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玥
【摘 要】企業職工的勞動報酬問題是當下社會各界人士重點關注的問題,勞動報酬是企業職工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勞動報酬權也是職工享有的基本權利。只有完善勞動合同法律,加強對職工勞動報酬權的保護,才能有效杜絕企業侵害職工利益現象出現,促進我國社會穩定發展。本文對勞動報酬權的概念、現狀及其功能進行了分析,以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訴訟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TU723.3 【文獻標識碼】A
職工的勞動權益包括勞動權、勞動報酬權、物質幫助權、勞動保護權等等,這些權利對于保障職工的生產生活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然而,目前職工的勞動報酬權受到企業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只有充分掌握勞動報酬權的概念、現狀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一、勞動報酬權的概念
企業職工向用人單位提供腦力或體力勞動,并根據自身貢獻的工作量從用人單位獲取相應報酬的權利被稱為勞動報酬權。在滿足相應條件的情況下,企業職工的最低工資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可以得到用人單位同工同酬的待遇,并且具有要求用人單位以貨幣的形式向自身支付勞動報酬的權利。對于企業職工來說,通過付出勞動,獲取勞動報酬是最重要的基本權利。企業職工作為社會公民,生活的各個環節都需要花費金錢,而我國目前仍然無法實現按需分配只能通過參加勞動獲得勞動報酬維持日常生活[1]。因此,可以說是勞動法賦予了企業職工依法獲得相應勞動報酬的權利,才能有效保障企業職工的勞動報酬權不受侵害。
二、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保護現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導致許多企業無法及時支付職工工資,甚至存在部分企業欠債潛逃,發生各類勞動糾紛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和我國政府的極大重視,特別是有關勞動薪酬權的問題。我國重新制定了新的勞動法,其中對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的保護力度有所加大,但仍然難以有效避免勞動糾紛的頻繁發生,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由于經營出現問題而倒閉,拖欠職工工資。一般情況下,企業通常會將本月工資在次月中旬發放,并保留一部分作為年終獎金在年底統一發放,若企業經營不善而導致公司倒閉,則企業通常會選擇拖欠職工工資并一走了之。在這種情況下,職工通常難以有效落實自身的勞動報酬權,此現象的頻繁發生將會導致企業和職工之間的矛盾激化,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
第二,在日常工作中,職工的工資與業績密切相關,許多職工為了獲得高績效,通常會長時間加班以完成工作。而部分企業會制定相應的薪酬制度,要求職工加班加點的完成工作,而企業則無需向職工支付加班工資。根據《勞動法》規定,職工每天工作的時間應當不高于8小時,在保證職工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職工每日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企業需按照職工工資的80%支付加班報酬。除此之外,企業拖欠職工工資、降低工資標準、節假日無帶薪休假、無費用加班、實物代替薪酬、惡意克扣工資類似的行為都會侵犯職工的勞動報酬權,這種行為不僅會損傷職工利益,降低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生活水平,同時還會導致企業運轉效率受到影響,甚至會對社會產生不穩定因素。這些年,部分地區層發生由于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引發全體職工不滿,甚至發生上街游行、集體跳樓的行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
第三,雖然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和企業其他債權是平等債權,但仍然無法獲得應有的保障。在企業還存在其他債務糾紛時,職工勞動報酬權和其他債權仍然處于平等的狀態。而當企業陷入困境時,職工勞動報酬權則通常會受到其他債權的限制。根據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企業破產時其財產在用于共益費用和破產費用后,應當優先支付職工的工資和相應補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企業破產程序具有較高的門檻,企業職工通常難以依靠勞動報酬權獲得補償。
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才能優先保障職工勞動報酬權的落實。訴訟法作為程序法,是保障實體法實施的訴訟程序和規則[2]。企業一旦侵害職工的勞動報酬權,職工可以將其起訴至法院,人民法院在審理勞動報酬糾紛案件時,將對具體案件展開基層實證調查,并以憲法、勞動法和訴訟法為基本依據,秉著便利當事人的原則,對職工的勞動報酬權進行傾斜性保護。
三、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訴訟法保護的功能
探討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的訴訟法保護的功能,需要脫離對勞動報酬權的價值和道德評價,而重點關注勞動報酬權訴訟法實施能夠起到的具體保護作用,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訴訟法能夠督促勞動報酬權的貫徹落實
任何法律的實施,都需要依仗程序和規則得以實現。僅僅由勞動法規定勞動報酬權的內容無法有效保護職工的實際權益,政府制訂法律后,需要國家機關按照既定的規則和程序,并在國家的強力保障下才能得意實施,程序法,也就是訴訟法則是勞動報酬權實施的規則和程序保障。也就是說,訴訟法對勞動報酬權的保障,必須以民眾能看得見的形式才能得以實現。訴訟法在保護企業職工的勞動報酬權的同時,必須通過法治的形式才能實現,并且杜絕人為治理。企業職工的勞動報酬權若是脫離了訴訟法的保護,將會導致法官無視遵守程序的原則,在審判中過分追求審判結果,使得勞動報酬權失去保護。當職工勞動報酬權受到企業侵害時,若沒用法律合理選擇審判組成人員和舉證責任分配,則審判結果難以服眾,并且缺乏訴訟法保護的勞動報酬權個案將很容易導致刑訊逼供。
(二)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并維護社會穩定
訴訟法作為實體法實施的程序,其維護程序體現的實體法才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法律程序是實體法聲張正義的手段和方式,這屬于程序工具主義價值理論的一項內容。而程序本位主義價值理論則認為,程序法其具備正義、正直的優良品質,同時具有科學、效益等良好價值,這些都是程序法存在的目的和價值。然而,程序法無法與實體法分離,程序法是實體法實現價值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若程序法與人格尊嚴、道德權利和個人自由發生沖突時,且程序法過于追求目的和價值,將會導致程序法存在的初衷和目的被顛覆,反而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法律程序自身的公正、公平、合理都被視為與程序所要產生的結果無關的獨立的價值,只有這些價值(指人的自然權利、基本的自由價值和人的尊嚴等)得到保障,那些其利益會受到程序結果直接影響的人才能受到基本的公正對待,即享有作為一個人而非動物或物品所必須的尊嚴和人格自治[3]。”其意義在于通過訴訟法實現對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的保護,最終目的在于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并充分提高弱勢群體的法律主體地位,維護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以及道德權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職工在社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保障其合法權益。因此,應當不斷完善勞動法,并重視對勞動報酬權的保護現狀以及訴訟法功能的研究。同時,還需要增強企業和職工雙方的法制觀念,加強法律宣傳,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并充分發揮企業工會的作用,制止侵犯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的行為,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張正.加強勞動法制切實保障職工勞動報酬權的實施[J].法制博覽,2015(29):217.
[2]陳玟霞. 企業職工勞動報酬權的訴訟法保護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姜濤,李友強.規范勞動定額標準以維護職工勞動報酬權益[J].科技與企業,2016(0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