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微
【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分析嶗山茶的大致情況,總結發現了其當前存在的產業標準化程度低,無品牌特色;產業融合度低,生態發展意識差;市場價格混亂等問題,并針對提出了以規模經濟確保質量降成本;以市場細分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并結合嶗山道教文化培育茶旅經濟為嶗山茶產業更好的發展提出一些意見建議。
【關鍵詞】嶗山茶;產業發展;綠色生態建設
一、嶗山茶概況
(一)豌豆香風味獨特,微量元素含量高。嶗山地處黃海之濱,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多,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營養元素含量多,是北方少有的茶樹生長適宜區。嶗山綠茶具有“葉片厚、豌豆香、滋味濃、耐沖泡”等特征,具有獨特的豌豆香。嶗山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強,晝夜溫差極大,較于南方茶產區霜降日期長,因此茶葉生長緩慢,有更充足的時間積累養分。嶗山茶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咖啡堿,維生素等有益人體成份。
(二)國家標準質量認證保障品質。2006年10月26日國家質監總局正式批準“嶗山綠茶”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1年11月1日起,《地理標志產品嶗山綠茶》國家標準開始實施,嶗山綠茶從播種到運輸銷售都實施國家標準。
二、嶗山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嶗山茶產業發展特點
1.產業初步形成,品種不斷優化。截止到2017年,嶗山區年產茶1000余噸,產值超過2億元。i自2010年以來,通過不斷引進已成功篩選出20多個適宜種植和推廣的優良品種,并累計繁育無性系良種苗木1200多萬株。
2.產業化經營實現增收。嶗山區目前已擁有各類茶葉加工企業100 余家。近年來嶗山區致力于建設“江北第一名茶基地”,把茶葉確立為農業特色經濟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植,茶葉生產實現了量的擴大和質的飛躍。
(二)嶗山茶產業發展問題與不足
1.產業標準化程度低,品牌無明顯特色。目前當地茶產量受當年雨水等自然條件影響大,難以保證穩定的產量。且茶園規模小,清潔化、自動化生產線少,機械加工規模化程度低,導致大規模組織化、標準化生產難以實現,產品質量管理等標準不統一。此外知名嶗山茶品牌很少,企業缺乏品牌內涵,加上宣傳不到位,如今嶗山茶知名度低,缺乏明晰的地域特色,品牌影響力不足。
2.與二三產業融合度低,生態發展意識差。全市茶產業發展形式單一,基本仍以傳統茶葉的生產銷售為主,茶葉加工產品少,深加工不發達,產品附加值低。雖曾采用過茶園采摘觀光旅游等二三產經營模式,但與當地旅游特色結合緊密度較差,導致難以持續發展。
(三)嶗山茶市場價格混亂
由于正宗嶗山綠茶產量小、價格高,商家常用南方茶冒充或是以次充好、虛標等級,使得對嶗山茶沒有多少了解的消費者容易被騙買到假貨。
目前,由于消費者沒有多少茶葉專業知識,購買優質茶葉很大部分依靠熟人之間的口口相傳,偏重常規經驗,品牌效應并不明顯。
三、嶗山綠茶產業及品牌發展建議
(一)規模經濟確保質量降成本
以“越鄉龍井”為例,其作為占據整個浙江茶葉產值三分之一的龍井茶產地,擁有多個省級無公害茶基地和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在國家、省、市各級茶葉質量抽檢中合格率極高。嵊州市絕大部分名茶由機械炒制而成,同時通過機械采摘提高了工效,有效節約了采茶成本。ii故提出以下建議:
1.收購茶園,打造有機茶基地。針對嶗山當地存在的小農小戶式茶園發展方式,政府可收購,或簽訂合同按年支付農戶土地租賃費用等方式將茶園連片化,進行統一管理,給農戶按收成發工資,保障農戶的正常生活并提高積極性。
2.標準化生產確保品質,提高規模效益。品質是品牌的立身之本,嵊州市通過無公害化生產、獲得有機茶認證、IMO國際認證、多個省級無公害茶基地確保了原料的天然安全,有利促進了“越鄉龍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iii
