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婭琴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的規模及效益都取得了顯著提升,但是企業財務管理卻不斷出現問題,尤其是會計誠信缺失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本文分析了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旨在培養企業誠信意識,避免出現會計誠信缺失問題。
【關鍵詞】會計誠信缺失;信息失真;誠信意識
在現行的企業制度中,企業會計誠信與否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企業會計信息是一個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情況的具體反映,其真實性直接關系到上級部門的決策。為此,我們要避免出現會計誠信缺失問題。
一、企業會計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1.缺少誠信意識
目前來看,我國會計行業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誠信意識。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社會經濟活動很少涉及誠信問題,造成市場信用體系長期空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信用意識缺乏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再加上傳統的商人重利、無商不奸等觀念的影響,使得我國會計行業誠信意識淡薄。
2.會計制度不夠完善,缺少必要的監管
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難以保證。一般來說,會計人員主要分兩類,一是企業財務部門的會計,會受到領導影響,很難獨立誠信地開展;二是專業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注冊會計師,這類會計的獨立性比企業會計要強,但在實際的業務競爭中,由于相關制度不夠完善,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取更多的業務利潤而降低注冊會計師審計標準,甚至聯合企業進行造假。
3.會計造假成本過低
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會計報表信息造假是一種違法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格處罰。但是目前我國監管制度不夠完善,造成會計造假成本過低,其造假收益遠遠大于會計失信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因此一些企業負責人才敢冒著違法風險進行會計報表造假。
4.市場自身缺陷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做到以市場來配置資源,盡可能使各種資源在市場內流通,使各行各業處于良性競爭狀態。但是企業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這一目標的驅使下,多數企業會在失信成本與失信收益之間加以衡量。由于會計造假成本很低,企業往往選擇失信手段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同時,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性以及市場配置不及時等,一些失信企業得以發展壯大,成為市場的主導企業,導致部分弱勢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得不冒險進行會計信息造假來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二、企業會計誠信缺失對策研究
1.加強誠信教育
面對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的問題,首先要加強誠信教育,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等各個教育階段不斷強化誠信教育,教育部門要意識到誠信教育在人一生之中的重要性,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充分利用各階段的學校教育,給學校誠信教育留下足夠的空間,樹立學生的誠信意識,為建立社會誠信機制打下基礎。其次,政府有關部門如審計、財政等監管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誠信教育,幫助企業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引導企業走上誠信發展的道路。再次,政府可以建立獎懲制度,對講誠信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表揚與鼓勵,對失信的企業進行處罰,并利用職位升降、人事任免等手段規范企業行為。此外,對公職人員的誠信意識提出具體的考察措施以及評價標準,政府在選拔公職人員時要注意考察其道德品質,并完善公職人員道德品質評價體系,促使公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誠信工作。
2.強化制度約束
企業應當制定嚴格的人才選拔制度,加強企業管理,以提升會計人員的道德素質。首先,企業應根據當前形勢發展的要求,建立相應的會計人員選拔機制,為優秀的會計人員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其次,企業應建立健全合理、科學的考核制度,同時以企業經營情況為依據,采取日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制度,對會計人員進行績效考核,并采取一定的獎懲措施,從而實現對企業會計人員的規范化與制度化管理。
3.加強會計監管
為了向出資人粉飾財務數據,或逃避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企業很可能要求會計人員進行信息造假,對此,可以考慮推行會計人員委派制度,由企業出資人或是政府監管部門委派會計人員,并由委托人決定會計人員的工資待遇、職位升降等,這樣就可以將會計人員的自身利益與企業劃清界限,大大提高會計人員的獨立性,促使會計人員堅持誠信原則,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根源上改變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現狀。另外,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監督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對此,可以考慮建立民間監督機構,適當彌補政府監督的缺陷。隨著互聯網等信息化交流手段的發展,民間監督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相比政府監督,民間監督態度更加積極、行動更加高效,應采取一定的機制使民間監督機構良性運轉起來后,對企業會計行為加以約束,減少企業會計信息造假的可能性,促進我國會計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4.完善民事賠償
對于惡意造假者,必須從立法與執法的角度出發,加大懲處力度,增加其造假成本,使其為其違法行為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還要擴大對企業財務信息的稽查力度,增加企業造假成本,從源頭上遏制造假勢頭。當前,面對層出不窮的企業會計造假行為,對于投資者來說尤其是公司股東,往往難以依法得到相應賠償,所以,建議相關部門建立切實可行的民事賠償措施,對參與會計造假的企業,應鼓勵評估師、律師、會計師等人員拿起法律武器,通過司法途徑提起民事訴訟,使蒙受損失的企業與個人得到合法民事賠償。
5.優化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會計法與刑法中針對企業會計信息造假的相關規定不吻合,政府應該著手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會計行業的法律法規,為會計信息造假行為中調查取證、定罪量刑等工作的開展提供明確依據。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一方面能夠提高企業會計失信違法的經濟成本,加大對造假企業的民事賠償處罰力度,減少企業內部會計人員造假行為,扭轉當前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現狀;另一方面還能有利于維護受害者的權益,保證受害者得到應有的補償,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正義。
6.實施市場退出機制
對于誠信缺失的企業與個人,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相應的退出機制,建立黑名單制度,一旦企業或個人存在失信行為,就要把其列入黑名單。例如,對于通過財務造假取得上市資格的公司可給予退市并罰款的懲罰,同時對為其上市提供虛假資料的中介公司予以取締,對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的會計人員及注冊會計師等人員的相關證件予以注銷,從而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大環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企業誠信意識淡薄、失信成本過低等問題,要加強對學生、企業的誠信教育,為改善社會誠信缺失現狀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還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從根源上肅清會計誠信缺失問題,促進企業會計行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屈鵬飛.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推動會計誠信建設[J].交通財會,2018(11):75-77.
[2]薛麗.關于會計職業道德誠信的探討[J].市場周刊·理論版,2018(20):74-74.
[3]張小鋒.淺談新時代下我國會計誠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財會,2018(12):33-35.
[4]蔡玉娟.會計誠信的經濟學思考[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