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然
【摘 要】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大的國家,銜接太平洋與印度洋,坐擁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等重要海上戰略通道,是我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訪問印尼時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體現了中國對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的重視。印尼總統佐科上任后,中印尼兩國在政治、經貿、人文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
本文立足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背景,從政治、經貿、人文三方面簡述兩國合作的潛力與進展,分析兩國合作現階段面臨的挑戰,最后從企業及政府層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印尼;“海洋強國”戰略
一、中印尼合作關系的現狀
印尼的“海洋強國”戰略與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存在著共同利益交匯點,推動了雙方在經貿、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太和智庫與北京大學聯合發布的2018年“一帶一路”五通指數研究報告i表明,印尼在已經融入“一帶一路”計劃的94個國家里排名11,屬于“暢通型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通融、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下文將從政治、經貿和人文三方面論述兩國關系發展及現狀。
(一)政治方面:印尼“海洋強國”戰略與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合作空間廣闊,兩國高層對話通暢
2014年,印尼總統佐科上臺后提出了宏大的海洋強國戰略,重點就是加強海洋經濟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的建設,以期利用海洋優勢帶動印尼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重點是推動港口建設,加強海上合作,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兩國提出的戰略高度契合,在建立全球海洋支點與建設海上高速公路等領域達成共識,未來可以加強在基礎設施投資及能源領域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雙贏局面。
除了進行政策上的對接,兩國高層也進行了頻繁的互訪。2015年3月,佐科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共同發表關于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2015年11月,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訪問印尼;2016年4月,印尼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盧胡特(Luhut Binsar Panjaitan)訪華并與國務委員楊潔篪共同主持中印尼副總理級對話第五次會議;2017年8月,中印尼副總理級對話機制第六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由國務委員楊潔篪和印尼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維蘭托(Wiranto)共同主持。中印尼兩國建有副總理級對話機制及航天、農業、國防等領域副部級合作機制,ii并不斷加強政治、軍事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使得兩國政治互信逐漸加深,關系更加緊密。
(二)經貿方面:貿易合作關系逐漸緊密,基礎設施合作不斷推進
進入21世紀后,中印尼兩國的經貿合作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中國對印尼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中國自印尼進口的產品則以初級產品為主。iii兩國貿易結構互補性很強,競爭性較小,為經貿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13年雙邊貿易額創歷史新高,達到524.5億美元,使中國成為印尼第一大貿易伙伴;除了2014及2015年因為中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導致雙邊貿易額有所下降,iv近年來中印尼的貿易額總體呈大幅上升趨勢;中國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IT行業巨頭紛紛落戶印尼,印尼總統佐科也在2016年G20峰會期間走訪阿里巴巴并邀請馬云擔任印尼的經濟顧問;v同時,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內容“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與印尼政府的戰略規劃具有較高一致性,兩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2017年4月歷經重重波折的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項目(以下簡稱“雅萬高鐵項目”)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這個由中國國企聯合體與印尼國企聯合體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印中高鐵公司”)所承擔的大型項目成為了兩國基礎設施合作最大的成果之一。