因此政府可積極融資擴大產業規模,建立茶葉質量控制體系,做好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實現從生產環節到銷售環節的可追溯機制。所有茶葉加工后進入市場前送到有資質的質監部門進行質量檢驗,確保茶產品在種植、采摘、后期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抽檢等環節的質量安全。
3.規范市場,強化政府監督。針對市場上嶗山綠茶以次充好、虛標等級等情況,應大力整治售假個人和企業,并建立完善的質量監督體系,要求企業嚴格執行茶葉生產技術規范和質量標準,從源頭上控制假冒偽劣的出現。
4.整合品牌,培育內涵提升價值。在品牌塑造的過程中,要保證產品質量、明確市場定位。因此,可以現有品牌為基礎,進行區域產地資源整合,統一標準,拓展區域公用品牌的產地和產品。其次,基于嶗山綠茶自身品牌特征,尋找合適的品牌戰略,制造產品新體驗,讓品牌價值獲得更大的提升空間。iv
(二)市場細分滿足不同消費群體
1.分級定價,網羅各消費階層。信陽毛尖作為我國十大名茶,有“淮南茶,信陽毛尖第一”的美譽,主要出產綠茶,與嶗山茶在緯度上有相似之處,但近年來由于主要關注綠茶高端市場,種類單一,缺乏創新包裝落后,與年輕的消費群體脫節,甚至漸漸失去部分傳統的消費者。嶗山茶也面臨著這樣的遭遇。
因此可以將明前茶、春茶、夏茶、秋茶,以不同級別類型的包裝和價格進行明確區分,以改變市場上定價混亂的問題,提高市場透明度。此外,可以將青島元素、品牌內涵融入產品、包裝設計,喚起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情感和保護意識,加強品牌特色,體現嶗山綠茶的產品差異性。
2.創新開發副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①進行深加工提取,研發綠茶類保健產品。②推出“無糖”或“無咖啡因”飲料,對應不同需求人群。③開發綠茶食品或推出嶗山茶文創產品,融合傳統文化,結合嶗山、青島歷史,道教文化等。
(三)結合嶗山道教文化培育茶旅經濟
1.建設綠色生態體驗式茶園。在有機茶基地上建設生態型茶園、茶博物館,將無農藥高品質茶園建設成風景優美的觀光區,集觀光、品鑒、購買于一體,游客可以觀賞種植過程,了解相關知識,領略嶗山綠茶文化。此外,有很多消費者認為在“地頭”上買感覺能夠保證質量。讓消費者與嶗山綠茶之間的距離拉近,更有利于提高產品在普通消費者之間的口碑。
2.結合道教文化開展茶文化節。嶗山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稱號。另外,嶗山是中國四大道教文化發源地之一,嶗山茶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v因此政府可積極組織舉辦茶文化節,有效推廣嶗山茶,還能讓來青旅游的人們更加了解嶗山、青島。
四、總結
產于我國緯度最北的優質茶區,嶗山茶以其獨特的香味贏得了愛茶者的心。近年來青島嶗山茶葉依靠地理和品質優勢,也已發展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興產業。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若利用好這一機會,嶗山茶產業提升發展結合青島發展茶業的條件和優勢,發展速度必將很快。只要堅守保證質量、找準定位、加大宣傳,必然將嶗山茶這樣一個兼具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的產品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i 宮良. 金風送爽秋茗飄香——嶗山茶迎來金秋收獲季[J]. 走向世界, 2017(41).
ii 鐘福亞. “越鄉龍井”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12.
iii 沈學政, 汪新貴. 茶葉公共品牌塑造的五個關鍵點——以越鄉龍井品牌建設為例[J]. 中國茶葉, 2009, 31(6):22-24.
iv 王漪, 劉蕾, 董國強, et al. 新形勢下青島茶產業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 中國茶葉, 2017(12):30-31.
v 高秀艷, 邵晨曦. 茶產業文化與茶產業競爭力分析——以嶗山茶產業為例[J]. 農業經濟, 2012(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