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瑋琦 雷晗嫣 吳錦堯 朋昊 向鴻瑾
【摘 要】網絡打賞在近年的中國社會越來越普遍,打賞總規模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針對通過此項行為所獲收入的稅收政策和征稅方式卻停滯不前,導致了大批稅收收入流失。為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依據收入定義明確、法律借鑒設計、外部意見整合流程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網絡打賞;直播;個人所得稅;監管;建議
一、緒論
網絡打賞在近年的中國社會越來越普遍,打賞總規模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針對通過此項行為所獲收入的稅收政策和征稅方式卻停滯不前,導致了大批稅收收入流失。為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依據收入定義明確、法律借鑒設計、外部意見整合流程進行了探索。
二、研究背景
(一)網絡打賞現狀
(1)“網絡打賞”定義以及征稅合理性。網絡打賞是指用戶對于網上發布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內容,通過用錢買網上虛擬禮物或者直接轉賬等方式給發布者的一種獎勵。比如說微博文章的贊賞功能,觀看網絡直播時可以送潛艇等禮物,微信文章的贊賞功能等等。在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法”中,在個人所得稅的情況下,“禮品收入”沒有明確包括在內。因此,許多觀點認為,獲取打賞收入的受贈人暫無納稅依據,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但是根據《合同法》第185條規定,贈與合同的一個核心特征是“無償性”,而網絡平臺打賞是一種雙向的互利互惠行為,即被打賞者提供了表演服務或者思想啟發服務,打賞者向被打賞者支付服務價金,因此應當納稅。
(2)網絡打賞市場規模2016-2020年變化。據相關調查顯示,網絡直播市場規模2014年超過54億元,預計2020年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600億。這六年其規模擴大至將近8倍,增速也逐年上升。因此,一旦網絡打賞收入中存在稅收方面的漏洞,將會是國家稅收的一個重要損失。
(3)網絡打賞的主要人群。根據《2018年3月直播app行業研究報告》,app用戶已超2億,網絡打賞的主力軍為18-30歲的人群,將近占60%。由此可以看出這一行業影響力之深,因此,實現其稅收公平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三、我國網絡打賞個人所得稅的問題
(一)征稅方式不足
網絡直播主要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利用支付寶、微信、電子銀行等網絡支付方式進行瞬間交易,這種數字化信息形式在互聯網中儲存與傳播的交易方式,使得交易信息的真實性有人為操作的空間。因此,現有的稅收征管方式有待革新。
1.1 傳統稅收征管的弊端
1.1.1互聯網+時代下的直播行業稅收征管問題
(1)支付方式多樣化導致稅收監管成本上升。當用戶獎勵主播時,可以選擇銀行轉賬、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式。由于選擇的第三方支付不同,稅務機關僅僅通過銀行系統掌握直播平臺的收入、成本、費用等情況遠遠不夠,可能會造成稅款流失。
(2)主播收入多樣化,稅源難以監控。主播收入呈現多樣化特征,除了底薪以外,還有打賞、額外獎勵以及各種線下收入。這使得稅源難以監控,監控難度和成本太高。
(3)代扣代繳不到位,存在偷逃稅現象。可以明確的是,無論是獨立主播還是簽約主播,都是由直播平臺或者由經紀公司進行代扣代繳(見表1)。但是我國中小型直播公司數量眾多,規模小,財務體系不完善,納稅意識不強,存在偷逃稅現象。
(4)交易人員具有隱蔽性。直播平臺主播流動性大,用戶流量大。同時,用戶及主播具有隱匿性的特點,有些平臺僅用手機號碼即可完成注冊,交易人員填寫的身份信息難以核實。基于以上兩點,稅務機關難以對直播平臺交易雙方進行監管,交易主體難以確定。
(5)交易地點具有虛擬性和無地域性。直播行業是采取線上經營的模式,不受地理位置的制約,只要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隨時隨地即可進行直播。因此交易地點難以確認,具有虛擬性。
