信、京東等商業巨頭,通過平臺合作,利用其聚集的大量客戶和機構資源,不斷拓展保險種類和產品,形成了涵蓋車險、健康、意外、人壽、出行、財產等各領域,針對少兒、成人、老年等各類人群的細分產品。此外,依托網商和互聯網金融發展,先后推出網銀賬號安全險、運費退貨險及網絡小額信用貸款中的保證保險等特色險種,不斷豐富保險產品內容。
(三)經營靈活化
互聯網在保險產品的經營管理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一方面,在投保過程中,由于某些特殊情況,需要根據客戶需求對保單進行變更、批改、失效等進行處理時,利用網絡可以進行高效作業或視頻洽談,靈活處理,大大節約了客戶與機構雙方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以相互保為例,相比傳統保險,相互保不需要提前支付保費,而采用事后分攤制,只有當成員患病需要領取保障金時才參與費用分攤,還可隨時自愿退保,體現出保費和保險的靈活性。
三、互聯網保險潛在風險
互聯網保險的出現,促進了保險行業的提質增效,也對傳統保險公司形成了沖擊,因此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各類亂象,存在一些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違規風險
互聯網保險在創新的過程中,新型產品的出現,觸動了傳統商業保險公司的根本利益,且因過度創新帶來的監管空缺,往往給保險業帶來新的政策和法律風險,支付寶平臺的“相互保”到“相互寶”的轉型升級,信美人壽最終因虛假宣傳和產品違規受到銀保監會的處罰,便是其中的典型。除過度創新外,部分互聯網平臺由于資質和技術等原因,在沒有達到國家規定條件和要求下,也在開展保險及相關金融活動,造成銷售誤導、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等問題,存在較大法律和監管風險。
(二)投機風險
為了充分發揮互聯網保險的優勢,很多平臺都在尋求保險新產品和新模式的突破,一批不同于傳統的非標準化保險應運而生。這些非標準化的保險往往因上市時間短,缺乏市場調研和運營經驗,導致保險機制不合理,容易產生投機和運營風險。例如相互保雖然是以相互保險為前提,但整個保險機制并沒有對同質性風險進行細分和準確度量,因而會導致患病幾率更大的個體更愿意投保,而小風險個體不斷退出,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受近幾年政策引導,不少資本紛紛布局互聯網保險,也導致隱瞞關聯關系、代持股權等投機亂象頻發。
(三)信用風險
對投保人而言,互聯網保險只通過網絡進行,虛擬性較高,加上網絡數據不全、質量不高,監管部門對機構的信息披露要求也不明晰,因此導致信息不對稱愈加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保護。此外,互聯網帶來的大量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對客戶隱私和信息安全造成威脅。從保險機構角度出發,由于我國征信機制還不完善,通過網絡設置的投保和理賠端口, 必須配合先進的技術和實際的人工核查, 否則無法起到防范信用風險的作用,進而可能誘發大量的騙保行為。
四、互聯網保險監管對策
隨著科技的進步,保險創新勢在必行,這就要求相關部門需加快提出并施行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保險乃至金融業的穩定發展。
首先,完善基礎性法規,防范金融創新風險。國家要從金融領域最基本的底線上建立和完善基礎性法律法規建設。不僅對所有的保險機構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不符合資質的機構進場;還要建立強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互聯網平臺實現充分的信息披露,包括投保人的必要信息、平臺的基本信息、運營狀況和償還能力等信息。
其次,完善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雖然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壁壘,提高了信息流通效率,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投保人在購買保險時往往處于劣勢,且我國投保人普遍缺乏理性,跟風現象嚴重。因此,可以參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專門立法,從法律層面保護保險客戶。
最后,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盡管我國已存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發布了相關的行業規定,銀保監會也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保險服務的通知》,但總體收效不大。故需要建立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融合的機制,完善征信系統,優化信用環境,增強保險行業自律組織對業內的約束能力,強化行業組織的執行力。
五、小結
互聯網保險大量涌現,對我國傳統保險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逐漸影響著商業保險的運營和管理模式,促進了保險的創新發展。但過快的發展加之監管缺失導致互聯網保險亂象叢生,對保險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監管等手段促進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占軍.“相互保”靠譜嗎?[J].金融博覽(財富),2018(11):61-63.
[2]馬昊騰.互聯網保險發展現狀分析[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7):58.
[3]王鈺瀅.互聯網保險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金融,2019(05):30-31.
[4]李計,羅榮華.金融科技時代互聯網保險發展策略[J].企業經濟,2019(04):61-66.
[5]陳爍琦.從相互“保”到相互“寶”看我國保險產品創新及監管[J].商訊,2019(0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