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康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由于農戶思想觀念保守、受教育程度低、無穩定收入、缺乏抵押擔保物品,涉農項目風險程度較高,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產品種類單一、服務質量不高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金融市場發展較為緩慢。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約束:第一,技術及正式制度的剛性約束。在金融發展過程中,技術的進步可以通過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豐富金融產品種類等途徑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需主體的匹配性進而擴大農村金融市場的規模。而正式制度如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金融監管等更是規范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發展,有利于農村金融的業務的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二,非正式制度的柔性約束。這類非正式制度主要來自意識層面,最為重要的便是以信任為代表的文化因素,而往往這類非剛性的意識層面約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格萊珉銀行,通過對貧窮女性的信任,成功地將小額貸款服務延伸到了通常金融機構難以觸及的農村貧困地區,并實現了高達99%還貸率的奇跡,滿足了這部分貧困農戶的貸款需求,進而實現了扶貧減貧的目標,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信任;格萊珉模式;金融發展;扶貧減貧
一、引言
學界關于文化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比較多,盡管如此,對于文化這一最基本的概念,學界目前的定義仍未統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冉易(2012)中總結的定義:文化是一種慣常的信念和價值標準,并經由各族群、宗教團體和社會組織將其不變地代代相傳下去(Guiso、Sapienza和Zingales,2006)和“文化是劃分并聚集人類群體的一整套價值觀、信仰、和傳統習俗”,并指出文化是一種識別并聚合人類群體的過程,并非不變的(Throsby,2001);無論哪種定義,我們都可以找到一些相同之處,即人類的價值觀、信念、傳統習俗等因素。
早期學者主要從文化對經濟影響的角度來研究。Weber早在1976年就討論了資本主義精神對歐美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這里的資本主義精神一定程度上就是指文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Putman(1993)、Fukuyama(1995)、Knack和Keefer(1997)、Zak和Knack(2001)等通過理論和實證證明了文化對經濟增長有著很強的因果關系,尤其是衡量文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信任水平與經濟增長速度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ukuyama(1995)、張維迎、柯容?。?002)認為現代生活中社會資本已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經濟活動的效率和規模;Slow(1995)認為信任可以通過緩解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交易成本來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進而間接促進經濟增長;魏悅(2004)從宗教的角度來考慮,認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由于不同的教義,對經濟的增長產生著不同的影響等。
多數學者都是從社會資本對金融發展的影響入手進行實證研究,且基本都得到基于信任的文化對于金融發展有促進作用。比如Luigi Guiso(2004)、張俊生和曾亞敏(2005)、張宗勇(2006)等對不同地區的研究都證實了社會資本對當地的金融發展有顯著正效用。而社會資本影響金融發展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提高社會的信任水平。
下面將具體介紹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的信任機制及對當地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并從理論角度分析哪些因素的差異導致這種信任機制在中國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二、格萊珉銀行的信任機制
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創建于1983年,其宗旨是通過為農村窮人提供貸款、存款服務使其擺脫對農村高利貸的依賴,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格萊珉銀行的信任機制可以總結為“一個目標、兩個出發點、七項具體措施”。其中“一個目標”是指這種信任機制應該服務于格萊珉銀行的最終目標,即幫助窮人增加收入、形成個人資產進而脫貧致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窮人的一種信任,相信他們在取得貸款之后有能力在將來還清本息,有能力增加收入從而脫貧,甚至有能力因此發家致富。
