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怡 楊欣銣 黃靜思 吳慈文 陳肇輝
【摘 要】本文采用描述統計、方差分析、多元統計分析、卡方檢驗等分析方法,就定向培養師范生新規對廣東初中畢業生升學意向影響因素及影響情況進行了剖析,指出公費師范生質量提升的著力點,提出了對該新規的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改進建議,旨在為廣東定向師范生招收優質生源提供參考意見,推動廣東培養定向師范生的發展,積極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政策,推動廣東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定向師范生;初中生;升學意向;影響因素;意愿程度
一、引言
根據文件《廣東省教育廳 中共廣東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廣東省財政廳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開展2019年公費定向培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試點工作的通知》,2019年廣東省面向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招收公費定向師范生。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公費定向培養師范生新規對初中畢業生升學意向的影響。
二、調查設計
2.1抽樣方法
本項目的調查范圍是廣東省定向培養師范生新規覆蓋的34個縣(市區),調查對象為該新規覆蓋地區的初三學生。
采取多階段抽樣方法,將這12個市按國家規定分層三、四和五線城市。分層后分別采用四級子抽樣,即市→縣/區→學校→初三班級→學生。具體抽樣如下:
第一階段:在該新規覆蓋的城市中按定向師范生招收名額成比例的PPS抽樣,三線城市抽取3個市,分別是湛江市、清遠市、揭陽市;四線城市抽取2個市,分別是茂名市、汕尾市;五線城市抽取一個市——云浮市。
第二階段:在抽取的每一個市中,各隨機抽取一個縣/區,共6個縣/區,分別是湛江雷州市,清遠英德市,揭陽普寧市,茂名電白縣,汕尾陸豐市,云浮羅定市。作為二級抽樣單位。
第三階段:在所抽取的6個縣/區中,各隨機抽取一所中學,共6所中學,分別是雷州市南興第二中學,英德市西牛中學,普寧市梅林中學,電白縣實驗中學,陸豐市甲子中學,羅定市羅定中學。所抽取的學校作為三級抽樣單位。
第四階段:在每一所學校隨機抽取一個初三的班級,班級的全部學生作為最終的樣本。
2.2樣本量確定
根據樣本量計算公式:
該新規覆蓋地區的初三學生人數約為200000人,則N=200000,在置信度為95%(Za/2=1.96)、最大允許絕對誤差d=5%(△=0.1)時,根據P=0.75達到極大值時對初始樣本量進行計算得到:n=288(份)
據預調查統計,向初三準畢業生發放問卷的回收率可達到89%,但因調查部分學生不回答的原因可能是缺乏興趣,所以允許出現部分問卷為無效問卷。假設無效問卷率約15%,調整樣本量,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具代表性,更接近真實情況,所以n修正為:n=339(份)。
2.3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包括四個部分內容:第一,學生及家庭基本情況;第二,了解新規的基本情況及態度;第三,意向影響因素;第四,學生履行的義務意識。
三、調查結果分析
3.1數據處理
理論上確定的樣本容量為本次調查發放問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66份,收回問卷351份,通過篩選得到有效問卷345份,有效率為98.3%。
3.2描述性統計分析
3.2.1調查樣本分布
調查樣本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其比例較均衡。37.7%被調查者成績為中游;成績為中上游及上游的占比34.5%;為中下游及下游的占比27.8%;成績排名分布呈正態分布,符合實際情況。
被調查者的父母的職業中,為務農和普通工人,分別占總數的39.7%和28.4%,黨政機關人員占比2.9%,個體戶占比10.4%,教職/醫務人員占比8.1%,其他職業占10.4%。被調查者家庭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2000-4000元,其次是4000-6000元,分別占總數的41.1%和23.5%,這一點與實際情況相符,該政策所覆蓋的地區均為三、四、五線的城市,家庭月收入普遍偏低。說明該政策在這些地區實行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3.2.2了解該新規程度、渠道分析
被調查者對該新規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了解及完全了解該新規的學生占比僅有9.3%,不足10%,這極有可能是與該新規的宣傳工作不夠到位有關。被調查者的家長對該新規的了解程度也普遍較低。
