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明紅 林青云
【摘 要】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僅能夠促進國家財政收入的提高,還能推動本國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樂視網確認持有的無形資產以及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粉飾財務報表的不合理行為,探析當前法律制度中關于財政稅收收入中存在的有待完善的地方,以及由此產生的反思和建議。
【關鍵詞】稅收;文化產業;政策建議;財政收入
稅收收入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的設施建設、基本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有關文化產業會計業務的相關規定不夠詳盡,以及我國的財政稅收管理水平有限,使得企業可以利用遞延所得稅費用的確認這一“灰色地帶”偷逃稅款。因此我國有關部門應該及時制定和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杜絕通過會計手段逃稅漏稅的違法行為,通過構建規范有序的稅收征收制度實現國家財政收入的正常增長。
一、文化產業稅收現狀分析
稅收收入作為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國家的基本經濟來源;同時也給納稅人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稅收負擔。而我國文化產業的營業收入逐年穩步攀升,在2016年時文化產業的營業收入為16696.1億元,同比增長7.90%,稅收金額達到了485.96億元,是稅收收入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增大,文化產業中的文化制造業、文化批發零售業、文化服務產業、文化娛樂產業等不僅都有著較好的發展勢頭,但是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在各個小產業中實行情況的不同使得其納稅情況產生了差異也產生了不合理納稅行為。因此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勢頭之下文化產業的稅收卻暗流涌動,隨著公眾矚目的文化娛樂產業偷逃稅款的“陰陽合同門”的暴露,文化產業稅收的規范性也被大眾所質疑。
二、案例分析
樂視網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從在2016年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以來,其財務報表也被越來越多的相關專業人士所詬病,其通過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操控企業的營業利潤進而改變稅收的做法也值得探討與反思。
(一)所得稅收籌劃。與華誼兄弟等文化影視公司將影視版權、系統軟件、非專利技術納入存貨管理中不同,樂視網將這些資產作為無形資產處理。雖然樂視網的這種做法并沒有違法法律規定,但是通過將影視版權等資產確認為無形資產可以減少企業當期的所得稅費用,使應納稅費額降低,最終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總額減少。樂視網除了2014年以外,影視版權在無形資產各部分的占比的份額在近五年里呈現下降的趨勢,但依然還是占據了最大的份額,基本維持在80%左右的占比比重。如表1數據所示,以及樂視網2015-2016年度財務報表以及其在2016年出現的資金鏈斷裂的情況表明,樂視網通過計提大量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沖減當期的企業所得稅費用,進而使得當期凈利潤得以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就表明當影視版權在計提折舊費用的過程中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同的時候就會縮短或者延長攤銷年限,實現會計利潤在不同會計期間之間的轉移,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或是負債,進而造成企業利潤增減變動以影響企業的所得稅費用。
(二)營業利潤操控。樂視網將影視版權等資產確認為無形資產,在之后的會計年度里利用直線攤銷的方法將無形資產的價值勻速、緩慢地結轉到各期的經營成本中,此舉雖然使收入與成本攤銷在時間上不相匹配,但是卻能有效地避免影視劇作品等自殘因為市值的下降造成當期營業利潤的驟降的現象發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財務報表上的可操縱空間。
三、原因分析
(一)稅收制度仍待完善。從2014年至今,樂視網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大部分來自于可抵扣虧損,所占比例接近總數的80%。在這個過程中,樂視網一方面通過母公司的經營虧損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另一方面通過子公司大額的經營虧損進一步擴大合并報表中的可抵扣虧損金額。也就是說樂視網在編制企業合并報表時將大部分的虧損轉嫁給了子公司的小股東,使當期的遞延所得稅和應交所得稅被大幅沖減。
(二)優惠政策不夠合理。文化產業的行業之間不論是在經營規模或是銷售利潤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對影視行業的稅收管理應該區別于盈利能力較弱的行業[1]。從而讓盈利能力較弱的行業獲得更多的稅后利益、讓高收益的行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合法繳納稅款,進而減少偷逃稅款使得稅收收入減少的狀況。
(三)監管力度有待提高。當前部分審計機構在考慮到自身經濟利益影響的基礎上,對企業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粉飾利潤的行為加以漠視或是故意隱瞞[2]。樂視網2014-2016年間通過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使得企業的年度所得稅費用大幅減少的會計行為,審計機構在監管上的失職難辭其咎。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稅制改革。當原有的稅收管理制度不能與現有的行業狀況相適應的時候,優化文化產業的財政稅收就成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經之路。在完善現行的財政稅收制度的過程中,不同于對傳統產業的會計處理規定和稅收規定,政府首先要明確文化產業的相關企業在經營核算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各種情況,例如規范文化產業中無形資產確認計量的方法、娛樂明星的納稅規范等都應該被納入法律的“籠子”之中,以減少在納稅過程中對納稅依據產生的“各執一詞”的情況。
(二)實行稅收差別政策。當前國際上許多國家對文化產業實行差別稅率政策,這不僅有利于保護和提升提升文化產業的產品在同類產品之中的競爭力,還有利于完善現有稅收征收政策的不足[3]。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對文化產業中的不同行業實行差別稅收政策。通過文化產業的稅收差別政策降低文化產業中的公益性行業的企業所得稅率,從而使企業的所得稅費用得以降低,有利于該類型的企業在減少稅費負擔的前提條件下更好地為人們提供公益性產品和服務;而對文化產業中營業利潤較高的影視類行業則可以通過提高和規范納稅征收方式保證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穩定。
(三)加強監管懲處力度。企業偷逃稅款的問題要得到解決不僅應該從企業角度進行研究考慮,還應該從政府監管的角度進行分析,當稅收行政執法和稅收司法執法的權限明確、達成默契的配合與聯動關系、建立起稅收審計稽查機構之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偷逃稅款的現象[4]。因此只有當法律監管的強度和懲處的力度足以震懾企業相關人員規范行為、知法守法,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企業會計人員“移花接木”的投機行為;也能夠形成“不敢逃、不能逃、不想逃”的風清氣正的納稅風氣。
【參考文獻】
[1] 萬雙婷,胡慶十.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合理性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3):133-135.遞延所得稅資產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探析
[2] 孫翔.稅收優惠政策視角下的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分析[J].中國商論,2018(32):32-33.
[3] 郭健,王靜茹,孔可可.國外文化產業稅收政策實踐及啟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02):163-165.
[4] 王麗莉,楊樹琪.加強和完善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制度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08):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