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梅
【摘 要】在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中,規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這是我國初次將該制度以具體的法律條文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我國對該制度的規定只是做了原則上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沒有統一的適用標準,因此在該制度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從該制度的立法宗旨和價值取向出發,探討這一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關鍵詞】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完善;建議
在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中,我國正式將法人人格否認寫入法律條文中,但《公司法》對該制度的規定是概括性的,缺乏具體的內容,例如在適用情形、構成要件上都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只能根據自己對條文的理解來判斷是否需要適用,給予了法官極大的自由裁量權,這樣發展下去將與最初設立這一制度的初衷相違背。所以對該制度進行完善是有必要的。
一、完善法人人格否認責任主體的不足
責任主體范圍的確定關系到債權人所主張的權利能否實現。所以為了對責任主體的界定標準形成統一,以及出于對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考慮,應當對股東的范圍作出明確的規定。由于公司中的控股股東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對公司的決策掌握著控制權,經常會為了逃避債務,濫用私權損害債權人利益,而其他小股東很少參與公司管理,沒有濫用公司獨立地位的能力,所以應當將責任主體中的股東確定為控股股東比較合理,前文案例中的法官對責任主體的認定是合適的。另外,實踐中存在有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并不是公司名義上的股東、董事或高管,表面上他們與公司沒有關系,但實質上他們通過投資或簽訂代持股協議等方式,成為了公司的實際控制者,將他們納入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制中,是法律公平正義的體現。i而且當前這些非股東實際控制人濫用控制權的現象十分普遍,將其納入該制度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
二、完善適用情形的規定
通過對股東濫用權利的情形作出具體規定,可以為法官判斷是否適用法人人格否認提供指導。但股東濫用法人人格的行為方式復雜多樣,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出現更多的方式,將各種適用情形都規定在法律中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法具有滯后性,對新出現的情形無法包括。所以可以采取列舉和概括相結合的方式,對諸如法人人格混同、資本顯著不足等常見的情形在法條中進行列舉,然后再作概括的規定,當出現法律中沒有規定的情形時,由法官根據案件具體的情況認定。同時還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對這些情形作出詳細的解釋,在何種條件下可以認定為屬于法人人格否認的適用情形,這樣可以幫助法官在具體的實務中進行判斷,避免該制度被濫用。例如本文案例中所涉及的規避合同義務之外的人格混同情形,為了讓法官更好地認定人格混同,在司法解釋中可以規定一些在認定人格混同時考慮的因素,可以借鑒日本在判斷公司形骸化時所考慮的因素,如從財產、業務、場所、人員等方面著手判斷,在實踐中也應當根據案件情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三、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法律的公平正義應當是實體和程序上的統一,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被規定在《公司法》中,這從實體法上實現了對公司債權人的保護,相應地在程序法上也應當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債權人。舉證責任的分配作為民事訴訟活動的核心,法律在分配舉證責任時應與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相符合。在前文中已經闡述了我國僅對一人公司財產混同情形下,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在其他情形下仍然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是這種加重債權人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導致很多案件中的原告因為舉證不能而敗訴,所以是不合理的,應當進行完善,否則會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造成極大的障礙。對此,德國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即先由原告對被告存在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有限責任的行為承擔初步的證明責任,若法院審查后認為股東存在濫用法人人格的可能,就可以將舉證責任轉移給被告,然后由被告證明其不存在濫用權利的行為,否則由被告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由于這種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并不是將所有的事實的證明責任都轉移給對方,而是基于某種考慮將某些事實交由對方證明,所以該規則的適用要嚴格控制,以免造成濫用的。
四、擴大適用范圍
我國的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在設立時主要考慮的是對債權人的權益進行救濟,但是實踐中還存在著公司的股東利用公司獨立人格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情形,當出現此種情況時,《公司法》第20條卻無法適用,這對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護是不利的。從前文可以知道,美國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已經擴大到了稅收、環境保護等領域,這意味著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也被納入了保護范圍。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擴大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范圍,將其擴大到稅收等領域。其實對于是否可以將法人人格否認適用于稅收領域,我國已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該制度在反避稅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例如,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承接了公司法與稅法的關系,使法律之間形成互補關系,保證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稅法與公司法的分離會導致公司股東利用公司的獨立人格去逃避稅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種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會極大的損害國家的利益。所以為了滿足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現實需要,需要填補法律空白,將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
五、加強對指導性案例的發布
我國在《公司法》中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雖然作了相關規定,但從前文中的內容可以看出這些規定都比較抽象和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這可能會造成兩種極端,一種是隨意地對法人人格進行否認,一種是極少適用法人人格否認,這兩種都是與立法者的初衷相違背的。由于各地法院法官的專業水平不同,對法條的理解也有差異,這就容易造成同案不同判情形的方式,影響司法公正。而指導性案例直接來源于司法實踐,其所形成的裁判規則是法官在審理典型案件中所總結出來的,可以克服成文法在實踐中存在的概括、抽象、滯后等系列問題,為法律適用提供指引,并通過一定程度上的約束力和說服力,使法院之間、法院內部審判機構之間和審判組織之間對法律的理解和適用協調一致,從而保證相同和類似情形的案件作出基本相同的判決,促進法律在適用上的統一。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應當以成文法為主,但仍然可以對英美法系國家在該制度上采取判例的成功做法進行借鑒,將一些適用法人人格否認比較典型的案例收集起來,在整理后發布,供各級法院參考,這樣既可以增加法律的適用,也可以彌補《公司法》規定的不足,使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趨于公正與統一。但法院在類推適用這些案例時還要注意具體的案情,不能盲目適用,這樣才能發揮出指導性案例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研究在司法實踐中該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外對該制度的相關理論研究,在了解問題和國外好的做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議。完善該制度既有利于法官公正、合理的審判案件,以保護公共利益和債權人的利益,也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注釋:
i 朱慈蘊,將實際控制人納入公司法人格否認適用中的法律思考,載《中國法律:中英文版》2011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 盧月明,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實踐和完善芻議,法制與社會,2015.12(上).
[2] 陳建廣,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律問題研究,經濟與法,2018年第8期.
[3] 郭瑩,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研究,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報,201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