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碩
【摘 要】谷賤傷農是當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通俗的說就是:在農產品豐收的年份,農民不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收入會減少,導致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減少,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本文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谷賤傷農的現象,分析谷賤傷農的內在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議措施。
【關鍵詞】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價格彈性
“谷賤傷農”現象是經濟學中的經典案例,主要指在農產品豐收的時候,農產品因豐收而價格下降,但農民卻因銷價低或者沒有銷市場而苦惱。
一、用經濟學原理解釋“谷賤傷農”
需求的價格彈性有五種類型:第一種是富有彈性Ed>1、第二種是缺乏彈性Ed<1、第三種是單位彈性Ed=1、第四種是完全彈性Ed=∞、第五種是完全無彈性Ed=0。富有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靈敏的,也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價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例如名酒、名表等一些奢侈品。缺乏彈性是指需求量的變動率小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于價格變動的反應不太敏感,例如農產品。單位彈性是指需求量和價格的變動率相等。完全彈性是指商品價格稍微上升便使得需求量一下子減為零。完全無彈性是指商品價格無論如何變化,需求量的變化總為零。由于其他情況不經常發生,我們只對前兩種類型進行分析。
首先分析第一種類型。如圖:
P代表價格,Q代表需求量,D代表需求曲線。圖中需求曲線比較平坦,是一條富有彈性的需求曲線。如果價格從P1降到P2,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從圖中可以看出AP1P2C的面積小于BP2OQ2的面積,也就是P1價格下的銷售收入小于P2價格下的銷售收入,因此價格下降導致收入增加,反之則導致收入減少。
現在分析第二種類型。如圖:
P代表價格,Q代表需求量,D代表需求曲線。圖中曲線比較陡峭,是一條缺乏價格彈性的需求曲線。如果價格從P1降到P2,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從圖中可以看出AP1P2C的面積大于BP2OQ2的面積,也就是P1價格下的銷售收入大于P2價格下的銷售收入,因此價格下降導致收入減少,反之則導致收入增加。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富有彈性的商品降低價格,收入增加,缺乏彈性的商品降低價格,收入減少。因此,不同的商品也要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谷賤傷農的原理也在于此,由于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因此需求量是一定的,不會因為價格的下降或者升高是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或減少,屬于缺乏彈性的商品,所以豐收使得農民收入下降。具體分析如下:
P代表價格,Q代表需求量,D代表需求曲線,S代表供給曲線。由于農產品市缺乏彈性的Ed<1,當農產品豐收的時候,供給曲線由S移動到S`價格就由P1下降到P2,銷售收入由P1OQ1E1變為P2OQ2E2,銷售收入減少,因此,在豐收的年份,農民收入減少,在欠豐收的年份,農民收入反而增加。
二、分析谷賤傷農的內在因素
影響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和重要性,一種商品能夠被其他商品替代的程度越高或越重要就越富有彈性,能夠被其它商品替代的程度越低或越不重要就越缺乏彈性。二是商品的耐用性和使用時間的長短,商品若是耐用品,使用時間較長的話,需求彈性較大,比如電冰箱,反之則需求彈性較小。農產品市場沒有形成規模效應,我國農產品一般都是一家一戶的傳統小農經濟,由于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加之信息不對稱,導致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使得農產品難以在豐收年度獲得較高的經濟報酬。
三、緩解“谷賤傷農”現象的對策及思考
由于糧食是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糧食豐收反而會降低農民的收入,這會降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保障家庭的生活水平,農民便會放棄農產品種植,而進城打工,所以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農民工工資問題,城市擁擠,城市空氣污染嚴重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因此政府需采取措施保證農民的收入,雖然現今社會上已經采取部分措施,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農民依然很貧困。現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政府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收購過剩農產品等。作者具此提出四項措施建議:
1.采取互聯網信息搜集,達到農產品多樣化。緩解“谷賤傷農”現象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分散農產品的種植,鼓勵多樣性農產品的種植,直接減少一種農產品的供給,最終緩解這種現象。
在農村常存在一種現象,即大家一起種同一種農產品,以致于農產品的供給過剩,進而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農民的的文化水平有限,他們會選擇以前年度收入較高的農作物。我建議采取互聯網信息搜集的方式,使農民更加清楚的了解當年種植每種農作物的情況,根據情況決定種植哪種農作物,從而避免單一農作物的產量過剩,盡量緩解由于供給而間接導致的“谷賤傷農”的情況。農民可以預先在網上登記自己想要種植的農產品,由政府統一管理互聯網登記情況,并聘請專家對種植情況進行分析,進而對農產品種植情況進行調配,最終達到緩解“谷賤傷農”的效果。
2.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緩解農產品供給過剩的另一個思路就是在農產品過剩的基礎上如何減少農產品的供給。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將過剩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成另外的商品。由農產品加工而成的休閑以及養生食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往往是大于一,若農產品供給過剩最終只會增加農產品的收益,將過剩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從而緩解農產品供給過剩的現象。
另一建議就是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加強農產品的競爭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注重收入的同時更注重健康與養生,同時農產品的同質性很強,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利潤率較低,要改變這種狀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生產無化肥農藥污染的綠色食品。即將重點從量轉移到質,從而達到實現產品從缺乏彈性到富有彈性,從谷賤傷農到薄利多銷的改變。
【參考文獻】
[1]鐘明春;“谷賤傷農”的困境與出路探析;臺灣農業探索;2011(5)
[2]劉雪梅;從經濟角度看薄利多銷與谷賤傷農;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學科版);2001(01)
[3]吳佳會;“谷賤傷農”經濟現象的研究;經營管理者;2014(12)
[4]周健;從需求彈性談谷賤傷農的破解之道;農業展望;2007(12)
[5]段燚;有限理性假設下的谷賤傷農;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