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莎
【摘 要】隨著“三農”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村金融逐漸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進行梳理后發現,目前理論界針對農村金融研究的重點放在其問題的原因分析、研究方法、實例分析與發展建議等方面。本文從上述方面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代表性觀點進行了概述,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農村金融;文獻研究法;金融抑制
一、引言
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6年聚焦“三農”問題,先后從政策扶持、政策導向、金融支持等方面對農村經濟發展進行一系列的傾斜,使農村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初步緩解。自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金融生態”的概念并得到廣泛關注后,很多專家學者希望通過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生態體系為“三農”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此外,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普惠金融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家庭金融知識的普及,非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必然會不斷延伸,在農村地區的銀行業的競爭將會進一步增強。林毅夫、孫希芳(2008)[1]指出銀行業的發展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對于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也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學者們的認同。由于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地區之間的差異化,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會造成農村金融減貧效力遞減(于嘉等,2018)[2]。因此本文通過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失衡的原因,運用理論以及實證的方式從某一角度展開,并提出針對性發展建議,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及防范金融風險,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和實例支撐。
二、農村金融發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針對農村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內外專家都進行了原因分析。Goldsmith(1969)[3],McKinnon(1973)[4]和Shaw(1973)[5]首先創建了金融發展理論,闡述了金融同經濟增長之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從而揭示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問題。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金融抑制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其中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Yan Z,2011)[6]。尤其在貧困地區金融抑制現象較為嚴重,阻礙了貧困地區主動脫貧的能力,汪來喜等(2018)[7]指出農村地區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有:金融服務體系滯后,涉農的信貸資金較少,服務功能弱化;金融支持的對象定位模糊;農村金融生態圈建設滯后并且效率低下;農村金融建設中不同主體利益出發點不同。還有學者從金融生態角度進行了分析,(金才鑫等,2008,謝太峰,2016)[8-9]認為由于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粗放經營及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結構缺陷,使農村金融不僅內部生態系統功能存在障礙,而且外部生態環境也在惡化。
此外大量文獻表明,健全的金融體系能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農村地區由于其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抑制現象表現突出。
三、農村金融的研究方法
(一)政策分析
農村金融作為熱點研究問題之一,研究者從不同層面進行了研究。部分學者選擇從政策和文件方面入手,從宏觀層面進行研究。張晶等(2018)[10]通過量化分析,從20個中央一號文件中梳理了農村金融革的發展歷程,剖析了農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主體內在邏輯,并從金融支持角度提出農村金融發展的重點領域在于發展綠色金融和精準脫貧。還有研究者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總要求,結合金融生態和R.Merton和Z.Bodie的六大基本金融功能觀,突出了農村金融市場范式重要作用,對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金融改革的具體部署進行了解讀,并整合了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結構和金融需求,得出農村金融發展建議(馮興元,2019)[11]。
(二)實例分析
在實例分析方面,學者們主要從多個地區或者較長時間段中,借助模型并結合計量軟件進行探析。薛晨等(2018)[12]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和時間序列剖析金融相關率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中,在不同階段發揮的作用以及相關性分析,并通過實例分析得出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促進性。尹學群(2011)[13]以1996-2009年某市20個街道鄉鎮間的數據為樣本,檢驗了農村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及其因果關系。提出了基于農村內生性金融理論的制度創新模式,強調了微觀金融主體的參與貢獻在農村金融創新中的重要性。針對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和城鄉二元化問題,張萍等(2015)[14]以DPSIR模型,運用離差平方和法、MEANS檢驗和單因素ANOVA驗證對浙江省11個地級市的農村金融生態質量進行了聚類分析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表明政策導向農、村金融需求都將影響金融供給,此外還發現民間金融和影子銀行承擔了部分正規金融的職能。此外,張寒等(2018)[15]通過IV-Tobit模型及相應估計方法,對9省數據構建勞動力配置和林地流轉的決策模型,研究非農就業和林地流轉與市場機制的關系。
金融機構作為農村金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有學者通過涉農金融機構為例,研究農村金融中某一具體問題。段洪陽等(2019)[16],從村鎮銀行內部控制視角,對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信貸模式進行研究,以求建立一套具有經營持續性、操作可復制性的涉農信貸模式。還有學者(李鵬雁等,2019)[17]以某一銀行為研究對象,基于SCP范式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改革情況。通過金融機構研究農村金融問題,研究方向將更為具體,更具有針對性,通過金融機構的改革能更好地促進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有效推動經濟發展。
四、農村金融的對策研究
基于不同視角學者對農村金融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國內外研究者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
伴隨著市場體系建設和經濟高速增長,全球金融業迅速膨脹。由于我國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使得農村金融抑制現象普遍存在。在此基礎上,王小華等(2019)[18]提出要鼓勵金融資本內生形成,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民營金融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同時要進行政策性支持與引導通過深化貨幣政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場結構和監管體系,促進金融深化李童(2016)[19]。鼓勵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的素養提升與服務創新,以求有效發揮金融在經濟中的核心和先導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另外還需要培養農民關于借貸的安全意識和誠信度(丁志國等,2016)[20]。
