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洋
【摘 要】政府采購制度雖然是西方自由經濟的產物,但是可以服務于我國宏觀調控系統。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采購中所出的監管職能權力和責任主體劃分模糊,地方性配套法規不夠完善,采購覆蓋面過窄等問題逐漸成為焦點。如何完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政府采購;政府采購法律制度;政府采購法
一、政府采購法制化的基礎及實踐
縱向來看,從歷史方面,政府采購制度是西方自由經濟的產物,人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市場的有限性和政府調節的必要性,其中有一項重要方式就是政府采購,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滿足公共事業的需要,以推動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政府采購擁有廣泛的實踐基礎,在歷史實踐中中經受了考驗,不斷完善。
橫向來看,與傳統散購或其他方式對比,可以說,政府的集中采購不僅滿足了政府的需要,還節約了財政資金和交易成本,也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和資金利用率。這種優點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幸福度水平的提高。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是建立在良好運行的基礎上的,一旦政府采購沒有進行較好的監督,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和資源的浪費,同時打擊人民對政府的熱愛。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政府采購法制化的要求,發揮其作用。
獨立來看,從政府采購本身方面,由于各級政府需要進行日常政務和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因此需要進行一定采購活動。而這種采購往往是要求在財政的監督下,并且要求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來由財政部門支出款項給供應商。其形式多以招標采購、有限競爭性采購和競爭性談判為主。可以看出,這種行為體現了市場競爭機制與財政支出管理的有機結合,為了穩定相應的秩序,需要我們進行法制化的管理。政府采購的法制化是其性質所決定的。
因此,許多國家都通過制定法律或設立機構來規范政府采購,我國也堅持推動政府采購的規范化。在西方國家,很早就確立了政府采購制度。不僅在時間上面較早確立,在范圍方面也不斷擴大。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國家甚至將所有實物支出都采用了政府采購的方式,不同于我們所擔心的權力尋租,通過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的落實,反而推動了其廉政建設。而回頭再看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雖然已經有了相關法律依據,也對政府采購工作進行了監督和管理,但是實踐中仍然還有許多問題。
二、我國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現狀及不足
我國的政府采購工作試點始于1996年,相比較西方政府悠久的歷史,我國起步較晚。一方面,我國采購規模不斷擴大,采購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政府采購法制化進程建設很快,出臺了一系列法律進行規范,以《政府采購法》為核心初步建立起了政府采購法律制度體系。在地方,多個省市也充分結合本地發展的情況,相繼出臺了地方的政府采購法規。監管機制也相應初步建立。但是另一方面,我國政府采購法律制度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一)監管職能權力和責任主體劃分模糊
一方面,財政部門對政府采購工作要進行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其他行政監督部門,如負責招投標活動的部門等,也將對政府采購活動進行監管。兩者監督范圍的劃分存在一定模糊,容易出現盲點,也容易在產生責任后出現互相扯皮現象。同時,由于財政部門雙重角色,使得政府職責定位也不夠清晰。與此對應,采購方責任的劃分也不甚明確。采購人自主權過大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規制,同時,其權利也容易因為得不到良好保障而被忽視。
(二)地方性配套法規亟待完善
盡管出現了《政府采購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在現實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地方性法規往往滯后于實踐發展的速度,從而導致了許多法律漏洞和法律空白。面對這種弊端,不是出臺幾個解釋就能解決的。除了上述立法的滯后性和有限性,進一步剖析,一是因為國家層面的法律數量較少,政策不夠連貫,所帶來的指導有限,我國始終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撐。二是因為各地區對政府采購的理解不同,制定的標準也不同,導致銜接不自然,甚至出現同《政府采購法》抵觸的現象。
(三)法律規定采購覆蓋面過窄
我國政府采購范圍一直飽受詬病,許多采購項目并沒有并入采購范圍,難以滿足公共服務的職能需要。同時,我國還有許多財政支出資金也缺乏“名正言順”進入《政府采購法》的機會。公共服務一直是人民群眾的利益所在,采購范疇包含的缺失,帶來了許多遺憾。
三、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議
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下的焦點之一,公共財政的監管也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
(一)完善政府采購權責體系
政府采購權責體系的構建,需要同政府的職能相適應,同政務公開相配合。政府采購的運行和監督應該符合政府采購的目標和原則。首先是政府監管機構的獨立和地位提高,財政部門在政府中擔任著執行與監督的角色,并不利于政府采購的長遠發展。我國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采購監管機構,來規范監督。其次是規范采購人的權利義務體系。政府和采購人之間需要有明確分工來理順關系,政府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而采購人的權利,特別是參與決策制定的權利,需要我們加以規范。
(二)加強地方立法指導
從國家方面,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完善《政府采購法》為核心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彌補立法的不足。同時出臺政策保持穩定性,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原則。從地方方面,充分結合地區情況,在不違背《政府采購法》的情況下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善于學習,參考其他地方先進經驗,防止閉門造車。同時增強地區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空中樓閣。
(三)完善采購覆蓋面范圍
在完善政府采購覆蓋面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把握好現實動態的變化,滿足人民的公共服務需要。而覆蓋面的擴大,還需要完善對應的采購方式銜接,采購需求的擴大往往帶來采購數量的上升,實踐中的采購方式也將對應發展。我們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以適應實踐的需要。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完善采購覆蓋面范圍并不代表一味的擴大,在采購合同的審批與管理方面需要我們提高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