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亮
【摘 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出臺,進一步將香港、澳門及廣東九市的社會、經濟和民生加強融合,三地法制協調就成為了融合成功的關鍵。2005年5月20日香港與澳門簽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于移交被判刑人的安排》,可見區際刑事的融合及協調,皆屬于大灣區發展的方向。基于歷史原因,三地的刑罰制度都有其獨特的法律淵源,刑法追訴時效的規定成為刑事程序的開展、結束及消滅的決定性因素。結合學說理論、法院判決和現實案例,探討澳門刑法追訴時效制度。
【關鍵詞】澳門;刑法;追訴時效
一、刑法時效制度概述
(一)設立時效制度目的
追訴時效是“刑法規定的對犯罪人進行刑事追訴的有效期限” i。刑法作為維持社會公正的法律功具,為何對司法機關追究的職能上設立期限,這是否會產生縱容犯罪的效果呢?然而,時間的流逝不能使我們認為一種犯罪沒有發生,但從某個時間點起,刑法不再有動機或理由進行干預。ii 葡萄牙學者迪亞斯(Jorge de Figueiredo Dias)指出追究時效制度并非構成排除違法性的原因,而是一種脫離懲罰的理由。iii澳門《刑法典》中追訴時效就是其中一種最主要的消滅刑事責任的途徑。iv
二、刑法追訴期限制度現況
澳門《刑法典》第110條,隨以下時效而消滅刑事的追訴權:“a) 可處以最高限度超逾十五年徒刑之犯罪,追訴權隨二十年而消滅;b) 可處以最高限度超逾十年但不超逾十五年徒刑之犯罪,追訴權隨十五年而消滅;c) 可處以最高限度為五年或超逾五年但不超逾十年徒刑之犯罪,追訴權隨十年而消滅;d) 可處以最高限度為一年或超逾一年但少于五年徒刑之犯罪,追訴權隨五年而消滅;e) 其他情況者,兩年。”
三、刑法追訴期限的計算
(一)法律明文下追訴期限的計算機制
澳門《刑法典》第111條,在一般犯罪的情況下,即不存在繼續犯、犯罪未遂、連續犯及習慣犯,“追訴時效之期間,自事實既遂之日起開始進行”。內地《刑法》第89條第1款后段,在連續犯及繼續犯的情況下,“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即犯罪行為屬于連續犯或繼續犯時,追訴期限從犯罪的行為結束日起算。澳門《刑法典》第111條,屬繼續犯,自既遂狀態終了之日起計算追訴時效的期間;連續犯及習慣犯,自作出最后行為之日起。內地與澳門的刑法均對連續犯及繼續犯作出相似的規定。首先,須明確“追訴”的內涵,追訴是指訴訟的整個過程,包括偵查、起訴、審判。所以,追訴期限必須由犯罪之日起,直至審判之日止。“犯罪之日”,是指犯罪成立的日子,指行為符合犯罪構成之日。故此,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構成要件,從而使認定犯罪的標準絕不可能相同。澳門《刑法典》以犯罪事實“既遂”作為標準,依照澳門終審法院最新的解釋v:在行為人產生一項犯罪想法到其實施犯罪之間的過程,稱為犯罪實施階段。行為人犯罪決意產生之后,行為人可作出犯罪的準備活動,稱為犯罪的預備行為,當罪行得到完全的執行,視為犯罪既遂。與迪亞斯的解釋vi完全一致,這一未遂行為的客觀定義為“具有形式性的特點:至于究竟哪些行為算是實行犯罪的行為,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罪狀的具體描述” vii。
(二)學理下追訴期限的計算機制
在澳門,習慣犯指行為人以犯罪作為生活方式的犯罪類型,并只是重復同一個犯罪行為viii。習慣犯的期間計算方式以作出最后行為之日起計算。
(三)犯罪未遂追訴期限的計算機制
澳門《刑法典》明文確定犯罪未遂,自作出最后實行行為之日起。ix以澳門終審法院第49/2017號案為例:“只要行為人拿到被竊取之物,竊取即告達成,即使被竊取物一直處于非安全狀態亦然。這也便是被上訴的合議庭裁判所采納的觀點。目前逐漸占據上風的觀點是,盜竊罪的既遂在物品進入違法行為人的實際控制范圍之內、并達到一個最起碼的平穩狀態的那一刻宣告達成”。判決書指出案中行為人實施了一宗搶劫的犯罪活動,但基于“竊賊獲得對所盜取物品的(實際及)和平控制之前,受害人(失竊人)都是可以進行正當防衛的,而侵害人(行為人)也是可以中止犯罪的” x。由于行為人的竊取犯罪行為,財物被“拿到”犯罪即為既遂,但終審法院采取新學說之后,竊取物被必須處于“和平控制”,否則只為未遂。由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與達致和平控制之間,可以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則《刑法典》第111條第2款C中規定以“最后實行行為之日起”,與同條第1款“自事實既遂之日起開始進行”,就明顯為兩個不同的時間。澳門《刑法典》于新近司法見解后,更明確了犯罪未遂的實施行為的時間。
