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進鋒
【摘 要】自2017年以來,在政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制造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斷提速。我國電子商務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兩化深度融合,已經進入加速期和高速增長期,兩化融合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不過,我國兩化融合仍面臨一系列挑戰,融合發展的窗口期稍縱即逝。近年,國內誕生了上百家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我國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迎來“百家爭鳴”的時代!
【關鍵詞】制造業;電子商務;智能;轉型
一、制造業電子商務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我國人口紅利下降和制造創新力不夠給我國制造業帶來巨大挑戰,產業升級壓力促進制造業電子商務需求日益強烈。
其次是我國制造業經歷多年發展,在物聯網、5G和云計算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正逐步成熟,奠定制造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基礎。
再次是國家政策層面推動力度明顯加強,工信部啟動成立制造業電子商務專項領導小組推進落地,彰顯政府大力布局決心,我國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正式邁入快車道。
因此全球制造業龍頭企業基于各自優勢,從不同層面與角度搭建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我國基于國內外產業形勢判斷下做出互聯網+先進制造的決策,但我國在設備數字化、網絡化方面與德美國家存在差距,2017年我國企業設備數字化率為45%、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為40%,尤其是中小企業基礎薄弱,設備改造和數據采集難度較大。反觀西方龍頭企業依托自身產品可采集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海量數據。并且西方具有大量資深和初創的數據分析企業,平臺間合作將顯著提升協同效應。
中國工業化發展歷程短,制造技術與管理知識經驗積淀不夠,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完整的產業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應用需求和發展潛力,為平臺培育和壯大提供了土壤。盡管我國的制造業電子商務的未來前景廣闊,但當前仍面臨著一系列發展問題。而目前制約我國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可歸納為網絡安全、專業人才及標準規范三點。
1.網絡安全是制造業電子商務最主要的問題。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將會給整個環境內的企業及個人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2.同時我國的人才匱乏也是另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國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稀缺,人才培養體系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3.同時我國的標準仍然還處于低水平階段,因此國內制造業門類冗雜,給數據采集帶來困難。而平臺提供商標準上的不統一,也讓行業應用存在銜接問題。
二、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機遇
1.兩化融合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形成
近年來,我國加大制定新時期推進融合發展政策性文件的力度,推動兩化融合水平持續躍升,加快推進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方面,工信部遴選出100多個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試點示范項目,加速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模式變革。工信部還高規格完成了融合管理標委會組建,推動成立了相應的管理體系等標準工作組,并推動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發布首個兩化融合國際標準,實現了標準國際化零的突破。
截至2018年底,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從概念普及走向實踐深耕,工業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56%,其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普及率超過77%,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在重點行業形成快速普及態勢。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平臺培育推廣和示范建設路徑,率先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的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我國正務實推動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體系建設,著力打造新時代電子商務融合2.0版,初步形成了資源匯聚、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體系。此外,集成創新應用能力大幅提升,工業大數據、工業APP開發、智能網關等成為發展熱點,多個行業領域涌現出一批平臺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有效帶動了企業降本增效和行業轉型升級。
2.融合發展的窗口期稍縱即逝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總體上還處于價值鏈低端,多種傳統制造業存量龐大,轉型升級既有壓力也有潛力。總體上看,我國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高、效果不斷顯現,我國電子商務深度融合正處于戰略機遇期、發展攻堅期和成效顯現期,要以電子商務融合為主線,協同推進兩個強國建設,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融合發展路徑。
