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溪
【摘 要】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建設制造強國要在高水平的開放經濟體系下進行。高質量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我們在開放條件下進一步深入思考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徑。本文主要提出在GVC上培育具有“鏈主”地位的跨國公司,建設市場驅動型GVC,構建國家價值鏈的方式實現我國制造強國的目標,并結合中國強大的內需提出具體有效的對此建議。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制造強國;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建設制造強國當然要在高水平的開放經濟體系下進行。過去中國的制造業就是在嵌入全球價值鏈形態的產品內分工體系下,利用低成本優勢進行國際代工,使制造業的規模、體量得到了迅速增加。未來中國將起重要作用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全球先進的、高級的生產要素的轉移和移動,從而會有效提升中國技術創新的能力,驅動中國創新經濟發展,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和水平。
過去的經濟全球化,同時也出現了中國制造企業被GVC的“鏈主”俘獲和鎖定在低知識、低技能環節,只能獲取低附加值的現象,甚至某些領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依賴經濟跡象。高質量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我們在開放條件下進一步深入思考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徑。從中國制造業深度嵌入GVC分工這一事實出發,我們提出在GVC上建設制造強國的政策主張。
一、在GVC上培育具有“鏈主”地位的跨國公司
在GVC的治理結構中,具有主導性地位的“鏈主”是跨國公司。它們要么背靠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形成市場驅動型GVC,利用品牌、設計、市場、營銷、網絡等優勢,向全球供應商發出巨額的采購訂單;要么依靠國家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工業化水平和綜合國力,形成生產者驅動的GVC,制定和監督規則、標準的實施,并最終獲取價值創造的絕大部分收益。
顯然,在GVC上建設制造強國,首先要依據產業性質,構建或培育具有這種治理地位的跨國公司。如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就適合于培育生產者驅動的GVC“鏈主”。如果未來我國沒有這一大批馳騁全球市場的有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尤其是以產業和技術資本為基礎的“鏈主”,何來中國制造在全球的領先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都指出了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其實就是提出了在GVC上培育“鏈主”的戰略要求。
二、建設市場驅動型GVC,構建國家價值鏈
在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持續擴大內需與調結構相結合的政策導向下,中國市場不但給全球企業和人才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企業也完全可以依托龐大的內需,建設市場驅動型GVC,把全球供應商納入自己主導的分工網絡。基于此,主要對策建議為以下三點。
第一,在消費終端推進以電子信息網絡支持的零售企業的大型化,通過資產的兼并重組構建若干擁有一定市場勢力、又相互競爭的大型商業巨頭,這種商業巨頭可以與制造業巨頭之間產生市場勢力的對沖效應。
第二,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收入增長和公平分配支持內需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結構優化。當前制約內需擴大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富人缺乏消費的動力,而邊際消費傾向大的低收入群體又無力消費。這與中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過大有直接關系。
第三,鼓勵中國制造企業沿著“制造—零售”產業鏈進行前向的縱向一體化投資活動,或者鼓勵制造企業收購兼并國外的品牌、網絡、廣告、營銷系統。這些活動將產生價值鏈上的“鏈主”效應。
三、對策建議
為了構建國家價值鏈,我們可以依據中國的內需去虹吸全球高級人才、技術和資本,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研發項目,發展創新經濟,建設生產者驅動的GVC。由于這類價值鏈的動力根源是產業資本,其核心能力主要體現在研發、生產能力上,所以像高通、ARM等公司可以通過授權或者掌握芯片的核心技術,站在產業鏈的最高端成為“鏈主”。因此制造強國應該強在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上,通過擁有核心技術占據GVC上“鏈主”的治理地位。主要的對策性建議是:
一是把擴大內需、新一輪全球化、建設創新驅動國家等戰略結合起來,共同服務于建設制造強國的目標。擴大內需不是為了自力更生,更不是閉關鎖國,而是為了更深層次的開放,為了給全球先進技術和人才提供市場機遇。在以擴大內需為基點的新一輪開放戰略下,通過開放的包容性生態社會環境的建設,千方百計推進全球優秀人才向中國流動,這是利用大國經濟優勢推進制造強國的首要政策目標。
二是鼓勵中國企業從加入全球生產分工轉向加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全球創新分工中占據一席地位。嵌入生產分工雖然與嵌入創新分工有聯系,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必經階段,但是后者的等級要大大高于前者。向這個地位升級的企業必須專注于知識的投入,必須對創新系統有邊際貢獻。嵌入全球創新網絡,首先要講規則,尊重和嚴厲保護知識產權。其次要充分發揮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互動作用。在全球創新網絡中,大學是這種創新分工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如硅谷周邊區域,就擁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等近20所名牌大學。波士頓區域內,則分布著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它們所提供的大量高素質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是創新生態系統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值得強調的是,在培育“鏈主”的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可以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通過新的投資、逆向外包、收購兼并等市場經濟手段,廣泛吸納全球知識、技術和人才為我所用,同時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劉志彪.在全球價值鏈路徑上建設制造強國[J].學習與探索,2018(11):94-101+192+2.
[2]洪銀興.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7,54(04):13-23+157.
[3]李金華.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與行動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18(06):14-25.
[4]黃群慧.全面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新階段[N].經濟日報,2017-05-19(014).
[5]李燕.準確把握制造強國新的時代內涵加快構建制造強國關鍵支撐體系[N].中國經濟時報,2017-12-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