被調查者從“本問卷中”了解到該新規的占比50.14%,超過總數的一半;其次是來自于“學校/老師”,占比31.01%。而被調查者的家長了解該新規的渠道主要是“通過子女得知”或者是“其他渠道”,分別占總數的36.2%和37.7%;“通過學校/老師得知”該新規的占總數的15.7%;通過“看新聞媒體”了解到該新規的占總數的9.0%。
3.2.3政策宣傳情況分析
知道該新規的相關院校報名方式的被調查者僅占比17%,此結果不利于該新規的實施。被調查者認為該新規的宣傳力度一般及以下的占比72.8%,43.5%被調查者認為該新規的易懂程度為一般,說明該新規的宣傳力度應適當加大且該新規的表述可做到更加言簡意賅,而宣傳的方式可以利用圖示的方法進行,讓更多人清楚該新規。
3.2.4被調查者及其父母的看法態度分析
被調查者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愿意程度多集中在一般及完全無意愿,有意愿或完全有意愿的學生占13%,其趨勢與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喜好程度基本一致,說明學生職業的選擇與個人的喜好程度有較大的關系。68.7%被調查者的家長對該新規表示無所謂,以子女意愿為主;14.2%的家長希望子女就讀定向師范院校;15.1%的家長不希望子女就讀定向師范院校。41.2%被調查者受其父母的影響為“一般”;20%被調查者中認為自己的選擇受父母“影響”;37.7%被調查者“完全無影響”以及“無影響”;這說明學生升學意愿受父母影響,但其影響并不是絕對,僅為影響因素之一。
4.1實質性因素探析
4.1.1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
對于各因素對該政策覆蓋地區的初三準畢業生是否了解該新規與是否愿意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影響差異,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其結果顯示:該政策覆蓋地區的“城市”這一因素對學生是否了解該新規無顯著性影響。“職務”、“學生家長對新規的看法”及“學生家長是否了解該新規”這三個因素對學生是否了解該新規的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說明這三個因素對學生是否了解該新規有顯著性影響。
被調查者的家庭月收入以及其父母職務這兩個因素對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意愿程度無顯著性影響。被調查者的成績排名、中考目標、其父母對該新規的看法以及被調查者個人對教師職業的喜好程度這四個因素均對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意愿程度有顯著性影響。
通過進一步分析,將以上的各因素與學生了解該新規程度作交叉制圖,得出以下結論:
被調查者父母的職務為黨政機關人員或者教職/醫務人員的,該調查者的了解程度較高,家長職務為務農、個體戶或普通工人的學生了解程度普遍偏低。
學生家長的了解程度與學生本人的了解程度基本成正相關關系,被調查者家長完全了解該新規的,其子女對該新規的了解程度也較高,說明被調查者父母對該新規的了解程度與被調查者的了解程度關系很密切,導致被調查者父母不希望其子女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學生對該新規的了解程度均較低。
大部分成績為上游或者中上游的學生對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意愿程度較低;而由于該新規對學生的成績提出的高要求,成績位于下游的初三準畢業生也基本無意愿就讀公費定向師范院校。
父母的看法對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影響,家長不希望子女就讀定向院校的學生的意愿多為不愿意或者不太愿意。
學生意愿與其對教師職業的喜好程度成正相關關系,這說明了學生的個人職業興趣決定了他們自身的選擇。
4.1.2方差分析——卡方檢驗
該政策的宣傳程度以及該政策是否簡單易懂對該政策覆蓋地區的初三準畢業生是否了解該新規的影響差異,基于交叉表和卡方檢驗進行差異分析,得出結論:
對學生了解該新規的程度與該政策宣傳到位程度以及該政策簡單易懂程度做交叉表,并作卡方檢驗分析,得出該政策宣傳到位程度以及該政策簡單易懂程度對學生了解該新規的程度均有顯著性影響。認為該政策宣傳非常到位的了解程度越高,該政策非常簡單易懂的學生了解程度越高,兩兩之間成正相關關系。
4.1.3多元統計分析——對應分析
基于父母的職務與父母了解該新規的渠道做對應分析:父母職務為普通工人的大多數在學校/老師處了解到該政策。務農的多通過子女了解到該政策,被調查者父母的職務為個體戶的大部分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該新規。
基于父母的職務與父母了解該新規的程度做對應分析:父母職務為教職/醫務人員的大部分為非常了解,父母職務為務農的了解程度大部分為一般,職務為個體戶的大部分不太了解。
4.1.4多元統計分析——多重反應交互分析
基于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意愿程度與就讀原因作多重反應交互分析,可以得出: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原因主要是志向是做一名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老師,而選擇免費且有補貼,節省開支這一原因的學生則表現為完全無意愿就讀定向師范院校。
