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琪
【摘 要】當今我國面臨著內需飽和,外需受阻的狀態,既無法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又在對外投資上屢屢虧損。而我國社會保險官方繳費率一直居高不下,其總費率一度超過40%。社會保險繳費率過高對于企業而言不外乎加大負擔,加大風險,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經濟活力,在市場競爭上逐漸失去競爭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別從社會、企業、個人三個方面研究降低社保費率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總結分析,從而進一步得出有關降低社保費率的建議。
【關鍵詞】社保費率;經濟增長;制度改革
一、前言
繳納費用過高對于企業而言負擔較重;費用過低又會降低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不少企業是按最低繳費基數繳納社保,隨著最低繳費基數的上調,抵沖了費率下降的效果,企業實際繳納社保費用仍在上升。經過多次社保降費,失業、工傷、生育三個保險項目的總費率均不超過1%,這三險已降無可降,而基本醫療保險支付壓力仍在不斷增大,已無降費空間,因此,接下來社保降費的目標,就只剩下雇主繳費率畸高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015年以來,國務院先后五次降低或間斷性降低社保費率,但是不少企業的降費感受并不明顯。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明確自2019年5月1日起,降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同時繼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率。
二、社保費率的相關概念
(一)社會保險的相關定義
社會保險是以國家為責任主體,對有工資收入的勞動者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雖有勞動能力卻因失去工作喪失生活來源的情況下,通過立法手段,運用社會力量,給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損失補償,保證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其中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二)社保費率的相關涵義
社會保險繳費率是指雇員和雇主繳納各項社會保險的總額與工資額的比例,包括個人繳費率和用人單位繳費率( 后文簡稱社保繳費率) 。個人繳費率是指個人繳納各項社會保險總額與工資額的比例;用人單位繳費率是指用人單位繳納各項社會保險的總額與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
社會保險繳納包括繳費基準面和繳納比例兩個方面,減輕企業和個人的壓力可以通過提高繳費基準面,與此同時增加繳費上限,有助于保障社會保障基金的充盈,縮小貧富差距;還可以適時適當降低繳納比例,從而降低用工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
三、降低社保費率的影響
(一)對國家的影響
有些學者不認同降低社保費率,他們認為降低社保費率勢必會縮減社保收入,從長遠來看會擴大社會保障計劃的長期資金缺口。Thomas L. Hungerford贊同提議:增加社會保障工資稅基礎。這項政策將增加高收入工人繳納的工資稅,使得90%的收入都要繳納工資稅,而且不會影響收入低于當前社會保障最高應納稅限額。
當然也有學者與其觀點相左,Andrew B. Abel分析得出嬰兒潮增加了國民儲蓄和投資,從而導致資本價格上漲。認為社會保障改革可能會影響國民儲蓄和投資,但從長遠來看,它不會影響資本價格。
(二)對企業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降低費率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變化的重大舉措,有助于減輕企業負擔且受益面大。雇主的繳費會增加勞動成本并可能影響企業的勞動需求和產出的規模;個人的繳費會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個人消費的水平,所以過高的繳費壓力可能導致在經濟支出、就業和工資增長方面的壓力,從而損害繳費的收入來源,影響社會保障基金繳費收入發展的可持續性。
總體而言,降低社保費率有利于降低企業的成本,盤活企業的經營活力以及創新能力。企業成本減輕,還會把減稅降費的積極影響傳導至消費環節上,間接刺激消費需求,讓部分消費者也享受到企業減稅降費所帶來的福利。
(三)對個人的影響
Luisa Fuster(2002)認為社會保障不鼓勵私人儲蓄,養老金也阻礙了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障導致的私人儲蓄和勞動力供給的減少,會轉化為經濟產出的減少。
John F. Cogan and Olivia S. Mitchell(2003)認為社會保障改革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都是必要的,改革越早實施越好。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改革這一制度,低收入者將特別容易受到削減福利的影響,所有工人以及退休人員都將在老年時面臨嚴重的經濟不安全,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穩定。
四、有關降低社保費率的建議
(一)適度降低社保繳費比例,可考慮實施“階梯型”社保政策。政府應當繼續在制度設計上給予企業更大的支持,結合企業的經營現狀,合理設計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繳費所參考的社會平均工資要反映全體就業人員收入的實際情況,使其更接近真實的繳費能力,應降低現行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下限。
(二)研究進一步較低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的可能性。對比國家間社保繳費標準,我國繳費率偏高是不爭的事實。但綜合考慮到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新態勢以及我國養老保險起步較晚的事實,我們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不能降到發達國家水平,但應該在19%的水平上繼續減少3—4個百分點。
(三)繳費標準要充分考慮區域差異。不同地域的社保繳費上下限應與本地工資收入相銜接。上下限標準繼續堅持由地市級確定,不易過渡到省級。未來全國統籌,也應只對基本繳費部分作統一規定,還應允許各地結合實際確定補充征繳,以充分調動地市積極性。
(四)可通過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以及支持各地通過拍賣、出租政府公共資源資產等方式籌集資金,開展基金投資運營,確保基金保值增值。
(五)擴大社保覆蓋面。就目前我國就業形勢而言,社會保險僅僅覆蓋到部分城鎮勞動職工,對于私營企業、鄉鎮企業以及臨時工和農民工而言尚未解決社保問題。一旦這些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問題得到解決,我國許多企業的社會保險負擔將得到減輕,與此同時,這些在崗職工能夠為養老保險缺口資金的籌集拓展一個新渠道。
五、總結
本文分別從社會、企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分析了外國學者的文獻研究,發現降低社保費率雖然會縮減社會保障收入,但可以為企業減負增加市場活力,進而提高國民生產總值。降低社保費率使得個人預期養老金減少,但退休后領取額并沒有隨之減少,為員工吃了一顆定心丸。但降低社保繳費率對一個國家來說也很難一步到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任重道遠,需要適時適當合理地進行優化,必須符合國情,順應民心。
【參考文獻】
[1]鄭秉文:《社會保障:2019 年十一項改革熱點解讀》,載《第一財經日報》,2019(1)
[2]程欣,鄧大松:《我國企業實際社保繳費率標準的實證分析》,載《統計與決策》,2019(1)
[3]郭施亮:《超預期減稅降費給企業五大福音》,載《國際金融報》,2019(1)
[4]Luisa Fuster.《Macroeconomic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2002(20)
[5]Thomas Steinberger.《Social security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