(四)追訴時效計算的延長機制
澳門《刑法典》第112條,追訴時效在下列情況中止:“a) 因無法定許可或無非刑事法院所作之判決,或因必須將一審理前之先決問題發回予非刑事法庭,又或因訴訟程序之暫時中止,而依法不能開始或繼續刑事程序期間;b)自作出控訴通知時起刑事程序處于待決狀態期間,但屬缺席審判之訴訟程序除外;c)行為人在澳門以外服剝奪自由之刑罰或保安處分期間。”澳門《刑法典》第113條,在下列情況下,追訴時效中斷:“a) 作出行為人以嫌犯身分被訊問之通知;b) 實施強制措施;c) 作出起訴批示或具相同效力之批示之通知;d) 定出在缺席審判之訴訟程序中進行審判之日。”澳門《刑法典》的追訴時效的中止及中斷機制,主要針對司法程序的不同階段,均以法院的程序為理由,而使追訴時效產生中止或中斷。中止及中斷都系基于司法程序中的正常可能發生的情況,例如行為人(疑犯)被實施強制措施。《刑法典》中止追訴時效,只是使其停止計算,而且中止不得起逾三年xi;在中斷程序內,雖然會使其追訴時效重新起算;在正常之時效期間內,新加的期間只能為原時效的二分之一,在特別情況下,新加的必須少于兩年。
四、總結
追訴時效是消滅刑罰權的事由,迪亞斯認為預防理論可以分為“一般預防”與“特別預防”兩大面向,每個面向又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方法。一般預防的“一般”是指“大眾”,此刑罰目的旨在透過社會大眾的信服或恐懼等心理作用來減少犯罪。特別預防的“特別”是指“個別犯罪人”,亦即已被送進司法機關處理的嫌犯或已定罪的犯人,此刑罰目的旨在透過對特定犯罪人的處罰或改善來減少他們的再犯xii。時日推移,雖然沒法消除行為人的犯罪行為的罪責,但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刑法已不再存在干預私人生活的理據xiii。澳門刑法理論認為經過一段時日以后,行為人已返回正常的生活模式,沒有再為其作出教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i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第5版,第648頁。
ii [葡]Vide MAURACH / G?SSEL / ZIPF, Derecho Penal, 2, p. 968. 轉引自Silva, Pedro Filipe Gama da,A prescri?觭ao como causa de extin??o da responsabilidade criminal,FDUC- Teses de Mestrado,p.11.
iii [葡] DIAS, Jorge de Figueiredo,Direito Penal Português, As Consequências Jurídicas do Crime, Aequitas, Editorial Noticias, 1993.p.701-2.轉引自Silva, Pedro Filipe Gama da,A prescri?觭ao como causa de extin??o da responsabilidade criminal,FDUC- Teses de Mestrado,p.12.
iv 澳門《刑法典》第110-113條。
v 澳門終審法院第49/2017號案。
vi Jorge de Figueiredo Dias著:《Direito Penal, Parte Geral, Tomo I, Quest?es Fundamentais, A Doutrina do Crime》,科英布拉出版社,第二版,第二次重印,2012年,第685頁。轉引自門終審法院第49/2017號案。
vii《刑法典》第21條第1款。
viii AZEVEDO, Marcelo André de; SALIM, Alexandre. Direito Penal: Parte Geral. 6? ed. Salvador: JusPodivm, 2016.p.151.
ix 澳門《刑法典》第111條C。
x TAIPA DE CARVALHO,A Legítima Defesa,科英布拉出版社,1995年,第300至306頁。轉引自澳門終審法院第49/2017號案。
xi 澳門《刑法典》第113條。
xii 迪亞斯(Jorge de Figueiredo Dias):《刑法》,澳門大學法學院內部教材,第21頁。
xiii Silva, Pedro Filipe Gama da,A prescri?觭ao como causa de extin?觭ao da responsabilidade criminal,FDUC- Teses de Mestrado,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