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婷
【摘 要】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會推動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兩者之間相互影響。重慶市作為西部發展的戰略點,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其產業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但是對比我國一線城市,重慶市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本文利用重慶市2000年-2018年的相關經濟數據,對重慶市三次產業以及三次產業內細分產業的結構演化進行分析,總結出重慶市產業結構演化軌跡與現狀,分析了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調整優化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重慶;產業結構演化;優化路徑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階段,要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其中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近年來,在國內經濟發展放緩的背景下,重慶仍保持在10%以上的速度增長,產業結構逐漸演變優化,是西部地區重點發展的城市之一,但是與我國一線城市對比,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引領者,其產業結構演變、發展趨勢研究可以為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奠定科學合理的理論基礎,為“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各省份實現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的雙重任務提供有效借鑒。
回顧以往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外關于產業結構的研究有很多,相關學者針對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產業結構演進模式等作了大量相關研究。首先產業結構與經濟増長的關系始終是經濟學家研究和關注的重點,且普遍贊同二者存在密切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sochirca等(2013)和silva等(2012)研究表明,技術的相對供給、經濟增長率和產業結構間是正向的兩兩相關關系。汪浩、沈文星(2010)以安徽省為例,采用VAR模型對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計量檢驗,結果表明:安徽省產業結構變動與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調關系,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經濟增長具有提升作用。王智勇(2013)采用地市級數據,運用2SLS和GLS回歸法,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變動通過推動產業集聚和提高產業效率,從而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導致地區間經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也在不斷演變優化。張桂文,孫亞南(2014)研究發現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總體趨勢是從資本為主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轉型升級過程。于晗(2015)采用灰色預測模型,預測了2014-2018年中國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預測結果顯示:我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最終全國均轉化為“三、二、一”格局。現有文獻雖然探討了產業結構演變進程,但大多研究的是全國范圍及一線大城市的產業狀況,對西部地區城市的產業結構研究,特別是對作為西部開發重要戰略支點的重慶相關的產業結構研究力度很是不足,缺少對重慶產業布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細致研究。本文將致力于分析重慶市的產業結構演化過程和現狀,總結重慶產業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充實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理論研究和實踐路徑。
二、重慶產業結構演進分析
1.重慶市三大產業的演化分析
(1)重慶市三次產業產值結構演進測度與分析
從表1.1可知2000年-2017年重慶市生產總值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重慶市各產業也都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第三產業最具有爆發力,它的產值增長速度最快,第二產業也在快速增長,第一產業的產值增速相對較弱,呈現出“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從產業占比來看,重慶市的產業結構在逐漸演變,主要特征如下: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逐漸降低,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逐漸增加,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保持在45%左右,從2008年起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占比。重慶市產業結構從“二、三、一”演化到“三、二、一”結構,在2000年到2007年重慶市產業結構是“二、三、一”結構,第一產業占比下降至10%左右,在2001年、2002年,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持平,但是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比重繼而有所下降,未能超過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從2008年開始,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比重開始持續上升,重慶市產業結構首次呈現出“三、二、一”結構,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依次為9.87%、44.83%、45.30%,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并在此后繼續保持“三、二、一”結構。