(三)人文方面:高層人文交流機制不斷完善,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合作加深
除了政治與經貿方面,兩國在人文方面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與聯系。中央政府層面,中國與印尼共建的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建立的首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地方政府層面,如雅加達特區-北京市、廣東省-北蘇門答臘省、云南省-巴厘省,兩國有許多省市締結了友好省際(市際)關系。近幾年中印尼旅游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據印尼旅游部消息,2018年全年赴印尼旅游的中國內地游客人數為213.75萬人次,比2017年的209.32萬人增加2.1%,占印尼國際游客總數的13.52%;而在2016與2017年,中國甚至成為印尼最大的國際游客來源地;vi同時,中印尼兩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兩國在校際合作、共同辦學、互派留學生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二、中印尼合作的挑戰
近些年來,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強國”戰略的先后提出,中印尼兩國正在嘗試構建一種利用正面歷史經驗、超越民族國家之間狹隘關系的新型互動關系。vii盡管兩國官方及民間關系都日益和平穩定,兩國仍然要面對來自人民甚至全球其他國家的阻撓與挑戰,下文仍從政治、經貿和人文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政治方面:納土納問題,印尼大國平衡外交政策帶來不確定性影響
從佐科提出的“海洋強國”愿景與“全球海洋支點”戰略可以看出,他高度重視印尼的海洋利益,擁有極大雄心,因此,納土納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雙方海洋合作的氛圍;雖然印尼聲稱自己不是南海的主權聲張國,但在面對納土納海域的漁船作業及經濟區的歸屬問題時卻毫不手軟,與中方屢生沖突;印尼軍方及反對黨聯盟態度尤其強硬,他們堅持認為納土納海域是印尼的專屬經濟區,甚至表示“中國提出的傳統漁場并不被國際法承認”viii;亟待解決的納土納問題與不斷發生的漁業糾紛不斷為兩國的海洋合作帶來壓力;與此同時,印尼大國平衡外交政策也為中印尼合作增加了復雜性。印尼推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堅持獨立自主,既想要與中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又希望美國能在亞太地區安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不想放棄與日本的經貿合作;印尼希望在大國間謀求最大的利益,可與中國存在競爭關系的美國與日本等國無疑會為我國與印尼的合作推進增加不確定性因素。
(二)經貿方面:存在征地問題和非法用工問題;
中企對印尼的投資是中印尼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而根據2015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行業專題研究報告所述,印尼的征地問題已經成為僅次于行政許可的第二大問題。ix報告說明,在印尼MP3EI(加速和擴大印尼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實施的首年,就有差不多一半的項目因為征地問題難以推進,而中印尼合作的雅萬高速項目也深刻反映了這個問題。在各證照都齊全的情況下,截至2017年2月中旬,雅萬高速項目的一個路段“加拉璜-普沃加達路段”仍然面臨著征地問題。x更讓人擔憂的是,中企在印尼的投資并不是只有這一個麻煩,因文化觀念的不同,印尼工人時間觀念較為單薄,導致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中企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為加快工作進程,只好雇傭非法的中國勞工;可隨著勞工部的搜查,“非法用工”很快暴露,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印尼社會極大不滿。他們認為中國企業自私自利,沒有企業社會責任感,侵犯印尼工人的就業權;印尼當地已出現不少關于中國與佐科的謠言,中國形象受到嚴重損害,這些嚴重影響了中印尼兩國在投資方面的合作。
(三)人文方面:“排華”歷史,印尼學者的質疑態度
印尼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非常有限,各界對于此倡議的態度與反應也呈兩極化。不同于政府與商界所普遍持有的支持、歡迎態度,普通民眾與知識分子更傾向于質疑與批評這個中國提出的倡議。由于“排華”歷史,部分印尼群眾對與中國相關的事物本能地去反對,甚至通過社交媒體去散播中國與“一帶一路”話題的不實言論,引導輿論的走向。如“中國工人誤闖雅加達空軍基地”,謠傳中國修建雅萬高鐵有軍事意圖xi;如“中國勞工事件”謠傳中國借機讓中國失業人民到印尼就業xii。這些謠言完全沒有實質依據,卻讓許多印尼網民信以為真。
除了普通民眾,印尼學界也是反對聲音的主要來源。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目的不是“共同繁榮”,而是中國在南海建立霸權以及在亞洲范圍內建立新地區秩序的手段xiii;更有激進的印尼學者把中國對印尼的投資行為稱作“新殖民主義”或“中國式經濟霸權”xiv,在發言與文章中痛斥中國這一行為。這些人作為知識分子代表,在民眾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們不斷地在學術場合及媒體上發言加強了印尼社會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讀,使中印尼的合作受到來自民眾的更加堅定的抵制。
