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悅
【摘 要】本文以西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立法和單行條例及地方性法規為例,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及意義,結合西南地區地方的立法權以及立法的具體分配,不完善、民族法制理論研究深度不夠等問題,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完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立法規定,促進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健康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西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立法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研究背景及意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基礎。探討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研究貫徹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查找缺陷和不足,不論是對理論研究還是法制實踐都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從理論上講,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偉大創新產生了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單行條例及地方性法規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具體表現,探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產生的過程,發現缺陷和不足,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化民族問題重要思想,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黨的民族理論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三者之間的理論聯系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立法情況及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定義是:“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建立自治機構”。這一定義從法律層面上對民族區域自治提出了要求,權威性不容置疑,我們通過這些共識,可以更好的理解這一概念: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前提是國家統一領導。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擁有法定的統一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機構。少數民族地區自古就是我國政治和領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守住紅線和底線,必須堅持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任何創新實踐必須以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為基本前提。
第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和區域是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的基礎和場所。這一定義具有地域特性,即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有區域自治權,這對衡量一個地方是否能夠實施區域自治提出了地域和空間要求。
第三,建立民族自治機關和行使自治權,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途徑和手段。通過設定特定的民族自治區域、建立民族自治行政機關、進而開展民族自治等具體措施,實現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的管理,將相應的政策落到實處。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內容
根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定義和法律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根據相關法律和制度建立民族自治機關和行使民族區域自治自治權。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使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真正落地生根,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更好的與實踐相結合。
1、建立自治地方
根據相關法律和實際情況,在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過程中建立的相應的自治權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單位稱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地方行政單位是實現民族區域自治的基礎。
2、設立自治機關
民族自治機關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組成。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民族自治機關的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門的干部由當地所有民族共同組成,都是當地的公民,他們享有相同的政治地位。不僅在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權力,更是代表著自己所屬的少數民族在行使自己民族的權力,他們一方面通過法律、選舉等方式保障了自己民族所屬的權利,另一方面通過執政少行使了自己民族的相應的權力,他們一方面是在行使國家賦予的相關權力,另一方面又管理自己所屬的相關地方事務。
3、行使自治權
這些依法設立的少數民族自治機構管理本民族和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權利,如民族立法權、中央允許的部分財政經濟自主權、使用本民族文化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干部優先任用權等民族自治權稱為行使自治權。將自治機關的民族化和自治機關干部的民族化融入民族區域自治體系內,強調“兩化”,可以明確突出自治民族的特色,保障自治權的落實,對發展相關理論和指導實踐有一定的好處。
四、西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立法的不足
(一)農村牧區情況不同,需區別對待
由于所處地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農村和牧區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與在農耕區、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區,人口、社區相對密集,距離小,在農業經濟地區,人們依靠種植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在牧區,游牧經濟依靠放牧和植草。不同的經濟活動導致不同的需求。在實踐過程中要分析兩者在農村和牧區存在的巨大差異,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方案。
(二)民族法制理論研究不足
農牧民法制宣傳教育形式相對單一、方法陳舊,工作人員沒有足夠的創新意識。由于法律宣傳教育人員短缺和宣傳工作不到位,一些宣傳教育人員的法律素質有待提高,對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宣傳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很樂觀,還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三)憲法對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權限劃分過于原則
自治法的條款太原則太籠統,實施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大難度,缺乏具體的實施綱要,實施起來比較困惑。依法執政觀念有待加強,缺乏相應的監管體系,因為自治法本身沒有規定監督機制和法律責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自治法由誰來負責實施、如何實施,誰來監督、違反了相關法律誰來處理、怎么處理等問題,都缺乏相應的條文和監管措施來解決。
五、西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善的對策
(一)全面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支持和幫助西南地區的發展和建設,要想西南地區人民得到幸福生活,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執法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樹立愛祖國、 愛西南地區、建設新西南地區的思想意識。加強散居少數民族法制建設,是完善和鞏固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大局的需要。
(二)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村牧區問題
要因地制宜,針對農村牧區大不相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自然條件,制定不同的解決辦法。通過集體購買增加設備數量或使用先進的耕作技術、耕作和收獲設備、保障優產高產的種子化肥農藥,只有農民具備這些條件,才能確保農業產量和經濟效益。為了保證政策的強制性和約束力,有法可依的同時做到執法必嚴,防止和避免受到隨意性和主觀性產生的偏差,促進各項政策的全面貫徹執行。
(三)明確劃分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權限
在自治法的框架之下,民族區域自治機關比一般的地方國家機關擁有更加廣泛的自治權,為實現確保自治權這一良好的工具發揮應有的作用,應當盡快立法將各級政府層面之間的權限劃分清楚,與國家利益相關的重大事務劃歸中央,屬于民族內部的事務由民族自治機關負責。
六、結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建立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選擇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終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目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在執行過程中全面考慮,以保證該政策持續不斷地產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拉加當周. 試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西南地區的政治現代化[J]. 中國藏學,2011,04
[2]廉湘民. 論西南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實踐[J]. 中國藏學,2004,04
[3]原思明. 黨在西南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與實踐特色[J]. 西南地區大學學報(漢文版),2004,04
[4]王春煥,劉彥. 論民族區域自治法對西南地區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作用[J]. 西南地區大學學報(漢文版),2004,04
[5]史云峰. 西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建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西南地區發展論壇,2006,01
[6]周德倉. 西南地區民族區域自治背景下的藏漢雙語新聞傳播[J]. 西南地區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