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俠
【摘 要】20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他們當中有些以縱向時間軸為主線對中國社會發展表象進行分析,或在同一特定時期橫向對不同地域的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態進行刨析。本文鎖定晚清民國時期為論述切入點,力圖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方法,解析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變遷的本質,講述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實質、特點與趨勢,分析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遷對經濟發展過中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中國晚清民國;社會結構變遷
歷經晚清幾十年來的積累,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轉移,其中萌生了許多新力量并逐漸與舊的力量融合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團,各種集團勢力中集聚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的力量,并且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同時將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生產方式不斷向中國內地區域輻射兼容,傳統階級與原有的社會結構在此作用下迅速瓦解肢解。而舊的等級社會階層與依附性關系的格局也向多元化多樣化的近代社會關系轉變。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宗族結構等也在加速向近代民主化社會結構轉型變遷。傳統政治體制的文政結構向軍政一體化方向邁進;傳統宗法經濟中的農業、商業進一步向近代工商民主型社會結構變遷。由此產生引發了各個領域不同程度的變遷,最終走上了整體舊社會向新社會的漫長轉型。
一、中國近代社會結構本身的變遷
1.如論社會結構就應從社會變遷的涵義與界定說起,近代主要是借用馬克思闡述的認識社會的一切歷史現象 ,應當從分析社會結構入手 。馬克思認為 :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 、必然的 、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 ,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 。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1。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義。該書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分析 “社會” ,認為社會是一個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結構性的關系形態和歷史過程 。在此基礎上 ,作者進一步認為 , “就一個具體的歷史的`社會' 來說 ,它是一個結構性的組織系統 ,因而認識社會必須從剖析其結構入手” 2。 而這個“結構性”的組織系統 ,“它大致可以分經濟結構 、階級結構 、各種法律制度尤其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幾個方面相互依賴 、相互作用 ,共同組成一個社會形態” 3。 所謂社會變遷 ,“也就是從上述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結構 、各種法律制度尤其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向近代社會的經濟結構 、階級結構各種法律制度尤其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的轉變” 4。
本文認為社會結構變遷本質是指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所引起的社會結構現象化的運動變化。從社會學的意義上來看社會結構變遷不同與社會變遷泛指的一切,而是社會現象的變化,既指社會變化的結果。社會結構變化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的范疇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
2.在近代結構變遷過程中由于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的不同在空間上社會結構有兩大分類,即城鎮階層與鄉村階層。城鎮階層與鄉村階層是社會結構的兩極,通過分別研究中國近代城市與鄉村變遷的脈絡,從而更清晰的了解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二者之間的不同。
在城鎮階層發展的過程中有多個方面的表現,其中交通體系的變遷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江沛分析了“近代交通體系建設對于城市格局變遷與重組、城市空間和功能轉換的意義。在近代交通體系的促動下,傳統的華北城市格局,在地理上,從主要分布在官道、驛道、河道兩側向鐵路樞紐、鐵路沿線、鐵路與水陸交叉以及鐵路與海港兼具地轉移; 在功能上主要是政治控制與消費中心向行政中心、經濟貿易中心、交通樞紐和消費中心的多樣性展開,并以經濟貿易型、交通樞紐型城市的發展最為快捷” 5。近代交通體系初成與華北城市新格局形成之間的關系, 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在結構上的基本特征和最本質的意義。
而在農村階層發展過程中,合作運動是宗族與國家之間博弈對抗產物,其體現出了國家、社會、宗族與合作的復雜關系。劉紀榮考察了“被研究者忽視的農村合作運動與地方宗族組織之間的相關性,試圖回答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表明華北農村合作運動可以引發鄉村社會結構(經濟的和社會的)變遷; 華北地方宗族勢力相對弱小的生存狀態,有利于自身的現代轉化; 在鄉村社會結構變遷中,農村合作與地方宗族能夠保持和維護一種良性互動、有效結合的相互關系” 6。小規模的局部的抗爭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度上説是一種有效的催化濟,促使鄉村各階層之間能夠打破原有生產關系,嘗試調整新的生產關系,相對公平的重新分配生產材料或在分配生產材料時向底層無產平民多一些傾斜,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提高一定的生產力。
本文認為無論是民國時期的城市階層發生的變化,還是農村各個階層的演變都符合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原理,即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礎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二、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變遷的實質、特點、趨勢
(一)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實質。