(6)交易憑證的電子化。隨著電子貨幣、電子發票、電子合同越來越受歡迎,稅務機關無法通過傳統的紙質實物憑證來核查直播公司財務數據,只能通過電子憑證。但其數量多、易篡改的問題又給稅務機關的征管帶來了挑戰。
1.1.2核定征收的弊端
(1)應納稅額難以精準估計,導致稅源流失或稅負加重。核定方式征收企業所得稅帶有一定的估算性質,與實際經營情況不同;如果估算偏差較大,容易造成稅款流失或稅負加重。
(2)應稅所得率不易確定。不同行業利潤率有較大差異,壟斷行業平均利潤高,商業零售行業平均利潤低;基層稅務機關按行業確定的應稅所得率可能存在較大偏差。
四、關于網絡打賞個人所得稅的建議
(一)理論方面。目前為止,網絡直播相關規范僅有《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與《關于加強網絡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個稅征收上仍是空白。因此,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目前的基礎之上,借鑒《演出市場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相關條例,編纂并頒布《網絡直播市場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以作為網絡直播行業個稅征收規范。
1.原因。我們認為,演出市場個人所得稅征收體系已經比較成熟,而網絡直播亦可認作一種新興形式的演出,因此,《演出市場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對網絡直播的稅務征收辦法有極大的借鑒作用。
2.具體條目。以向直播從業人員支付報酬的單位或個人作為扣繳義務人,要求各網絡直播服務者想稅務機關進行稅務登記,參考演出市場個稅征收管理辦法,制定稅務保全措施、稅款入庫、自行申報、違規處罰及偷稅懲罰措施等條款。
(二)實際操作方面
1.大數據在稅務中的應用。結合對稅務局和專業教授的采訪,我們也發現現在大數據在稅收中的應用已經在開始慢慢試點,并且為了確保稅收的完整性,避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種類繁多,不好監管。此外,在通信網絡高度互通互聯的條件下,信息能夠通過網絡,在世界各地、各領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廣泛地傳播,這樣一來,稅收的監管就有了聯動性,與銀行、金融機構等聯合的信用系統的成立也使得監管力度更大,懲處手段更有威懾性。
2.網絡平臺的納稅監管義務
(1)網絡平臺代繳現狀。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大多數規模較大的直播平臺都承擔著代繳個稅的職能,而部分規模較小、賬務成本較高的公司如一直播則在近期內改變稅收支付方式,個人主播的稅款從平臺代繳改為了個人主播自行交稅,超過800元的部分,需要按照5%的比率來繳納稅金。除此之外,網絡平臺對于主播收入的抽成較高,三到七成不等,對于不同級別的主播分成也有一定的差別。而如果按稅收規則,主播的收入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平臺方也需對相應的收入按照規定繳納營收稅。
(2)提高網絡平臺納稅監管質量。而如何提高平臺的納稅監管質量?首先平臺接收主播的時候要嚴格實名認證,各主播想要進行直播活動,必須用自己的真實身份登記注冊直播賬號,這樣就能確保平臺對旗下的主播有一定的管理基礎。如果每個主播都登記在冊,即使有主播在不同平臺直播,也能確定其身份,可以追查其獲得的打賞情況,有效督促其公平合理納稅。其次,平臺可以通過簽訂勞務合同、更新公司規章制度,對網絡主播深入監管。如果合同或規章制度上清楚地寫明了打賞收入分配的詳細方法,并且確定主播是在了解的情況下簽訂的合同,那么稅務機關可以通過直播平臺的收入和相應的分成比例,計算出主播的應納稅所得額,便于其依法查賬、依法征收。
【參考文獻】
1. 2018中國網絡直播發展態勢調查http://www.sohu.com/a/216724580_791628
2. 核查 | 成年人才是網絡直播打賞的主要用戶,未成年人不應背鍋http://wemedia.ifeng.com/63154674/wemedia.shtml
3. 極光大數據:2018年3月直播app行業研究報告[DB/OL] 2018-2 https://www.jiguang.cn/reports/236
4. 于嘉音 《直播行業稅收問題》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XH201712024.htm
5. 劉義樹 吳順文 于賢金 盧楠《網絡直播企業所得稅稅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