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
【摘 要】作為生態脆弱的少數民族地區,一方面,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少數民族人口為1075.43萬人,占全省總人數的59.99%。另一方面,貴州省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極其脆弱,人均可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發展水平落后。新時代,如何整合現有的自然資源,為實現進一步的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跨越式發展理論出發,分析其后發優勢,探索出一條適合貴州省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關鍵詞】貴州;跨越式發展;對策
一、理論基礎
上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就開始關注跨越式發展這一概念。具體來說,跨越式發展是指后發地區,即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并通過吸取先進地區經濟發展措施,借鑒先發地區政策制度、科學技術、社會文化等方面經驗,越過某一發展階段,成功推動經濟發展水平高質量、高速度提升,實現經濟的“騰飛”。
后發優勢理論是跨越式發展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1962年,格申克龍首次提出后發優勢的概念。他認為,后發優勢是由后發國的發展地位決定的、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后發國所擁有的一種特殊優勢。先發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經過后發國的整合利用,為后發國帶來“彎道超車”的積極效應。后發地區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使其對實現工業化具有強烈的渴望,因此,為推進工業化進程、盡快實現工業化,后發國學習先發國的發展成果和成功經驗,優化發展策略,以較快的速度完成工業化。綜上,格申克龍的后發優勢理論指出后發國利用后發優勢,得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擁有更高的發展效率,從而使追趕先發國成為可能。
二、貴州省跨越式發展現狀分析
(一)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環境脆弱
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不同地區生產要素的分布決定了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進而決定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異。貴州省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喀斯特地形分布廣泛,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1.9%。因此,地理地貌復雜,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自然資源開發難度大,可耕作土地面積有限,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相關研究表明,貴州的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產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相鄰省份,貴州的人均糧食產量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i因此,復雜的地理條件是導致貴州省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所發展但仍相對落后
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的大開發以來,國家對貴州省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2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支撐能力。ii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貴州省鐵路營業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別為3285公里和194379公里,比“十二五”之初的2001.9公里和151644公里高出近64.09%和28.18%。但是,由于地處云貴高原,貴州省境內有廣闊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一些偏遠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交通設施建設難度巨大,其鐵路網密度和高速公路網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嚴重制約了當地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
(三)產業結構有所優化但仍不甚合理
“十二五”以來,貴州省三次產業貢獻率從2011年12.7:38.5:48.8變為2017年底15.0:40.1:44.9,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有所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呈下降趨勢,產業結構整體為“三二一”的結構。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茲涅茨定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即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第一、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越低。從這一角度看,貴州省產業結構發育程度相對較好。這是由于一方面,隨著近年來貴州交通條件的改善,貴州省旅游資源得到較好的開發;另一方面,大數據產業的率先布局,使貴州省在新一輪的創新發展中奠定了堅實基礎。貴州將會憑借發展大數據的“先發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的“后發趕超”。iii貴州省就業人口較多集中于農業,而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較少。由此可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匹配是產業發展存在的又一重要問題。
(四)人力資本水平較低,內生動力相對不足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8》,貴州省2017年底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比重為10.11%,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5%。一方面,由于貴州地理位置偏遠、地形地貌復雜,導致環境相對封閉,人才流動緩慢。另一方面,省內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受落后的傳統思想觀念影響,擁有落后的生育觀和教育觀,導致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較低,勞動者素質技能水平不高。因此,在“后脫貧時代”,如何提高當地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從業能力,變“輸血式”發展為“造血式”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力”,是貴州省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貴州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可持續原則,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作為生態脆弱的民族地區,貴州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以往落后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此,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效益最大化。在貴州省的跨越式發展中,應正確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一方面,貴州省應積極利用當地的要素稟賦,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探索適合貴州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淘汰過剩產能,抓住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優勢,積極培育新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
(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補足經濟發展短板
近年來,貴州省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特別是高鐵、路橋等項目的建成,使貴州省“天塹變通途”。然而,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過渡時期,要繼續改善貴州農村的基礎設施狀況,優化農村人居環境。首先,要加大農村水網、電網和路網建設力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用電安全和交通順暢,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使“人暢其行、貨暢其流”,打通了農民發家致富的道路。其次,繼續投入建設危房改造工程,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最后,應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加快“廁所革命”從城市、景區景點延伸到鄉村旅游點、農家樂接待點,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進而培養廁所文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文明風氣。iv
(三)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
首先,一方面,結合貴州省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有針對性的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地經濟經營狀況,打造特色農業,開展農家樂等多元經營,積極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推動農業合作社、互助社等多樣化的農業經營方式,鼓勵發展致富帶頭人,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為農業發展注入活動。其次,貴州省應繼續響應國家號召,推進建設信息化和“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產業,使高新技術與工業生產有機結合,實現智能化和生產效率最大化,實現新型工業化建設。最后,加大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的開發力度,打造貴州“全域旅游”的旅游名片。不僅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能夠促進當地居民與外界的溝通交流,拓寬貴州對外開的廣度和深度。
(四)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水平
人是決定經濟發展最能動的因素。因此,貴州省經濟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首先,要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的立體式教育體系,確保每個學生有學上。其次,要積極推行職業技能培訓,建立技能培訓補貼制度,鼓勵勞動者培養一技之長。再次,積極推進“東西協作”,促進人才的區域間流動,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最后,繼續引進東部先進技術和高素質科技管理人才,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為貴州省在新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人才基礎。
四、結語
貴州省具備良好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和信息化發展基礎。“十二五”以來,貴州省經濟社會取得巨大成就。在當前新的歷史時期,“大數據”的迅速發展為貴州省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貴州省應充分利用其優勢,用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使高新技術在貴州省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大有作為,實現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
注釋:
i 劉開華. 貴州省產業結構的優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4.
ii 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1.16. 多彩貴州網. chinaguizhou.gov.cn/system/2012/01/16/011316378.shtml
iii 袁燕,汪梟梟.大數據給予貴州跨越式發展最好機遇和條件[J].當代貴州,2018(21):24-25.
iv “廁所革命”這件“小事” 貴州做得怎么樣了.當代先鋒網. 2018.01.06. http://www.ddcpc.cn/ly/201801/t20180105_45589.shtml
【參考文獻】
[1]王翠芳,魏文云.關于貴州省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7):207-209.
[2]侯魏川. 云南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5.
[3]劉開華. 貴州省產業結構的優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4.
[4]袁燕,汪梟梟.大數據給予貴州跨越式發展最好機遇和條件[J].當代貴州,2018(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