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婷
【摘 要】我國快速發展的同時,霧霾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公眾的身體健康和出行,對社會和民眾造成困擾。霧霾污染問題存在著一定的自然因素,但歸根到底是經濟社會等一些人為因素造成,其中包括經濟發展模式、生產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主導地位、汽車尾氣排放等。根據影響霧霾污染原因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霧霾污染;經濟發展;人為因素
一、引言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使世界各國廣泛關注,同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霧霾問題。根據有關報告所顯示:2018年,我國338個城市中只有128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標準,僅僅占了全部城市的36%,有二百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出現超標的現象,其中以PM2.5為主要顆粒物的污染天氣占全年的60%。這些顆粒污染物對人體健康也會造成傷害,影響公眾的正常出行和生活。霧霾污染問題已經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難題,該問題亟需解決。
二、霧霾污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于霧霾污染問題的研究,大部分文獻最初是從物理、化學、氣象等角度探究霧霾的主要成分以及霧霾污染形成的原因。李杏茹[1]等人通過化學實驗對PM2.5的樣品數據進行采集,通過使用光譜儀器等測量出PM2.5中的大量金屬元素以及碳元素,其實驗結果表明北京冬季的PM2.5含量高,霧霾污染嚴重。張文娟[2]等人使用MARGA離子在線分析儀測量濟南市的霧霾組成成分,結果表明PM2.5和PM10是造成濟南市霧霾污染的主要顆粒物,且濟南冬季的采暖是造成霧霾污染的重要原因,說明煤炭燃燒等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在目前的研究中,學者對于影響霧霾污染的自然因素研究較多,探究影響霧霾的社會京津因素較少,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能夠反思我國經濟增長、社會進步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發展的背后是煤炭等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目前學者關于經濟和霧霾污染之間的研究頗多,大部分學者證實二者之間是一種倒U型關系,但是劉華軍[3]等人給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兩者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霧霾天氣逐漸改善。此外,馬麗梅[4]等人認為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
隨著市場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化率在最近幾十年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是快速擴張的城鎮化也帶來一些問題,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用電總量不斷增加,其中有80%以上是通過煤炭燃燒來發電的。城鎮化的發展也帶動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人均小汽車擁有量不斷增加,汽車尾氣排放量不斷增加。其中李賓[5]等人的研究中表明近年來交通擁堵情況逐年加重,同時霧霾霧霾問題也隨之增加,說明汽車尾氣也是影響環境的原因之一。
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而傳統的第二產業中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產業仍然占主要地位。此外,我國仍然是一個煤炭消耗,根據報告顯示,消耗能源總量中有約70%為煤炭資源,而煤炭燃燒是造成霧霾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劉怡彤和梁麗萍[6]使用我國西部2003-2016年的數據,探究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結構、經濟和霧霾污染之間的關系,通過使用VAR模型探究出三者之間的關系,煤炭燃燒是引起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而經濟對霧霾污染的影響較小。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不斷增加也帶動了我國經濟發展。一部分學者通過研究發現FDI會使投資國的環境問題加重,也就是“污染天堂”假說,Lau[7]等證實了這一觀點,一些發達國家為了節約勞動力成本,保護本國環境,將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轉移到東道國,東道國為了吸引國外的投資、增強本國經濟就會放松投資進入本國的標準,使得一些高污染的產業進入東道國,給東道國的環境帶來壓力。另一部分學者認為FDI可以改善東道國的環境,Tang[8]等人認為東道國吸引國外投資的同時,也會帶來發達國家的綠色清潔技術,從而有利于本國的環境。
三、結語
霧霾污染問題已經成為近幾年來主要的大氣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的健康甚至是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刻不容緩。
首先,要完善關于大氣污染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當前社會是法治社會,關于霧霾問題需要有法律支撐,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制度,尤其是對于高污染的企業,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此外,政府要嚴格實行環境監管以及執法力度,建立嚴格的大氣污染標準,政府要求企業、社會各界嚴格遵守標準。政府加強執法力度,通過對大氣進行定期的監測,精確、快速的反映環境狀況。
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改變能源結構,加大創新力度。我們在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情況,結合中國特有的國情,改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先進的技術優化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同時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能源結構仍是以煤炭為主,政府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代替傳統煤炭燃燒,積極創新開發新能源技術;此外,可以引進學習西方先進的煤炭清潔技術,實現煤炭的循環使用。
生態環境問題不僅關乎到人民群眾的利益,同時還關系到國家每一層面的戰略布局。要加強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明確自身的環保責任和義務。政府和社會要積極做好綠色消費的觀念,通過改變民眾的消費方式倒逼生產方式發生改變。環境問題需要一個長期治理的過程,我們需要政府、社會和公民共同合作,打贏藍天保衛戰。
【參考文獻】
[1]李杏茹等, 北京冬季重污染過程大氣細顆粒物化學組成特征及來源分析. 環境化學, 2018. 37(11): 第2397-2409頁.
[2]張文娟等, 濟南市空氣質量特征及重污染期間PM_(2.5)成分譜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8. 28(S1): 第71-75頁.
[3]劉華軍與裴延峰, 我國霧霾污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檢驗. 統計研究, 2017. 34(03): 第45-54頁.
[4]馬麗梅與張曉, 中國霧霾污染的空間效應及經濟、能源結構影響. 中國工業經濟, 2014(04): 第19-31頁.
[5]李賓, 譚雅倩與周俊, 交通擁堵的霧霾效應研究——以湘潭市城區為例. 生態經濟, 2018. 34(10): 第149-153+166頁.
[6]劉怡彤與梁麗萍, 我國中西部煤炭消費、經濟增長與霧霾污染關系研究. 煤炭工程, 2019. 51(03): 第155-160頁.
[7]Lau, L., C. Choong and Y. Eng, Investig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arbon emissions in Malaysia: D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 matter? Energy Policy, 2014. 68: p. 490-497.
[8]Tang, C.F. and B.W. Tan,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Vietnam. Energy, 2015. 79: p. 4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