還有一些學者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孫阿凡,2018)[21]、金融排斥治理(何曉夏等,2014)[22]、農村金融服務(郭華等,2018)[23]等方面提出了發揮地方財政資金對金融和社會資本的杠桿撬動作用,完善金融普惠外部環境建設,發揮正規金融引領立政策性資金融通作用,并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建立多層次的完善高效且安全的現代金融服務供給體系,以及建立農業擔保機制等,提升各主體抗風險能力的具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
國外學者更側重于從轉型經濟體,向多功能農村過渡(John Holmes,2009)[24]的角度研究農村金融的發展。Okamoto T(2008)[25]提出根據地區商品差異化,通過品牌推廣,農村商店的合作,廣告媒介的手段,振興農村經濟;Kurek W(1996)[26]提出發展農業旅游,促進了農村非農經濟增長,并對就業和農村收入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Steven Haggblade,2009)[27]。此外,L Chen(2018)[28]依托互聯網的背景提出“智能農村”(儀器化,互聯互通,智能化),幫助農村和貧困地區擺脫貧困,實現新的扶貧形式。在農村金融創新同時,Wang H &Zhang G(2010)[29]認為還要注意金融監管機構的管理能力與經濟學的影響。
五、研究展望
對于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眾多文獻都指出要通過政府的作用來解除此現象,但政策性的金融本身就含有金融抑制的結果,而大多數研究者又建議同過政策性的金融制度解決農村金融抑制的問題,這在邏輯中產生了悖論。政策性金融的方法在一些國家的實踐中取得了成效,但也有的國家卻適得其反,加重了農村的金融抑制現象。因此,本文認為有些研究結論并不具有普適性,對于我國不同的地區,要探尋切合實際的有側重點的改革措施和方法。
此外,對于農村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從行為金融學的前景理論對農村金融進行深入分析的文獻相對較少。另外,雖然部分學者提出了農村金融機構需要進行產品創新這一觀點,但并沒有著重于研究具體的創新產品設計,均以理論論述為主,這都值得今后研究者進行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孫希芳.銀行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8(9):31-45.
[2]于嘉,閆晶怡,宋金牛.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問題研究綜述[J].對外經貿,2018(11):94-96.
[3]Goldsmith,R.W.,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D],Yale University Pres.
[4]McKinnon 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5]Shaw E 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6]Yan Z .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 Service Science. IEEE, 2011.
[7]汪來喜,殷笑晗,劉藝娃,金俐含.金融抑制降低貧困減緩效應的多維透視及對策提升——以河南省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09):66-70.
[8]金才鑫,謝升峰.論農村金融生態優化[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8,29(2):176-179.
[9]謝太峰.關于金融生態內涵與評價標準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6(4):26-28.
[10]張晶,楊穎,崔小妹.從金融抑制到高質量均衡——改革開放40年農村金融政策優化的中國邏輯[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6(05):122-131.
[11]馮興元,孫同全,韋鴻.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邏輯[J].社會科學戰線,2019(02):54-64.
[12]薛晨,袁永智.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剖析——基于河南省實證數據的結構方程模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
[13]尹學群.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研究[D].南京大學,2011.
[14]張萍,沈曉婷.農村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與評價——以浙江省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 2015(12):58-64.
[15]張寒,程娟娟,劉璨.基于內生性視角的非農就業對林地流轉的效應評價——來自9省1497戶林農的連續監測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8(01):122-131.
[16]段洪陽,王培霞,陳月.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信貸模式研究——基于村鎮銀行內部控制視角[J].世界農業,2019(01):104-110.
[17]李鵬雁,許文秀.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SCP范式分析——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J/OL].安徽農業科學,2019(06):222-226+233.
[18]王小華,雷捷.金融資本內生理論:中國金融抑制研究的新視角[J].學習與實踐,2019(01):40-50.
[19]李童.中國金融深化的績效評價及其改善路徑研究[J].人文雜志, 2016(2):50-54.
[20]丁志國,張洋,覃朝暉.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效果[J]. 農業經濟問題,2016(1):68-75.
[21]孫阿凡.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障礙及對策——基于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調查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8(10):73-78.
[22]何曉夏,劉妍杉.金融排斥評價指標體系與農村金融普惠機制的建構——基于云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實踐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03):70-82.
[23]郭華,張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家庭金融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西南金融,2018(08):63-69.
[24]John Holmes. Comment: Agency in 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to a multifunctional countrysid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9,25(2).
[25]Okamoto T . B to C for Revitalizing Rural Economy[M]. 2008.
[26]Kurek W . Agricultural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 || Agriculture versus tourism in rural areas of the Polish Carpathians[J]. GeoJournal, 1996, 38(2):191-196.
[27]Steven Haggblade. The Rural Non-farm Economy: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J]. World Development,2009,38(10).
[28]L Che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smart countryside”: an empirical study on mechanism, innovation model and guarantee systems[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185(1).
[29]Wang H , Zhang G . Chaos Problem Cumulative Effects Research on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M].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