“兩個出發點”分別是“信貸是每個人應當享有的權利”和“窮人是天生的企業家”。格萊珉銀行創始人尤努斯認為,信貸并非天生就決定了它與窮人無緣。窮人本身并不缺乏擺脫貧困的勇氣與決心,而是缺少用以擺脫貧困的基本物質條件,他們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借款來脫貧致富。尤努斯認為窮人是天生的企業家,“窮人具備成為企業家的潛質:它或許會發現更好的機會,因為他們從未得到過一次機會,所以他們的想法可能更新穎、市場通常忽視了‘金字塔底。窮人是沒有資本的資本家,只要活得外部的幫助……”?!敦毟F的本質》一書中也提到,“就從事的職業來說,與發達國家的收入人群相比,貧窮國家的大多數收入人群似乎更具有企業家精神。他們沒有資本需要饋贈或支持,這好像能開啟良性循環,只要能夠得到機會,他們就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并擺脫極度貧窮?!边@一觀點也支持了尤努斯的想法。而事實也表明,基于這兩個出發點的格萊珉信任機制的確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效:2015年和2016年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的還款率分別高達98.47%和99.06%。格萊珉銀行的信任模式,給窮人提供了一個獲得貸款、改變命運的機會,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幫助了窮人,又在農村貧困地區推廣了小額信貸,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七項具體措施”。首先是選擇婦女為貸款對象。在孟加拉國,由于受男權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婦女的地位普遍比較低下,貧困發生率較高。婦女在面對金融服務時表現出的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如厭惡風險、重視家庭、珍惜機會等,使得格萊珉銀行更愿意為婦女提供小額貸款,這樣不僅能降低風險、增加還款率,還可以提升婦女的地位;其次是放貸模式的改變。格萊珉一代采用“2-2-1”的放貸次序,小組內成員的還款與否影響著小組內其他成員的貸款能否正常進行。然而這種模式在遇到自然災害,比如1998年洪災時,可能會出現大面積壞賬,如果仍采用格萊珉一代僵化的貸款程序,將會有很多因災無力償還但又希望以后可以償還貸款的會員被劃為問題單元,喪失正常貸款的機會。格萊珉銀行二代修正了小組貸款模式,即使出現借款人無法按期、足額償還的情況,也不影響其他人貸款;第三,實行黃金會員制度。格萊珉銀行對那些連續7年保持100%還款水平的會員授予黃金會員的身份,這是一個很受尊敬的位置,黃金成員有資格快速提升貸款額度,同時還可獲得特別的榮譽和其他優惠。這一制度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會員連續還款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還款的風險;第四,參加中心會議。格萊珉銀行規定各小組每周都要派出一名代表參加中心會議,一方面,會議上可以收集貸款還款,節省了小組成員去銀行換錢可能花費的時間和交通費用。另一方面,借款人可以利用此機會和其他會員分享經歷,互相學習。而且中心經理時常會提出討論健康、發展和社會議題,借款人在中心會議上能受到持續的培訓,這一切最終都能賦予他們的社會尊嚴和越來越強的自尊心;第五,每周收集還款。格萊珉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每周收集還款的模式。事實證明,在短期內處理小額分期付款,比用較長時間處理較大的分期付款容易。一般情況下,錢在手頭或口袋里呆不久——要么花了它,要么就存到銀行,但窮人做不到后者,他們手頭的現金數額小,也不能經常去商業銀行,格萊珉銀行就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將期末還款風險分散到了期中,極大地提高了還款率;第六,改變傳統借款人和中心經理之間的關系。這里,借款人和中心經理已經不單單是以往傳統金融機構借款人和貸款人的關系了,更多的是師生關系、引導者-跟從者的關系。在中心會議上,中心經理和借款人互相交流,中心經理了解貸款人的生意進度、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等諸多方面,共同探討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就避免了挨家挨戶低效率的收集還款及由此帶來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最后,窮人身兼三重身份。格萊珉銀行規定,貸款者在獲得第一筆貸款的時候,需要用貸款金額的1%購買銀行的一份股權。這種模式下,每一個窮人都擁有三重身份,她們不僅是這個銀行的貸款者,也是銀行的存款者,還是銀行的持股者。三重身份,把窮人和格萊珉銀行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窮人只有自己多存款,才能獲得更多的貸款;只有自己積極按時還款,銀行才能更穩定的運營;銀行能夠更好地運營,自己的權益才會越來越大。這七大措施,保證了這種信任模式的順利實施,也正是基于這種模式,窮人獲得了所需的貸款,格萊珉銀行保持了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農村地區扶貧減貧工作的進行,促進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發展。
三、中國和孟加拉國文化異同的影響
格萊珉模式在孟加拉國的發展和推廣,創造了99%還款率的奇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近乎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國進行推廣,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是什么原因導致相同的模式在兩國推廣的效果差別如此之大呢?當然是國家各方面具體環境的差異導致的。下面將僅從文化角度出發,考慮信任之外的哪些因素最終導致了格萊珉信任模式無法在中國成功推廣。
宗教。在孟加拉國國內,穆斯林人口的占比超過了百分之八十。而伊斯蘭教六大信條之一便是“信后世”——“如果人今生欠了債沒有還清,來世仍要欠債”,借款人的誠信主要靠宗教信仰來維持。而在中國,發展小額信貸依然需要依賴于千百年來維系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借有還、好借好還、父債子還等傳統道德價值觀念以及一些信貸優惠政策和誠信宣傳教育等。這和孟加拉國靠宗教信仰維持的誠信關系有著極大的差別。
