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妍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入城鎮,逐漸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力量,因此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亟待完善。本文將從工傷保險著手,從總量、參保率、勞動者意愿、用人單位等多主體多角度全面探討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并結合國外文獻,借鑒美國、日本、德國工傷保險制度中循序漸進式改革、預防-補償-康復系統化等優勢,對我國現存的問題提供些許有益的參考和建議,針對性地做出相應調整。
【關鍵詞】工傷保險;農民工;保障
一、引言
截至2017年4月12日,人社部統計的農民工數量為2.87億,約占總人口數的20%;與2012年相比增加2391萬人,年均增加480萬人,年均增長率達到1.8%。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規定了農民工在就業創業、勞動權益保障、進城落戶、子女教育、房屋租住、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1]然而在具體保障的過程中,農民工的權益還受到多方面的阻礙。本文將從工傷保險著手,探討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并結合國外相關文獻,對現存問題提供些許有益的建議。
二、現狀分析
大量農民工涌入城鎮,因其學歷和技能的局限,能從事的工種比較單一,多集中在建筑、紡織服裝加工、電子信息產品加工、超市等技術要求低、工作強度較大的行業。[2]然而這些行業職業危險性和工傷風險較高,需要相匹配的社會制度來保障農民工的人身安全。但事實上我國工傷保險在農民工方面極其不完善,很少能夠發揮規避風險的作用。
(一)工傷保險保障人數較少
根據2017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公報》顯示的數據,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780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7萬人,增長率約為4%。在近3億的農民工總量中,參加工傷保險的比重僅為27.9%,從這個數據看出工傷保險對于農民工的保障范圍較為有限。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問題。其一,工作性質使得一定數量的農民工無法獲得工傷保險的保障。在《勞動保險條例》及實施細則中,臨時工、季節工以及按照勞務派遣形式工作的農民工都不納入保險的范圍之內。對于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而言,他們只是在農閑的時候到城里找工作補貼家用,流動性較高。其二,農民工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很多農民工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并不知道用人單位是否要為其繳納工傷保險,在受工傷以后也不知道誰應該承擔責任。一些小型企業為了減少成本,欺瞞農民工,故意不繳納工傷保險,損害其利益。
(二)工傷鑒定的程序較為繁瑣
農民工在受工傷后想要獲得賠償,必然要經過工傷鑒定的流程。工傷鑒定流程有三個步驟,分別是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職工應享有的待遇及救濟途徑。而工傷認定又包括勞動關系認定過程、工傷認定過程、勞動能力鑒定過程。每一個步驟還有不同的時間周期和限制,例如,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但是提出時間從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
因其復雜性和長期性,工傷鑒定最終得以賠付的時間與受工傷支付治療費用的時間往往脫節。如果遇上用人單位不承認勞動關系,那么農民工在受傷治療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多次調解或者爭議仲裁,長時間的鑒定審核程序會加劇農民工的心理負擔和物質負擔。
(三)農民工對工傷保險參與率較低
工傷保險的設立旨在保障人民的基本就業保障,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和平。[3]我國在最初創立工傷保險的時候主要是為城市居民制定,沒有考慮到農民工的需求。然而隨著農民工數量的增長,其生存發展已經成為創建和諧城鎮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調整工傷保險相關規定時,應該詢問其就業保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工傷保險的期許,從而彌補農民工工傷保險領域的不足。
(四)用人單位逃避職責
根據工傷鑒定的流程,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在沒有為勞動者參保的用人單位中,大部分情況都是農民工自行提出勞動仲裁以獲取賠償[4]。
三、國外政策借鑒
(一)在循序漸進中完善機制
在 1881 年,德國《社會保險憲章》規定了有關事故保險的條款。1884 年德國頒布《勞工保險補償法》( German Compensation Act)[5],成為世界上最早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起初德國的工傷保險只局限在工業領域,1925年逐漸引入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以及職業病,1936年進一步擴大工傷保險范圍,加入事故預防的內容,并增加了現金補償的措施。1997年,德國將工傷保險納入社會法體系中。美國從1908年開始實施工傷保險到如今,覆蓋范圍已經擴展到工商業雇員、公職雇員、家務勞動者、農業勞動者和臨時工等[6]。
(二)預防-補償-康復相結合
美國、德國、日本都有較為完善的工傷康復制度,即將預防-補償-康復相結合。在德國,有9家由工商業同業公會專門創辦的事故救護醫院,還有2家專業職業病醫院。這些醫院倡導醫療康復、職業康復與社會康復三位一體,通過針對性的治療幫助工傷雇工盡快恢復返回原先的工作崗位。具體為“由同業公會出資設計并改建適合工傷殘疾人員的住房,給工傷職工提供社會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幫助,給工傷職工提供專門的康復運動,提供參加殘疾人體育運動的路費補助等” [7]。
四、啟示
針對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現存問題,本次研究順應城鎮化的趨勢,在借鑒美國、日本、德國經驗的基礎上,為現階段的工傷保險制度提出了五條改善建議。
(一)分地區分行業逐步擴大工傷保險范圍
因為中國現階段工傷保險水平不足,地區行業發展不平衡,想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全方位覆蓋的壓力過大。中國可以借鑒德國工傷保險的改革措施,先保障危險性較高的行業例如建筑業、煤礦石油開采業等,再逐漸滲透到輕工業、服務業;對于工傷保險的條例內容,可以每隔幾年增加幾項賠償的措施,逐步保障農民工權益。
(二)簡化農民工工傷認定的流程
政府層面應加快工傷認定的速度,省去不必要的操作,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工傷鑒定。如果遇到雇主對雇員的舉證有爭議,應盡快采用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的方式。同時發揮法律援助的作用,幫助農民工維護自身權益,盡快實現工傷賠償。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工的法律意識
農民工的弱勢地位一部分原因是由其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的,因此工傷部門應該督促用人單位安排對入職員工進行工傷保險相關知識的普及工作,讓更多的農民工了解工傷保險的作用以及相關賠付的流程。
(四)政府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督力度
對于一些沒有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的單位增加懲罰的措施,通過高額滯納金、罰金進行制約。同時政府部門也不能松懈過程監督,不定期進行查訪,詢問單位繳納工傷保險情況,及時排查監督。
(五)健全農民工預防-康復-補償機制
借鑒美日德工傷保險的運行機制,發放勞動保護工具、改善就業環境、安排自我防護培訓來減少農民工受工傷的概率;確保工傷保險賠付金額及時支付、對于無法回崗雇員安排再就業、兼顧住房教育家庭交通多方因素來實現農民工工傷保險的補償;排解工傷造成的心理障礙、提供康復訓練。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30/content_9105.htm
[2]李三春.農民工現狀調查與分析[J].市場研究,2016(10):68-69.
[3]孫德超,閻宇.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運行現狀及改進途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01):88-90.
[4]盧蕩.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8(24):231.
[5]尹伯成.中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153.
[6]應永勝.德美日國家工傷保險制度探賾及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4):23-28.
[7]劉吉欣.德國工傷保險制度及其啟示[J].山東社會保障,2006( 10)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