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璐
【摘 要】跨國公司是以本國為基地,通過直接對外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企業。這類公司有著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以及資金快速跨國轉移、信息快速傳遞等多方面的能力,不僅在國際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力,還擁有著影響一國行政法治的力量。隨著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展,在治理網絡中,國家政府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發號施令者,而是一個執行者,他不僅需要與其他主體合作并達成共識,還需要動員和聚合分散的資源,進而形成一國行政規制政策[1]。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已日漸成為中國行政治理網絡的一部分。因此,我國應構建開放的、多元化的政治策略,將跨國公司參與中國行政規制政策的途徑合法化、合理化。
【關鍵詞】跨國公司;中國;行政規制政策
跨國公司最初的形態產生于1870年至1900年間[1],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跨國公司作為從事全球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其戰略目標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全面進行資本、商品,人才、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動的。因此,跨國公司就成了全球經濟網絡的中心,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所以,跨國公司逐漸認識到影響政府規制法律政策是形成、修改與實施對其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跨國公司參與行政規制政策的組織形態
隨著社會的不斷革新,跨國公司不斷壯大,全世界的新技術、新生產工藝、新產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而跨國公司與一般的國內企業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較,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生產經營方式明顯較多,包括進出口、許可證、技術轉讓、合作經營、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這些生產經營方式使跨國公司經久不衰,并持久的促進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增長。絕大多數的跨國企業為了增強企業在國際上競爭力,努力增強企業在國內政府規制的法律與政策中意見的影響力,力求達到影響政府揮規制法律制度與自身訴求一致的情況。
(一)跨國公司自身
國內政府頒布實施的規制法律制度對華跨國公司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與約束力,所以總部設在中國境內的華跨國公司是十分關注中國政府規制法律制度的形成、修改與實施的。因此,大多數的華跨國公司都將總部設置于中國的首都北京。即使公司總部在北京的華跨國公司,也會有分公司或辦事處設置在北京,以方便與國家政府進行聯系,及時了解國家政府規制政策的動態,并及時做出反應。
“政府關系和議題管理或許是企業在未來的政治舞臺上求得生存的唯一出路。[2] ”基于此種原因,跨國公司一般都會設置自己的公共事務部、政府事務部或法規事務部。法務相關部門直屬于跨國公司董事會、董事長負責,作為領導者的參謀與助手通常具有著優秀的知識背景,良好的專業素養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秉承著“以事先防范為主,事后補救為輔”的宗旨,從法律角度在國家政府規制政策發生變化時,及時的與司法機關政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科學合理合法的表達自己的訴求,向社會公眾傳遞公司的情況,積極主動的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法律意見與建議。
(二)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是指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為其服務、咨詢、溝通、監督、公正、自律、協調的社會中介組織。作為本行業跨國公司共同利益的代表,會密切關注國家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關注國家政府規制法律政策的發展方向、趨勢,并在涉及到與跨國公司利益相關問題時,集中表達跨國公司的利益主張和權利要求,促使跨國公司的利益得到尊重和維護。例如:中美兩國商會都對中國頒布的《反壟斷法》,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同時于2008年12月9日和河北省商務廳、安徽省商務廳等十省市商務部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1]。
行業協會在國際競爭中,為各企業減弱負面影響;維護華跨國公司經貿利益;協助跨國企業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法律措施;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幫助企業應訴;在保護跨國產業、支持跨國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方面;滿足協會成員共同需要,保障經濟主體私權利的實現中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各跨國企業紛紛加入行業協會,試圖對政府規制法律制度的形成、發展、修改和實施施加影響。
二、跨國公司參與中國行政規制政策形成的途徑
(一)座談會
座談會是一種圓桌討論會議,通常由訓練有素的主持人,引導討論方向,以非結構化的自然方式對一個6-10人組成的群體進行某一主題的深入討論。座談會因為是多人討論,一個人的言論可能會對其他人造成一定的刺激,在這種相互作用下經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發現。例如:2019年2月28日,陜西西咸新區在上海舉辦2019長三角跨國企業座談會,86家長三角區域跨國企業嘉賓共聚一堂,共話大西安發展“西咸機遇”。座談會的開展緊密了各先進跨國企業與政府的溝通,推動了產業高質量的發展,打造了國際化、便利化的經營環境。
(二)聽證會
聽證會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在我國,除了行政程序中有聽證制度外,立法中也有聽證制度,已經有多個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進行了聽證,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修改個人所得稅法時也進行了聽證。總體而言,目前聽證會更多用于對跨國公司權利和利益的捍衛[1],但中國的聽證制度有顯著的缺陷,所以,在實踐中,跨國企業很少會選擇以聽證會這種“針尖對麥芒”的手段來影響政府規制政策[1]。
(三)和行政官員的直接接觸
跨國企業認為與國家行政官員直接接觸,更有可能對中國行政規制決策者產生影響。相對于書面意見而言,與政府官員直接接觸,更有利于跨國公司公共事務負責人的游說。由于政府官員會受個人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的影響,多次拜訪即使不能對政府規制政策的形成、發展、修改、實施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也可以通過與政府官員的接觸,為跨國公司商業發展的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跨國公司將與政府官員直接接觸放置于較為重要的位置,認為這是影響中國行政規制政策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利用傳媒參與
隨著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媒體的作用愈加重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革新其中都有著互聯網傳媒的影子。現代政府規制法律政策時,也會采用傳媒的方式加以告知群眾,這就使得跨國公司紛紛通過與媒體保持良好關系,利用媒體的輿論導向參與到國內的政府規制政策中來。同時跨國公司也希望通過媒體傳達公司內部的信息和訴求,已形成對于中國行政規制政策形成、修改、實施的推波助瀾。
(五)參與公益事業
公益事業是為了公眾的利益,直接與社會群眾接觸并給予其一定幫助的活動。中國是非常重視公益事業的發展,例如: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等等都是公益事業的范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愈來愈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他們試圖通過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來塑造“優秀企業公民”形象,提高知名度,吸引各界關注,形成特定的輿論導向,不僅參與影響了中國規制政策的形成、修改與實施,還為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束語
目前,伴隨著全球一體化,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這無疑加大了跨國企業參與中國行政規制政策的決心。在中國的國際化發展上,跨國企業作為全球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他們具有豐富的經驗、信息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渠道參與中國行政規制政策的形成,并施加外在的壓力,推動著中國制度的變革逐漸向國際化靠攏。
【參考文獻】
[1] 宋華琳.跨國公司如何影響中國行政規制政策[J].行政法學研究,2016(01):25-33.
[2] [ 美 ] 理查德·雷恩 :《政府與企業——比較視角下的美國政治經濟體制》,何俊志 譯,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6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