三、對中印尼未來合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層面
兩國應加強頂層設計,盡快協商解決兩國合作的最大障礙之一“納土納問題”。在現有合作基礎上,兩國政府還應繼續推動高層互訪與交流活動,完善中印尼高層經濟對話或中印尼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等溝通機制,在政治互信、經貿投資、人文交流三方面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兩國已經簽訂的雙邊協議要繼續落實推進,有關落實中印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計劃也應該盡快商議簽訂;對于納土納問題,中印尼現階段的處理方式較為溫和妥當。印尼方將納土納問題定義為“海上資源爭奪”而不是“領土主權糾紛”,這說明印尼在盡量淡化這個事件的政治色彩,更傾向于采用溫和的方式來與我國協商解決問題;我國也應理解印尼的海洋情懷和民族特性,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力,xv積極增進與印尼的政治互信;我國應在整個事件被控制在“斗而不破”階段的條件下,盡量快速地與印尼協商,解決納土納問題這一大隱患。
同時,我國還應適當調整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尼的宣傳方式。我們不應繼續以往照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華符號的方法,而應著重研究印尼原住民的文化信仰與核心關切。我國在進行宣傳時應首先選擇印尼語,并盡量以多種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表達;加強媒體建設是我國改變宣傳方式的重要一步,因為媒體所報道的信息是大多數印尼人民對中國唯一的了解來源;因此,我國應盡量使用恰當的媒體用語,有意識的改變“戰略化”等易引起誤解的語言體系,為印尼人塑造一個溫和、友好而不是富有侵略性的大國形象。
(二)企業層面
中國的企業應建立對印尼投資環境的正確認識,事先做好詳細的項目評估與風險預警,并根據印尼市場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原有的投資策略。印尼社會貪腐嚴重,征地問題難以解決,導致我國工程項目獲批困難,投資風險極高。這就要求中企具有一定的資金實力與抗風險能力,同時,企業還要隨時保持謹慎,若遇到官員索賄情況,一定注意保留證據,有必要時向上級部門或肅貪委員會等部門進行舉報。最重要的是,中企應嚴肅、認真地對待用工合法問題,因為這一問題大大激發了印尼對中國的不滿態度;中企應按照協議為當地創造一定比例的就業機會,根據實際情況為印尼員工安排人力資源培訓,提高印尼工人的整體素質與技術水平。而對于中國員工,中企應提前辦理好真實有效的工作簽證,就印尼相關文化進行培訓,并嚴格控制管理員工的行為素質與紀律。在外投資的中國企業是中國戰略的執行者,代表著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企業在印尼進行項目運行時應時刻注意,展現一個負責任、有能力的中國形象。
注釋:
i 北京大學“一帶一路”五通指數課題組:World Premier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2018 Report on Five Connectivity Indexes at Taihe Civilizations Forum?,北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官網,2018年9月21日。
ii 中國同印度尼西亞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6年12月1日。
iii 熊靈、陳美金:中國與印尼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效、挑戰與對策,邊界與海洋研究,2017年第6期。
iv 羅海峰:印尼與中國貿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對外經貿,第29頁。
v 潘玥:“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印尼合作:成果、問題與對策,戰略決策研究,2018年第1期。
vi 2018年訪問印尼中國游客數量213.75萬人,新華網,2019年3月18日。
vii 潘玥:“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印尼合作:成果、問題與對策,戰略決策研究,2018年第1期。
viii “Kapal China Tiga Kali Curi Ikan di Natuna, Apa Langkah Pemerintah?”, Kompas, 20 Juni 2016.
ix 單勇起、張宇:“一帶一路”之投資印度尼西亞:土地征用工作實踐與探索,中國礦業,2015年第S1期,第51頁。
x 雅加達-萬隆高鐵項目仍因征地問題受阻,印華日報,2017年20月17日,A5版。
xi Hilda B Alexander:“Lima WNA China yang Ditangkap di Halim Bukan Tentara”, 27 April 2016.
xii “Ini Penyebab Ekspansi Tenaga Kerja Cina ke Indonesia”, Berita Jatim, 24 Desember 2016.
xiii Rene L Pattiradjawane:“Kepentingan Regional OBOR dan ALAB”, Kompas, 20 Januari 2016.
xiv “Bebaskan Indonesia Dari Penjajahan dan Perbudakan Cina?”, Voice of Islam, 1 Mei 2015.
xv 張潔:“一帶一路”與“全球海洋支點”:中國與印尼的戰略對接與挑戰,當代世界,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