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蘭
【摘 要】運用組織雙元理論、戰略管理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構建了一個基于知識流動過程的雙元情境機制、創新戰略與科技企業創業績效的關系框架。研究拓展了雙元情境的理論邊界,并對信息時代下的中國科技企業創業創新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雙元情境;創新戰略;網絡關系強度;權力距離;知識流
一、引言
在大力推動“雙創”的新時代熱潮中,以創新為主導戰略的創業型科技企業扮演著領軍角色,各地陸續建立的創業科技園、互聯網科技園和小微企業孵化園超過500多個。今天的新創科技企業既要多樣創新,又要可持續成長,選擇正確的創新戰略成為其競爭關鍵所在。創新戰略是對科技企業創新方向的指引,大都隱含著雙重內涵。鑒于中國科技企業普遍存在的雙重戰略需求導向,雙元情境如何通過改善創新戰略實施來影響創業績效值得讓人深思。
二、研究假設
(一)雙元情境與創新戰略的實施
戰略管理和組織理論均強調組織情境是影響戰略實施的重要因素,也即全員的戰略行為匹配度決定了戰略效果。那么雙元情境如何影響創新戰略的實施呢?創業型科技企業有機的組織系統正是多樣知識創造、交流和利用的平臺,雙元情境為之提供了雙重學習和矛盾思維的新鮮土壤。據此提出假設H1:
假設H1:雙元情境對科技企業創新戰略的實施起到正向推動作用。
假設H1a:雙元情境對突破導向戰略行為起到正向推動作用;
假設H1b:雙元情境對利潤導向戰略行為起到正向推動作用。
(二)創新戰略與科技企業創業績效
本文對創業績效的界定是基于吳巖的財務與非財務績效組合,如市場份額、投資收益率和員工數量、新產品發展速度等。他的研究對象也是創業園區企業的異質知識團隊。據此可以推測,企業突破導向行為通過風險投資和快速研發創新來持續推出新產品、改革商業模式,利潤導向行為通過挽留忠誠顧客、高效配置資源來保持穩固的市場份額和收益水平增長,二者的交互效應幫助企業產生可持續的創業績效。據此提出假設H2:
假設H2:創新戰略對科技企業創業績效起到正向提升作用。
(三)創新戰略的中介作用
雙元情境是產生動態能力的源泉,但必須歷經知識向行為轉化過程才能產生效果,簡言之,雙元情境所創造的雙元思維導向需要通過相應的創新戰略實施來加強企業創業成效,創新戰略是它們之間的紐帶。據此提出假設H3:
假設H3:創新戰略在雙元情境與科技企業創業績效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四)網絡關系強度的調節作用
如果關系強度過高或過低,會誘導成員過度傾向于一種戰略行為,最終導致戰略實施偏離均衡。因此,企業應利用各種弱關系帶來新思想、新方法,然后利用強關系將其整合轉換為適合自身的戰略,適度的強弱關系組合才是最佳選擇。據此提出假設H4:
假設H4:網絡關系強度在雙元情境與創新戰略之間起到調節作用。
假設H4a:網絡關系強度在雙元情境與突破導向戰略行為之間起到負向調節作用;
假設H4b:網絡關系強度在雙元情境與利潤導向戰略行為之間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五)權力距離的調節作用
高權力距離會打擊下屬發散思維向上傳遞的積極性,卻容易激勵現有知識的改良設想,比如降低成本的新方法,因為這樣更容易獲得上級的認可而順利轉換為戰略成果。相反,低權力距離是自我管理的理念,全員具備主人翁精神,敢于創新爭優,不論是追求利潤還是思想突破都不受權力的阻撓。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5:
假設H5:權力距離在雙元情境與創新戰略之間起到調節作用。
假設H5a: 權力距離在雙元情境與突破導向戰略行為之間起到負向調節作用;
假設H5b: 權力距離在雙元情境與利潤導向戰略行為之間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一個完整的科技企業創業推動機制是跨層面的知識流動過程:從知識創造(情境)、知識吸收(網絡)到知識轉換(權力),再到知識利用(戰略),最后到知識成果(績效)。綜合起來,本文的研究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假設模型:科技企業創業的知識流模型
三、討論與展望
今天的新創科技企業既肩挑著“雙創”的戰略任務,又面對著生存與突破的雙重挑戰,已成為中國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中舉足輕重的戰略棋子。本文通過整合前人理論,提出雙元情境機制通過創新戰略實施可能對企業創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是一種寶貴的組織資源。同時網絡關系強度和權力距離在雙元情境與創新戰略之間可能產生調節作用,網絡關系強度對利潤導向行為可能產生正向調節,權力距離可能在雙元情境與利潤導向戰略行為之間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 He Z. L., 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4): 481—494.
[2] 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y and competitors[M].Free Press,1980.
[3] Andriopoulos C., Lewis M. W.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ten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managing paradoxes of innov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8, 20(4): 696—717.
[4] Gibson C. B.,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2):209—226.
[5] Wang C. L., Rafiq M.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K and Chinese high-tech firms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 25(1):58—76.
[6] Rodriguez R. P., Hechanova M. R. M. A study of culture dimensions,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in team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2014,9(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