政企關系。在中國傳統社會階層劃分中,商人處于平民階層的最底層,對社會的貢獻程度最低,地位低下,且經商風險較大,一旦敗落,男則為奴,女則為婢。成功的商人通常與朝廷的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呂不韋、胡雪巖、王熾等。到了現代,成功的企業往往也同樣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把握政策動向,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強力支撐。而反觀格萊珉銀行,其成功之處恰恰在于與政府的分離。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成立之初,格萊珉銀行接受了大量政府資金的支持,政府持股一度高達60%。這種過度依賴政府資金的模式,在1998年孟加拉國發生洪水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當時的還款率降低到歷史最低水平,僅有80%。直到格萊珉模式二代,格萊珉銀行拿到了完整的金融牌照,才開始從存款方面入手,減少對政府資金的依賴,使政府所占比例減少到6%,真正成為窮人的銀行,實現持續經營。這種模式目前在中國由于牌照問題難以行得通,因而如何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傳統習俗。中國是傳統節假日最多的國家之一,而每個節假日經常有著形式多樣的活動,對應著一筆不小的開支。此外,中國近年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因過節、婚喪嫁娶、升學等各種原因導致的開支也在不斷提高。如果仍依照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的還款方式,在遇到這些節假日或者人情世故時,可能會導致大面積未能及時還款情況的出現。而在孟加拉國,這些重要的節假日相對較少,可以保證每周還款模式的順利實施。
盡管孟加拉國和中國的文化環境有很大的差別,但兩國仍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無論是中國還是孟加拉國,婦女都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格萊珉模式在中國推廣時也可以始終把婦女放在中心位置考慮;雖然孟加拉國民眾依靠宗教信仰可以維系借貸關系,而在中國農村地區,沒有像孟加拉國那樣大規模的信徒,依靠自身信仰來維持借貸關系,但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機制仍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信仰不足的缺憾;此外,無論是孟加拉國政府還是中國政府都有扶貧減貧的動力,孟加拉國是世界上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之一,國內超過半數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落后、國民素質較低等現狀都迫使孟加拉國政府采取措施改變現狀,扶貧減貧。而中國的扶貧減貧工作一直在進行中,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就是消除貧困,因此兩國政府都有動力推動扶貧減貧工作的進行。
盡管目前格萊珉模式在中國的推廣由于環境的不同存在不少問題,但在孟加拉國的發展已經證明這種基于信任的小貸模式是完全可行的,是可以扶貧減貧進而推動農村金融發展的。下面要做的就是針對這些引起格萊珉模式在中國變異的因素,在不改變格萊珉模式的初衷和目標的前提之下,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探索出一條適合在不同地區發展推廣的路徑。
四、結論
通過“一個目標、兩個出發點、七項具體措施”的格萊珉信任機制,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在農村小額信貸領域取得了獨一無二的佳績。盡管在中國的推廣中由于宗教、政企關系、傳統習俗等問題的影響難以取得預期的成績,但讓不能否認格萊珉銀行的信任機制的確是個有利于區域性減貧、推動貧困區域金融發展的良好機制,未來對于推動地區收入差異減緩、一體化等方面將會產生長遠的積極作用。因而,可以認為在信任為基礎的文化對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為保證這種作用的充分發揮,必須提供適宜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Alesina A F, Giuliano P.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5, 53(4):898-944.
[2] 冉易. 文化、行為選擇與金融發展[D]. 西南財經大學, 2012.
[3] 葉德珠, 師樹興. 文化與經濟增長[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38(02):74-83.
[4] 何立華. 信任、分工與經濟增長[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9(12):8-15.
[5] 約瑟夫·馬特拉羅, 趙自勇. 東亞的經濟增長與儒家倫理[J]. 國際經濟評論, 1991(11).
[6] 魏悅. 三大宗教的信用思想[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4(1):25-27.
[7] 王鸞鳳, 黃霆珺. 文化與金融發展的研究綜述[J]. 財貿研究, 2007(1):98-102.
[8] 張宗勇. 社會資本、信任與金融發展[J]. 經濟論壇, 2006(13):106-107.
[9] 屈耀輝, 杜亞斌, 傅元略,等. 上下游企業的信任與賒銷戰略——兼論區域金融發展的干擾效應[J]. 財貿研究, 2012, 23(3):140-148.
[10] 阿比吉特·班納吉, 埃斯特·迪弗洛, Abhijit V. Banerjee,等. 貧窮的本質[M]. 中信出版社, 2013.
[11] 杜曉山, 張睿, 王丹. 執著地服務窮人——格萊珉銀行的普惠金融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 ——兼與《格萊珉銀行變形記:“從普惠金融到普通金融”》商榷[J]. 南方金融, 2017(3):3-13.
[12] 張鄒焱, 劉嬌, 苑黛君. 格萊珉模式在當下中國農村的發展環境研究[J]. 中國市場, 2016(3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