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亞林
【摘 要】現階段,在稻-麥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下,盡管從總體上來講糧食作物的生產水平較高,然而僅限于單一作物高產。其中,尤其是在規模種植條件下,稻麥周年產量并不高。對此,本文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結合現階段規模種植條件下稻麥周年生產過程當中所面對的高產瓶頸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進而指出了周年穩定高產的具體措施,旨在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規模種植;稻麥;高產;瓶頸;途徑
一、規模種植條件下實現稻麥周年穩定高產的主要瓶頸
黨的十九大會議明確提出要穩步實施鄉鎮振興戰略,將大力發展規模種植作為農業發展模式優化的重要選擇以及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全面提升的重要舉措。可以說,大力發展規模種植,對于促進農業發展,改善農村面貌以及實現農民增收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規模種植既需要有步驟、有計劃的推行,也很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擾與影響。現階段,在規模種植條件下,稻麥周年穩定高產也面臨著瓶頸。
(一)稻麥銜接茬口被延遲
稻麥銜接茬口的科學、準確尤為重要,其不僅決定著播種是否能夠按時有效進行,而其也對于糧食產量構成重要的影響。然而,現如今稻麥銜接茬口卻越來越遲,并不符合科學的作物種植規律。究其原因及具體表現來講,除了由于氣候異常以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導致的作物無法適時播種,由此而陷入“遲茬接遲茬”的惡性循環之外,比如相關農業機械化不足,配套率較差,由此而導致稻麥之間的農耗時間延長,以及大部分農民有“養老稻”的遲收習慣等等,都會導致稻麥銜接茬口越來越遲。
(二)稻麥播栽不規范
近年來,直播稻被廣泛應用,這種簡單粗放的播栽雖然深受廣大種植戶尤其是大種植戶喜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嚴重降低了精耕細作、培育壯苗以及移栽面積。與此同時,粗放的播種,加上播種期延遲以及大戶播種量較大,由此導致后期倒伏的風險急劇上升,將直接影響水稻的高產,而因為成熟期的推遲,相對應來講勢必會導致小麥播種期的延遲,小麥生育期的縮短,最終也將直接影響小麥的高產。可以說,稻麥播栽不規范實現階段為數不少的農戶所存在的重要問題,也是影響高產的重要因素。
(三)管理不科學且技術落實不到位
現如今,很多種植大戶還保留著“有錢買種、沒錢買苗”的傳統思想,在種植過程當中,基本上都會認為的加大稻麥的播種量,由此導致穗數過多且穗型偏小問題發生,很難到達高產。另外,在稻麥生產過程當中,相關技術也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比如小麥春季用肥過多、過早,拔節以及孕穗肥的施用不規范、不科學,很容易導致前期過旺成長而后期早衰情形發生。另外,很多種植大戶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多大仍是憑習慣和經驗來進行,并不能夠做到科學選藥與適時噴藥,而這也會對作物產量及后期品質構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規模種植條件下實現稻麥周年穩定高產的有效途徑
總體上來講,在規模化種植條件之下,為實現稻麥周年穩定高產,就必須結合地區實際情況以及作物生產的科學規范來進行細致性、多元化設計,從影響稻麥周年穩定高產的多方因素出發,實現問題的一一突破與解決。
(一)確定適宜播栽的臨界期
現如今,種植戶對于作物播(栽)臨界期的判斷大多較為主觀,而且很容易受到如天氣條件的影響,所以并沒有形成科學而明確的規范。對此,確定適宜播栽的臨界期尤為重要。明確水稻收獲、小麥播種和收獲以及水稻移栽的具體時間,前后不應超過五天。根據茬口銜接適期,以此對農戶更為科學的指導。
(二)調整與優化種植方式
一方面來講要進一步壓縮直播稻,轉而推廣其它比如廣毯苗的同時,本著精確定量栽培的原則和目標,來擴大示范拋秧。另一方面,要引進和優化種植技術,比如稻草全量高效還田以及稻茬麥優化播種壯苗高產技術、稻田套播高產栽培技術等等。最后,還應通過示范的形式逐步推廣測土配方測量施肥技術、新型實用生化制劑與肥料綜合調控技術以及重大病蟲精準綠色減量控害技術等等。以此實現種植方式的更新發展,促進稻麥作物的增產增效。
(三)宣傳農業科技知識
為了使關鍵農業技術措施精準落實到位,最終實現稻麥周年穩定高產,要積極有效地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宣傳工作。具體來講,首先要構建稻麥綜合展示基地,以年度為周期來展示主推品種,而廣大種植大戶可以進行觀摩學習,使他們能夠親眼觀看、親自比較,進而選出更具高產、優質以及多抗優勢條件的新品種稻麥。另外,要定期組織種植大戶進行培訓和學習,可以由成功大戶或則是聘請專家等方式來進行現身說教與現場指導。最后,要進一步構建與完善為農服務網絡平臺,及時上傳與展示優質稻麥品種信息以及農業科技知識等,是大戶可以從中進行種植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學習與交流。
(四)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
機械化水平的高低,能夠對于生產效率構成重要重要影響。對此,要大力推進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現。具體來講,要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的結構與整體水平,有序、有效地推進工廠化集中育供秧、從耕整播栽到烘干以及秸稈利用的全程機械化,配套相關裝備,加速稻麥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切實提升生產效率。
三、總結
現如今,規模種植已然成為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也是整理優化農業種植條件及資源,實現集約化生產、高效化生產的關鍵。然而,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稻麥周年穩定高產卻面臨瓶頸。對此,主觀因素的解決應當從提升種植大戶種植及經營觀念、對農業科學知識及技術的掌握及應用等方面來進行。另外,針對客觀因素的存在應善加引導,具體應當從有效推進全程機械化、加強種植指導優化種植方式等多方面來進行。當然,為進一步突破規模種植條件下實現稻麥周年穩定高產所面臨的瓶頸,今后還需要圍繞相關有效策略展開更為深入的分析與探究,以此來為穩定高產提供更為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定富.我國水稻超大規模種植品種分析[J].中國種業.2010(05)
[2]黃賢虎.淺論規模種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J].現代農業研究.2018(07)
[3]易齊圣.水稻規模種植效益最大化攻略[J].湖北農機化.2015(05)
[4]胡能兵.如何引導糧食規模種植[J].農村工作通訊.2010(10)