基于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意愿程度與不就讀原因作多重反應交互分析:成績不達標的學生基本表示為完成無意愿,而大部分有意愿就讀的學生不符合戶籍要求,也有一部分想讀師范院校的學生想自己選擇就業地點,不想接受分配。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根據調查結果數據分析,被調查者的成績排名、中考目標、其父母對該新規的看法以及被調查者個人對教師職業的喜好程度這四個因素均對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意愿程度有顯著性影響。成績為中下游以及下游的學生就讀定向師范院校的意愿程度極低。第二,學生父母對學生本人的影響程度比較大。第三,被調查者認為該新規的宣傳力度較低且不易理解。第四,學生選擇就讀的原因大部分為免費且有補貼,可節省開支,有編有崗,不用擔心就業問題,然而大部分選擇這些就讀原因的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喜好程度并不高,這一結果對該政策的落實質量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得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1.提高初三畢業生的就讀意愿程度
(1)降低錄取分數,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篩選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避免錄用一些沒有意愿就讀,或者只是奔著政策的福利而選擇就讀的學生,這樣不僅浪費社會提供的免費資源,而且也耽誤了學生的發展。
(2)提高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是解決優秀學生不愿從教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讓教師真正享有良好的物質待遇和應有的社會地位,讓教師成為人們尊重的職業,才能把優秀的人才吸引過來。
(3)提高職業待遇。學生們只有看到良好的職業發展預期,才有可能真正從心底愿意從事這個行業。單純靠解決學生短期的經濟負擔,缺乏長遠的良好職業待遇,即便從事了教育工作,也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這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必須正視的問題。
2.加大新規宣傳力度
(1)加大宣傳力度,拓寬信息來源渠道,讓更多人全方位了解該政策。如提高新聞媒體、網絡和政府等的宣傳力度,另外還可以開展新規宣傳會議,讓各對象學校派指定人員去參加學習,透徹了解新規后再給自己學校的老師或者學生進行宣傳;針對學生家長這一宣傳對象可通過下達文件到各居委會或村委會進行宣傳。
(2)新規內容排版做到更加清晰明了。如重要信息用紅色字體、加粗或者下劃線凸顯。宣傳的方式可以利用圖示的方法進行,以便讓更多人明白該新規。另外,對招生的要求條件,就職后的各項要求,工作福利以及就職地點范圍等方面內容可以再詳細說明。報名方式應該重點強調,讓學生更容易得知報名方式。
3.加強學生思想教育
(1)家庭、學校、政府等應該大力開展對初三準畢業生升學意向以及就業觀的思想教育。樹立初三準畢業生正確的擇業觀,培養他們內心對教師行業的熱愛程度,更深刻地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提高其履行義務的意識,讓更多學生選擇就讀定向師范院校。避免出現他們只看到新規的福利而忽略了他們本應擔負的責任。
(2)學生應該全面發展自己,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從而不斷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為自己的將來做好規劃,尋找自己的目標職業。只有這樣,在選擇面前才能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定。
4.促進分享與交流
新規實行5年后,定期邀請從事定向教師職業的教師發表他們的感想,通過分享與交流,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就讀定向師范院校,從而解決偏遠貧困地區教師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有利于開展全面義務教育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鄧素文,劉巧,夏月,鄺艷群,鄒濤,陳璠,鄧玉金.公費定向師范生教師勝任力跟蹤調查——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11):17 -19.
[2]蔣蓉, 袁耀宗.初中起點公費師范本科生職業情意培養調研[J]. 教師, 2013(1):29-31.
[3]雷莎莎.政策工具對公費師范生學習動力的影響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