所謂社會結構變遷, 實質上就是社會結構的成功轉變和現代化發展。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轉型表現為一個新社會結構代替舊的社會結構的過程:首先是傳統農業社會舊結構的松動、萎縮、解體;其次則是工業文明新社會階層的暗藏滋生,步步排壓、取代傳統農業社會的各個階層,王先明所描述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內容,明清以來江南農村經濟變遷中的城居地主階層、民國時期的新鄉紳階層、近代從家庭走向社會的婦女、民國土匪群體、民國時期的鄉村階級” 7。他們各自在不同地域進行著社會階層的二元演變,證明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呈現出轉型變遷所持有的二元結構特征。
(二)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特點。
中國近代的社會結構變遷, 在類型上屬于“外部生成至后型”, 它顯然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內部生成早發型”社會結構的轉型, 它不是當時社會內部現代化轉變的不斷成熟和積累的結果, 而是對外現代化挑戰的一種反射性回應。因此, 相對于西方國家的發展史而言, 特點有:(1)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更具有被動性和防御性。(2)中國近代的社會結構轉型呈現急功近利的色彩。(3)實現中國現代化, 進行社會結構轉型,從上層統治階層到底層黎民百姓呈現出非自主性和非統一性,自覺意識嚴重缺乏的特點。(4)中國近代的社會結構轉型同時也具有多重符合性的特點。在多種趨勢的交織作用下, 近代中國即表現為從傳統農業人口結構向近代工業城鎮人口結構的復雜轉型, 但又不能完全順利完成這一轉型, 始終處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邊際狀態, 出現了許多既非傳統又非現代、既有傳統因素又有現代因素的事物。
(三)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趨勢。
劉偉認為表現為五種趨勢:“ 中央政府權威削弱及其衰敗化; 在西方列強侵略下國家地位的邊緣化; 傳統政治體系向近代 體系演化的民主化; 社會經濟演變的市場化; 國家與社會結構的二元化。這些發展趨勢構成中國近代發展的阻力和推力, 使近代中國既表現為從傳統農業國向近代工業國的轉型, 但又無法完成這一轉型” 8。近代中國近代社會轉型, 從總體上看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變,社會結構從傳統農業人口向工業人口轉型。伴隨著這一轉變的, 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新舊結構的更替過程, 呈現多層面的交錯運動態勢。許檀揭示了“經濟發展與人口結 構變動的關聯性。作者估算,清代中葉山東城鎮人口在140 ~ 180 萬之間, 約占全省人口總數 4. 7%~ 6 . 0%,明顯體現了城鎮人口的非農業性質” 9。農村人口的兼業與家庭手工業的發展,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某一區域農民家庭手工業的普遍發展,乃是該區域從種植業為主向種植與加工并重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即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化過程中的重要過渡階段。
總上所述, 晚清民國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整個民國時期新的經濟結構所代表的利益關系呈上升勢,舊的家族宗法經濟在市場邏輯下不斷解體,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新民主主義關系所代表的社會階層不斷壯大。近代以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浪潮推動著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市鎮結構、社會群體意識等方面,在內部結構上完成了打破、重組、規范等一系列變遷。
除此之外,民國實質上還是一個‘軍紳政權, 新的中央政府仍徒有形式, 在‘共和的招牌下, 國家實際陷于軍閥割據和長期分裂狀態, 長期的政治衰退導致現代化遲遲走不上軌道。辛亥革命后建立現代型國家的任務并未實現, 所以繼起的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把重建國家當作最主要目標。高華認為“1928 年后建立的政治制度無法獲得全國各階層人民的認同, 最終國民黨不能完成重建政治共同體的任務。獨立自主的、能被社會成員在政治上、文化上高度認同的現代民族國家始終未能建立,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才標志著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真正建成” 10。
近幾年來學界發表的與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變遷相聯系的文章還有很多, 不少學者們還從歷史人物、倫理道德、民俗符號、科舉制度、教育科技、外交外事等各個方面的變遷分析它們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所處的地位和在意識形態中所產生的影響, 使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研究范圍不斷拓寬。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 版.第 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2.
2鄭大華 ,彭平一.社會結構變遷與近代文化 轉型[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5.
3[英] 杰弗里 · 巴勒克拉夫. 當代史學主要趨 勢[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6.
4鄭大華 ,彭平一.社會結構變遷與近代文化 轉型 [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7-18.
5 江沛《近代交通體系 與華北城市新格局的演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6 劉紀榮《華北農村合作運動與地方宗族 組織——20 世紀二三十年代華北農村優良社的 歷史考察》(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7 王先明《“近五百年來中國社會結構變遷”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中心
8 劉偉.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發展趨勢及其特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
9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 人口的非農業化趨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10高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J].戰略與管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