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旺
【摘 要】提升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必須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通過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生產優質、高效、廉價、實用的社會產品,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這是當前經濟管理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經濟運行;質量;思考與研究
一、提升經濟運行質量要有管理的“高度”和“溫度”
經濟管理學上有個“霍桑試驗”,認為金錢并非是刺激職工積極性的唯一動力。生產效率的提高,關鍵在于職工的工作態度,即工作士氣的提高。而士氣的高低則主要取決于職工的滿足度,用現代話語來說就是職工的歸屬感、獲得感、榮譽感。企業的管理基礎是人,企業經濟運行質量的高低,安全發展如何,經濟效益的好壞,根本在于人的管理。要提高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必須提升管理的“高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職工把對企業的感激升級為感恩,就會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將不斷地激活,工作效率也就會隨之提高,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會逐步增加,競爭力也將隨之提高。在轉變企業經濟運行管理模式、提升經營管理效率的同時,要通過管理作用的發揮,做一個有“溫度”的企業,最大限度地凝聚職工向心力,激發職工戰斗力,真正使職工分享到企業發展的紅利。要提升經濟運行質量,企業的管理人員要提高工作效率與工作效能,在管理上既要“踏石”也要“踏實”,管理人員要以“石”的沉穩展現“實”的內涵實質,也就是如何讓企業經濟運行管理有“溫度”。“石”的沉穩是一種素養和積淀的自然體現,與“實”的遇事不慌、干事不急、抓住主次、分清輕重有著相似功用。企業單位管理人員應當自覺學習“石”的沉穩和低調,做“老實人”,講“老實話”,干“老實事”,做到在工作和生活中,處處都體現“實在”、“實際”和“實效”;從內外兼修著手,相輔相成,把“石”的沉穩化作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實事求是和躬身實踐,以此推進管理水平升級。
企業經濟運行質量高低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要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所謂的“鞏固”,就是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所謂的“增強”,就是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破除各類要素流動壁壘,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所謂的“提升”,就是要提升產業鏈水平,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所謂的“暢通”,就是要暢通企業經濟循環,形成市場和生產主體、經營成本增長的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兩個重要標志:一個是效率,一個是總量。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哪個地方銜接不好,這種良性循環的運行狀態都會被打破,也就必然導致產量下降、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市場不暢,并最終導致總體經濟效益下降。對此,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要不斷深化對生產運行規律的把握認識,找準制約高位平穩運行的矛盾點,優化組織流程,狠抓過程管理,著力化解制約要素,確保實現持續、平衡、高水平運行。提升企業經濟運行質量,高位平穩運行是經營核算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產量和安全的保障,企業經營也就無從談起。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能否被社會和市場認可、接納的關鍵一環就是強化管理的科學有序,而全面預算管理是有序則是企業經濟運行內控的重要依托,貫穿于經營管理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這三條主線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共同構成生產經營有機整體,共同支撐企業的穩健運行。優質的產品、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只是企業的核心技能,是企業經營運行活動的體現。企業經濟運行管理要通過各類資源有效整合,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強大的系統優勢,這樣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二、提升經濟運行質量要強化競爭意識
企業外部的競爭是企業之間、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企業內部的競爭是經濟運行質量的衡量和組織管理的表現。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擁有更多的消費者、更高的市場占有率、更好的經濟效益甚至超額利潤、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前景,它就必須不斷地造就人才、培養隊伍;不斷地創新管理,創新技術;不斷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不斷地提高質量,優化服務。通過競爭意識的形成,將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服務落實到每一個經濟運行環節中,從而推動企業生產力乃至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從而向市場提供更加物美價廉、更加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以增強針對性、選擇性、美譽度、忠誠度。競爭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之間競爭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居民、政府和上下游關聯企業,還有參與競爭的企業自身。企業在競爭中無論是一時勝出,還是暫時落敗,都會在競爭中獲益,都會在對手身上學到許許多多,只要這種競爭是在法律框架和市場經濟游戲規則范圍內展開的,就是公平正義的有序競爭。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之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纏斗,它們都沒有因此而倒下,而是愈競愈勇、愈爭愈強。因此,偉大的企業和卓越的企業家都是偉大的競爭對手造就的。競爭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需要。企業要想永葆活力,就必須培養職工的競爭意識,引入競爭機制,讓組織中的活力永不衰竭。 競爭意識激發活力。每個人都有上進心,但是如何激發職工的上進心,讓其努力學習、快樂工作,從而產生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內生動力是管理者思考的問題之一。筆者認為只有競爭力才能讓“死水”活起來,讓職工產生競爭意識,企業可以通過對標形式,制定制度,讓員工查找不足,追趕標桿,有獎有罰,從而挖掘出自己的潛能,目的就是產生“鯰魚效應。”美國鋼鐵之父卡耐基說:“拿走我的全部財產,把人才留給我,幾年后,我又是一個鋼鐵大王。”因此,企業管理者要有“廣納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胸襟氣度、要有“天下英雄盡入吾轂中”的膽略魄力,還要以事業留住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唯如此,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偉大的企業之間、偉大的企業家之間的競爭,最終在客觀上必然導致合作。因為,競爭在客觀上迫使對手成長進步。對手在與你競爭的過程中成長進步了,這就是合作的結果。在更多的情況下,合作是在你不經意間發生的,它甚至違背了你的主觀意愿。你即便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也只是在與對手合作的層面上取得了優勢,你掌握了合作的主動權、話語權、甚至決定權。競爭導致合作,合作基于競爭。你不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你就沒有合作的優勢,甚至沒有合作的資格;你沒有合作意識,你沒有“雙贏”、“多贏”的意識,競爭就必然導致兩敗俱傷,你殺死了別人,你也會遍體鱗傷。競爭意識產生動力。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職工如果生活太安逸了,沒有競爭對手,日復一日重復著同樣的工作,覺得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時間長了就會滋生厭倦心理,工作的積極性也被打磨的一干二凈,企業的發展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要不斷探討管理辦法,比如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獎罰考核等方法刺激其神經,讓其產生危機意識和競爭觀念,變壓力為動力。適當的競爭機制,可以讓員工產生優越感,釋放出與企業不協調的頹廢情緒。“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企業要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必須引導職工樹立競爭意識,必須努力學習、工作,變成一個不可替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鄧家淑.企業經濟運行質量與經濟管理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4(1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