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丹 郭萃 李娟
【摘 要】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該倡議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為出口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出口企業可以與沿線國家在能源、金融、技術等各領域尋求合作,但與此同時,由于“一帶一路”橫跨亞歐大陸,涉及國家較多,其中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使得我國企業出口時面臨著諸多的風險和挑戰。
【關鍵詞】“一帶一路”;出口企業;風險管理
一、“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秉承了我國區域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開辟了發展的新藍圖、新模式、新途徑。“一帶一路”戰略把世界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我國與東盟、歐亞經濟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等合作,使經濟發展模式更靈活,更便捷,更講求實效,通過帶狀經濟,走廊經濟,加快政策溝通、貿易往來、資金流動和文化交流。并且,我國通過經濟帶,幫助一些需要資金、技術的國家完成道路、橋梁、隧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紡織、冶煉、汽車、家電等產業,真正地讓這些國家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一帶一路”的倡議,將促進區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深化產、供、銷方面的融合,增進相互了解和互相信任,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益。
(二)“一帶一路”倡議對國內的戰略意義
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因素的影響,對外開放還不夠全面、深入。而且,東西方開放水平差距過大,許多內陸地區沒有享受對外開放的“甜頭”。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可以使我國形成對外開放,面向世界的新格局,全面推進全國各省的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給更多的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它們面臨挑戰,在挑戰中轉變生產方式,加快企業改革。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出口企業現狀分析
(一)與沿線國家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我國企業與沿線國家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圖1顯示,僅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增投資額就占當年投資總額的12%。中國是沿線許多國家中的最大貿易國,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有利于我國出口企業的財富積累,為企業優化轉型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并且,企業在出口的同時,要不斷探索各國對產品的偏好,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生產比較優勢的產品,以滿足進口國的需求,不斷加快和促進我們國家出口企業的發展和轉型優化升級。
(二)我國出口產品種類豐富,價格優勢明顯
我國人口基數大,勞動力價格不高,這無疑降低了產品制造成本,這使我國商品出口,尤其是對發達國家出口時,有著不小的價格優勢,“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全球市場上隨處可見。我國出口產品種類豐富,從服裝、工藝品、紡織到家電等,可以滿足各國各人民的需求,這也是我國出口額穩定且逐年創新高的原因之一。
(三)出口企業面臨“走出去”困境
雖然我國出口有著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國出口也面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部分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我國出口結構不合理,就如上文提到的服裝、紡織等行業,我國出口的商品大多都是這類附加值較低的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少。
此外,我國企業出口時也經常遇到貿易壁壘,圖1顯示出華為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專利最多的企業,引起很多國家的提防,自從去年華為宣布可以進行5G建設,美國便禁止華為進入其5G市場,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如新西蘭,加拿大等國,這一度使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腹背受敵”。
三、“一帶一路”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的主要風險
(一)企業經營與管理風險
目前,我們國家的出口企業主要投資海外中小項目,投資規模小,投資方式簡單,采取直接投資建廠的方式。與此同時,資源型投資是最集中的,這種投資方式缺乏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管理能力。雖然這種投資短期內可以獲得可觀的實際效益,但它缺乏長期性,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中國必須實施出口企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國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隨著國際市場的快速變化和各國產品的激烈競爭,只有不斷加強和提高海外投資水平,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國際貿易的主動權。
(二)東道國政策風險
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時,會遇到許多問題,如東道國的相關投資保護、稅收問題、外匯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和相關爭議未解決等。盡管有關國家將出臺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但同時也將限制外商投資,以免有過多的多元化資本控制國民經濟的生命線。基礎設施建設就是這樣一個如此敏感的行業。
大多沿線的東南亞國家政治風險都需要我國出口企業提高警惕。東道國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很大,但同時公路、港口、鐵路等交通網絡的建設也涉及到國家利益。因此,這把劍始終掛在外商的頭上,給前來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的國家帶來壓力。
(三)非沿線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抵觸風險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和非洲的關系日益加深,僅2018年1月到7月,中國與非洲進出口貿易總額就高達1161.7億美元,超出我國同期外貿總體指數,其中中國對非出口593.6億美元,而這些矚目的成績在西方看來,則是中國進行“新殖民主義”的手段,美國CNN以及紐約時報經常譴責中國“霸權”,對非洲各國和希臘的借款也被說成“中國債務陷阱”,甚至是許多西方國家領導人,不止一次在重要會議上宣揚“中國威脅論”。西方一些主流媒體對我國的污蔑,會使一些非沿線的國家對我國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出口企業防范風險的應對措施
(一)加快創新步伐,緊跟國際市場需求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企業的技術實力有待提高和加強。企業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適應時代潮流和進口市場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優化產品,更好地迎合消費者的偏好。同時,企業必須明確發展戰略方向,大力加強自身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企業有必要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自主創新能力,適當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將新思維,新技術和新管理經驗融入企業日常管理與運作中,做好企業規劃,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創建一個大眾認可的品牌,使企業的發展更穩定,更快,更好。
這幾年,我國手機行業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圖2顯示出在出口海外的市場占有份額中,世界最大五家手機廠商中有3家都是中國企業,這正是因為它們注重科技創新,緊跟市場需求,才能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加強對東道國政策的研究
中國政府也應積極與東道國溝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達成友好合作共識,消除貿易壁壘,加強我國出口企業出口產品,對外投資的安全性。出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2019年3月23日中午,在習近平主席和意大利總理孔特共同見證了中意雙方代表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意大利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的七國集團中的國家。訪問期間,中意兩國簽署和交換了19份政府間合作文件、10份商業協議。從電子商務、醫療保健、能源電力到電磁監測衛星02星項目、西西里柑橘出口中國等合作項目。在中意建交50年之際,中意關于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意味著兩國將會攜手并進,共同發展。
(三)積極與他國進行文化交流,消除其誤解
我國出口企業在洽談業務時,應該積極和他國交易伙伴進行文化交流,展示自己企業的企業文化,傳遞中國企業的價值觀。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他的花名為“風清揚”,其接班人張勇被稱作“逍遙子”,馬云還會邀請互聯網行業精英們“西湖論劍”,共商發展大計。隨著這幾年阿里巴巴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同的國家企業接受這樣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合作越來越緊密。同時,我國現在也一直推行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致力于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擴大我國的文化影響力。
(四)對營銷環境變化保持敏感度
國際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出口企業要根據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不斷針對現實情況進行戰略反思和策略調整。例如,建立區域性互聯互通的高鐵網可以促進煤炭和鐵礦石等能源資源的進口,還可以擴大我國在周邊和其他地區的經濟影響力,高鐵成為我國外交的一個重要標志,“高鐵外交”必定會成為中國深化國內經濟改革和擴大對外投資的重要手段。我國高鐵企業抓住了非洲、歐洲和拉美洲急需高鐵建設的時機,簽下了上千億美元的訂單。
(五)利用好政府營造的有利貿易環境
“一帶一路”中的各國文化差異明顯,這種文化摩擦經常發生在各國的貿易中。因此,國家應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加強溝通,積極組織參與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對話交流,努力為我國的出口企業創造一個安全,無后顧之憂的對外投資環境;此外,應不斷加強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建設,為中國出口企業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使我們國家的出口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可以完成自己的出口和投資目標,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倡議將極大地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形成新的亞歐貿易通道,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有利于沿海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吸引中國到周邊國家投資。中國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在實現自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但是,面對著“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風險,我國和出口企業都應采取相對的風險管理措施,更快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