根據上述結果可以發現:重慶市的產業結構演變與全國產業結構演變大致相同,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逐漸降低,第二產業主導全國經濟發展,第三產業迅速崛起,但第三產業占比與第二產業差距不明顯,說明重慶市與我國其他發達城市的現代產業體系還有較大的差距。但隨著區域產業發展,重慶市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聚高端要素,降低工業總產值,提高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重慶市“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將得到延續。
(2)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演進測度與分析
由表1.2可知,2000-2017年間,重慶的第一產業勞動力人數均下降明顯,吸納就業能力有限;從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看,呈平穩上升態勢,對就業仍有較強的吸引力;第三產業勞動力人數在三次產業中總量最高。18年間重慶市三次產業的勞動力結構逐漸變得合理,產業轉型效果顯著。但全市第一產業勞動力人數占比沒有低于10%,第三產業勞動力占比未超過50%,離后工業階段還有一定距離,今后產業轉型升級空間還很大。
2.重慶市三次產業內細分產業演化分析
(1)重慶市第二產業內細分產業演化分析
按照我國產業分類,第二產業內部又分為工業和建筑業。表2.1是2000—2017年重慶市第二產業內細分產業發展情況。
從重慶市第二產業內細分產業的生產總值來看,工業的生產總值遠遠高于建筑業,但是建筑業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高于工業。2000-2017年,工業生產總值從633.98億元增長到6587.08億元,翻了10.39倍,整體上工業生產總值是呈上升態勢。但在2000-2017年間,建筑業生產總值從126.05億元增長到2009.53億元,翻了近15.94倍,遠遠高于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工業生產總值占第二產業比重均在76%以上,最高達到88.95%,建筑業生產總值占第二產業比重在24%以下,最低達到16.15%。盡管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大,但是整體上處于下滑趨勢,而建筑業生產總值占第二產業的比重與工業正好相反,逐漸上升,這是由于重慶市過去由工業主導的單一的產業結構逐漸優化,建筑業生產總值比重逐漸上升。整體來看,工業在第二產業發展中起主要支撐作用。
(2)重慶市第三產業內細分產業演化分析
本文截取了2000年—2017年第三產業內細分產業的經濟數據,表2.2是2000—2017年重慶市第三產業內細分產業發展情況。
從重慶市第三產業內細分產業生產總值來看,如表2.2: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房地產業生產總值增長最快,其次是金融業。在這18年的經濟發展期,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批發零售業年生產總值均已達到上千億規模。
從重慶市第三產業內細分產業貢獻率來看,如表2.4:其他服務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最高,且其貢獻率先增長后降低。其次是金融業,金融業對第三產業貢獻率呈U型波動,在2007年降到最低11.8%,后面逐漸上升%。批發零售業對第三產業貢獻率呈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6.7%。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對第三產業貢獻率處于緩慢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3.6%下降為2017年的9.8%。房地產業對第三產業貢獻率呈上升趨勢,2000年其貢獻率為8.8%,2017年上升到11.0%。
三、重慶市產業結構演進總結及現存問題
2000-2017年,重慶的產業結構從“二、三、一”轉化為“三、二、一”,關于勞動力分布結構,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不斷上升,尤其第三產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漸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重慶的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的同時逐步實現了合理化、高級化,但現階段重慶市產業結構仍有不足,具體情況如下:
(1)重慶市產業結構高度化不強。雖然重慶市產業結構是“三、二、一”的結構,但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只是略高于第二產業,相對比東部沿海城市產業結構來說,重慶市產業結構高度化不強,重慶市的產業結構升級仍有很大空間。
(2)重慶市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有很大提升空間。重慶市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等這四個產業的生產總值雖然在逐年增加,但增長速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的北京等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高端產業比重增加,重慶市的結構調整中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為進一步優化重慶市產業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應該推進加大科技創新,推進新興工業建設,發展中、高端產業集群,同時利用地區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德文,王美艷,陳蘭.中國工業的結構調整、效率與勞動配置[J].經濟研究,2004,(4):41-49.
[2] 崔煥金,劉傳庚.全球價值鏈驅動型產業結構演進機理研究[J].經濟學家,2012:88-96.
[3] 劉偉,張輝.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遷和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08(11):4-15.
[4] 汪浩,沈文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0(24):112-114.
[5] 王智勇.產業結構、城市化與地區經濟增長——基于地市級單元的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3(5):23-24.
[6] 于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趨勢及預測[J].財經問題究,2015(6):26-31.
[7] 朱永彬,劉昌新,王錚,史雅娟.我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其減排潛力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3(2):35-42.
[8] 周明生,梅如笛.中國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6):14-20.
[9] 王宏.對重慶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渝西學院學報,2002(3):9-12.
[10] 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5-11.
[11] 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