2019年,我國將以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廣為核心突破口,以兩化融合標準建設、管理體系貫標、制造業“雙創”平臺建設等為關鍵抓手,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高級形態,是電子商務融合向更高層級躍升的突破口。深入開展試點示范,聚焦協同研發設計、設備健康管理、產融合作創新等方向,要加快企業上云步伐和工業APP培育,推動工業設備上云,牽引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技術、功能和商業模式的迭代升級,打造基于平臺的制造業新生態。
在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方面,工信部將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圍繞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要聚力打造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體系,加快平臺建設與推廣,從供給側入手,在地方普遍建設平臺的基礎上,遴選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培育一批企業級平臺。同時,全方位推進區域、行業、中央企業的管理體系貫標,推出一批成熟的行業解決方案,完善貫標企業的市場化采信機制。
3.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提速
目前制造業電子商務已進入大發展時代,我國已形成較健全的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體系。經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聯盟專家測算,從2017年到2020年年均增長都在20%左右,我國的制造業電子商務市場規模有望從5700億元上漲到2020年的萬億元規模。受大趨勢影響,投資方與政府方也相繼加入到制造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分別給予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未來結合企業方的持續加碼以及需求方的不斷釋放,有望推動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進一步提速。
未來智能化領域需要制造業電子商務的支持,包括機器與生產線的自動化垂直整合+企業內部及跨企業的信息共享水平整合+用戶和云平臺端對端數字化整合。無論是工業4.0全球工業智能化升級的驅動還是制造業巨頭如GE、富士康等的領先推動,或是政策端的有力引導,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將助力工業領域智能化升級。
2018年,全國各省繼續積極響應發展制造業電子商務,布局落實試點企業和地區,推動制造業電子商務更新及落地。廣東省推出全國首個重磅地方級政策文件,催化制造業電子商務政策落地;貴州省主推政企聯合制造業電子商務戰略發展結構;山東省成立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聯盟,推動17市平臺落地,發揮示范云平臺帶動作用;江蘇省發揮兩化融合領先優勢,積極布局企企通試點。在總體目標方面,我國將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國家級平臺,以及構建一批企業級平臺,培育30萬個以上的工業APP即工業應用程序,推動30萬家企業應用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到2025年,形成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百萬工業APP培育以及百萬企業上云。
三、制造業電子商務實施的關鍵
面對上述問題,首先平臺方要有長期作戰的實力和心理準備,其次企業找到符合自身的定位,同時滿足行業市場的不同需求。作為一個信息技術企業與傳統企業合作發展共通的項目,構建一個“大而全”的平臺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以及長時間的細分行業應用測試。企業只有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兼具強硬的實力,才能在機遇到來的那一刻順勢而上。
伴隨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以往的勞動密集型、人工作業模式等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制造業電子商務正逐步成為許多企業實現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轉型的強力支撐。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作為工業智能化發展的核心載體,能夠實現各類創新應用開發與運行,從而支撐生產智能決策、業務模式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生態培育。制造業電子商務本質是通過構建精準高效的數據采集互聯體系,建立面向工業大數據的開發環境和應用環境,支撐工業技術,以數據的有序自動流動解決復雜制造系統面臨的不確定性,不斷優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資源配置效率,形成多方參與協同演進的制造業生態。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制造業體系深度融合的產物,制造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了政府、企業和學者的高度關注,有望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促進“制造”向“智造”全面轉變的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然而,就當前來看,制造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保持積極姿態,但是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1.“智能+工業物聯網”加速落地
5G手機的橫空出世讓大眾一陣狂喜,人類終于要進入5G時代。隨著5G的部署,帶寬會越來越寬,傳輸延時越來越低,而且5G可以做通信信道隔離,使得不同應用之間降低干擾。5G的商用不僅意味著上網更快,還有那些只在科幻里才存在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物聯網也極有可能實現,以及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智能+”也不再遙遠。
工業領域對延時的要求更加苛刻,如果把5G技術用于工業領域必須有新技術輔助。在工業物聯網領域,有了邊云協同架構,也很容易和工業物聯網平臺供應商展開有效對話,大家以場景作為共同關注點構建整體方案,在構建和落地過程中,大家對自己的工作范圍也非常明確,自然在價值分享上也會比較清晰,最終可以實現共贏。
如果用戶想讓機器生產廠商提供數據,需要額外付費,或者產線上的設備來自不同的生產廠商,它們之間沒有互聯互通,整個工廠的管理系統也來自不同的廠商,它們之間也沒有實現互通,總之不同的廠商面臨不同的問題。因此,需要通過一些開放的標準化解決方案來推動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更快落地,因此在業界與國際標準組織合作,來推動最新通信技術在工業領域的落地。
2.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生態鏈的整體發展趨勢向好,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產業類似,但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各項挑戰仍需克服。要想建立完善的產業體系,獲得市場的廣泛贊譽,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對我們而言,制造業電子商務的主要挑戰并非技術、資金,而是緊缺的核心人才。無論是人工智能領域也好,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也好,核心人才都日益呈現出短缺的局面。要想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破解人才困境是首要目標。我國政府在智能人才培養方面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也吸引來自國內外智能方面的人才。
隨著工信部為中國各大通訊企業頒發5G商用牌照,5G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物聯網進入深化大連接階段。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聯網數量將達到150億,遠高于2017年的63億;到2020年我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40億個,遠超2017年的15億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目前的四倍。
隨著物聯網產業鏈信息化建設的完善,物聯網將成為數據體量龐大,數據類型豐富的領域之一,這為挖掘產業數據價值、創新服務體驗和創新業態提供了關鍵資源要素。當前物聯網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必然是從連接和管理層面過渡到數據決策和應用層面,發展空間廣大。
3.謀定而后動,集思廣益著眼未來
開啟數字化轉型,不論是企業主動求變,還是客觀環境使然,一旦將制造業電子商務轉型作為一種戰略來考慮,那么就要系統提前思考轉型對于企業經營的各方面影響。如果企業高層本身沒有系統或者全面的認知,比較直接的方法就是集思廣益,可以參考各行業電子商務轉型做得好企業的經驗,可以在企業內部組織電子商務轉型服務商一起探討,可以在企業層面組織高層、主要客戶、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一起討論等等。
集思廣益的目的在于通過多方討論,可以讓參與討論的各方對于轉型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某種程度上也是企業內部思想解放的過程,同時可以大致確定公司轉型的路線圖是什么?具體先從哪個環節入手?以及各個部門如何協調推進電子商務轉型等關鍵問題。轉型畢竟是一個系統工程,很多問題的考慮既要結合目前業務需要,也要考慮未來各方面可能帶來的變化。
4.選好試點及生態協同
從落實的環節看,制造業轉型初期肯定有側重點,不可能處處發力。對于不同的企業類型,首先試點的角度也有可能不同,某一個環節或者流程先實現電子商務,可以積累經驗、鍛煉人才。制造業轉型的推進,不可避免的會碰到各類問題,這也為轉型有了迭代的可能,在不斷的迭代升級中,企業的業務模式、數字化基礎設施、運營能力、人才培養等環節將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的員工以及合作伙伴的體驗也會有所變化。
制造企業轉型并不是孤立的,自身的企業電子商務轉型不僅涉及到自身的線上線下業務的協同,也涉及到自身企業與主要客戶、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協同。在轉型之初,就應當將主要客戶、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電子商務協同考慮在內,打造一個自身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當自身電子商務轉型達到較為成熟的階段時,不僅企業內部協調效率提高,而且外部的協同效率也會同比提升,從而客觀上使得企業在運營中整體效率的提高,達到真正的提升效率、優化體驗的目標。制造業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實踐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遠不止以上幾點,關鍵是需要在轉型過程中心態開放、目標堅定,在公司高層、員工、服務商和供應鏈伙伴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完成轉型。
5.多方齊下合力把準痛點
有專家稱,要想推動制造業電子商務加速普及,解決諸多障礙,還需把準痛點,多管齊下、多方合力。的確,面對各項挑戰,需要政府、企業等參與者一道發力,才能進行針對性應對,讓制造業電子商務的龐大市場前景落到實處。
首先針對安全問題,業內企業需要改變過去的傳統思維,積極、主動地進行網絡安全體系建設,提升對于制造業電子商務安全的重視程度,從研發、管理等多個環節來打造安全防火墻。同時,政府也應當加快網絡安全立法,通過制度與法律來保障制造業電子商務安全,給予行業和客戶更大信心。
其次應當著力推動企業、政府部門之間通用數據和非敏感數據的共享共用,打破數據孤島現象,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以及制造業電子商務的部署提供基礎支撐。此舉不但有利于為企業帶來發展活力,也有利于降低相關的研發、使用成本。
此外在解決人才困境方面,除了要充分挖掘行業、企業內部人才潛力外,還應當把海外人才引進與校企合作培養作為兩大新支柱,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多元化,從短期、長期兩個維度構建良好、可持續的人才培育生態。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帶來的巨大機遇下,我國很多企業抓住了機會,成長為世界級商業、科技巨頭。而現在制造業電子商務和消費互聯網都是一樣覆蓋面廣,制造業電子商務將涵蓋傳統方式與新的混合方式,通過先進的特定行業分析,充分利用歷史與實時數據。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智能時代已然啟幕,制造業電子商務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將創造出巨大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而在解決重重挑戰后,制造業電子商務產業所衍生的萬億級市場有望真正落地。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在自己企業中已經成功扎根,不論企業或人才專攻于互聯網哪一個方面,在巨大藍海中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船票,所以擁抱制造業電子商務正當其時。
【參考文獻】
[1]工業互聯網前線.工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三步.網經社訊.2018.12
[2]托比網/唐雪松.企業開始數字化轉型應注意的三大方面.網經社訊.2019.3
[3]工業互聯網觀察.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面臨三大機遇和挑戰.網經社訊.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